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麵食

(據北方網)吃麵其實很“多情”,與不同配料搭配即可成就迥然不同的味道,難怪有人將面比做“隨和的男人”,亦喜亦怒,情態異然,卻終不改本色。 把麵食稱作面藝,絕不是操作手段,一點不用覺得難堪。 吃麵其實很“多情”,與不同配料搭配即可成就迥然不同的味道,難怪有人將面比做“隨和的男人”,亦喜亦怒,情態異然,卻終不改本色。

(據北方網)吃麵其實很“多情”,與不同配料搭配即可成就迥然不同的味道,難怪有人將面比做“隨和的男人”,亦喜亦怒,情態異然,卻終不改本色。
幾年前,“藏酷”憑藉著渾身上下里里外外包裹嚴密的金屬氣質,輕易地拿下了時尚男女的心。泰餐“粉酷”再次出擊,彰顯的是視覺藝術,感受的是異域風情。接下來的這家叫面酷——山西食藝館。
一幢兩層的白樓,地處一片工業商業兩相依的地帶,乍一看有點像洋房的外觀。內裝還是一派的簡約後現代——大面積的銀色金屬,大片明燦燦的桔,統一的黑色器皿。帶高帽子的麵點師傅們被聚攏在一個弧形的開放式廚房裡,拉開架式,揪的揪,拉的拉,剪的剪,這陣勢很像一場大型表演的序曲,正耐心地等待觀眾們入常
三家店,由大洋彼岸的西半球到東南亞的推進,最後挪回老家山西,兜了一大圈兒總算回到了本土,何況還是名副其實的“土”地方。聽罷不免總會有人要泄三分氣:這麵食怕是粗糙平常了些。看過嘗過後才知道:不看不知道,面藝真奇妙。
把麵食稱作面藝,絕不是操作手段,一點不用覺得難堪。這民間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手藝,一代一代地延承下來,經過再發展再創造,終於玩出了上百種花樣,不叫面藝叫什麼?單“煮麵”一項就演練出削、剔、撥、擦、抿、壓、拉、搓等20多種技法。經過千百年蒸、煮、煎、炸、烙、燒、烤,山西人終將其揉搓成了山西麵食文化。
稱其為文化必定藏有很多故事。刀削麵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傳說,蒙古韃靼侵占中原後建立了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每十戶人家只能用一把廚刀,切菜做飯輪流使用。一天中午,一老漢要取刀做面,可刀已被別人搶先一步,老漢在出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順手就撿起來揣在懷裡。回家後,老漢從懷裡取出鐵皮說:就用這個切吧!老婆婆想了想把麵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削麵,一片片薄薄的面片落入鍋內翻騰著,煮熟後撈到碗裡澆上滷汁。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用削吧。”
有些麵食的名稱中還蘊涵了很多哲理呢。舉其一,油麵栲栳栳。“栲栳栳”是山西的土話,“栲”有密不可分的意思。油麵蒸熟之後非常綿軟,通常要將每一個捲成卷後放在蒸籠里,一個緊挨著一個,排滿後才能入鍋去蒸,因為只有抱團才能群立。
來這裡,不得不嘗的是長壽麵。100次拉伸,整整100次,斷然扯斷,勻勻整整的一根面的長度恰好是22米至25米左右。一百下,正意味著一個百歲的祝願,百歲平安。
還有剪刀面,把麵團揉成錐形,一把做針線活用的中號剪刀像剪紙片那樣隨意,看那架勢就可想而知,這面絕對筋道。
吃麵其實很“多情”,與不同配料搭配即可成就迥然不同的味道,難怪有人將面比做“隨和的男人”,亦喜亦怒,情態異然,卻終不改本色。看看作料,這裡光面鹵就多達八種!清拌紙、油醋醬、西紅柿雞蛋、過油肉等八種特色風味。建議您一定品嘗一下油醋醬汁,微酸微辣,回味卻是絲絲甜美,將面里本身的回甜烘托得更徹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