甲騎具裝

甲騎具裝

甲騎具裝主要泛指全副武裝的騎馬部隊;其黃金時期較現在一般泛指的輕騎兵要來的早。一般裝備著較厚重的武裝;且其馬匹多半披有馬鎧。最早可能起源於安息和薩珊王朝。經阿拉伯傳入西歐演變為騎士。

設計工藝

南北朝甲騎具裝南北朝甲騎具裝

“甲騎具裝”即人甲和馬甲的合稱,是古代重裝騎兵的防護裝具。《宋史·儀衛志》:“甲騎,人鎧也;具裝,馬鎧也。”世界上最早的甲騎具裝出現於伊朗中亞地區,其影響力向四周區域輻射。中國南北朝時期標準的馬鎧,由六個部分組成:面簾;雞頸;當胸;馬身甲;搭後;寄生。“面簾”是一塊狹長的金屬制的護面,上面開有眼孔,主要保護馬匹面部;“雞頸”其實是一副馬頸部的護甲,由甲片綴成,前面有搭扣可以扣上;當胸;馬身甲;搭後,就是馬匹中後的大片護甲;而寄生比較有特點,是一個放在馬尾部的向上翹的掃帚一樣的東西(應該是保護騎兵後背的)。此外還配備有馬鞍和馬鐙、韁繩之類,十分精細。武士鎧甲由兩面鎧改為明光鎧,騎兵的格鬥兵器也由戟改為長刃的馬矛——槊。到了唐代,重騎兵因機動性不強,逐漸被馬不披甲的輕騎兵所取代,遼金時代甲具又出現了復興,元明清時再一次衰落。歐洲西部在15世紀出現了板甲具裝,同時期的中亞、中東也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甲騎具裝。17世紀以後由於軍事戰術的進步以及火器的普及,甲具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文物研究

甲騎具裝也叫做具裝甲騎,通俗的叫法為重騎兵、鐵騎、鐵甲,上述最早出現在伊朗中亞的說法並不正確。最早三國時期袁紹使用了300鐵甲均作為親衛隊,後來曹操建立了五萬人的鐵甲虎衛軍。而同時代的伊朗中亞冶煉技術明顯是達不到的。

漢族具裝甲騎最輝煌的時代是隋,羅藝指揮的五千具裝甲騎,人馬皆披重甲,輔以輕騎兵銳不可擋。此處五千是指戰兵,實際一個具裝甲騎往往配有1-2名僕人以及駑馬,非戰鬥時駑馬來馱運裝甲兵器等。同時,這五千具裝甲騎也是傾大隋之力打造,明光鎧、馬槊、騎士、馬匹、重甲都是非常耗費時日以及錢糧的。唐以後漢族便很少使用重騎兵,以騎射為主的輕騎兵憑藉著速度、輕便、易裝備取代了笨重的重騎兵。直到金人的鐵浮圖、拐子馬被岳飛的長刀大斧殺破之後,具裝甲騎便從中國的戰爭歷史中消失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