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圖案裝飾于樂器五弦琴尾段底面之上,木胎髹黑漆,用紅、朱彩繪,以細小的網狀方格紋為底紋,其上繪主紋。圖案主體為兩幅上下相似的神人戲龍圖,神人跪坐於龍首之上,圓臉長發,月牙形口,雙目側掛,面露笑容,樂態融融。神人頭珥兩蛇,以龍為臂膀,胯下兩龍作蟠纏狀,龍身繪飾菱形紋。據推測,圖案所表現的主題內容是夏後啟上天得樂圖。出土地點: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
基本資料
夏人居於河南說和河南偃師二里頭為夏都斟鄩說都缺乏可靠的文獻依據,那些文獻都是由於古代學者把《逸周書·度邑》中武王所說的“有夏”錯誤地理解成商以前的有夏後,逐步附會、演繹出來的,並非真是的古史記載;《度邑》中的“有夏”實乃周人的自稱;河南伊、洛地區應是商人的活動區域,二里頭應為先商時期某商王的都邑;夏都斟鄩當以山東濰坊的斟城說為是;夏人的活動區域是在今山東省及其周邊地區,考古學上的“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歷史學上的“東夷文化”才是真正的夏文化。
現在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多把河南伊、洛地區當成夏人之居,把偃師二里頭遺址當成夏都斟鄩,研究夏史者也多以此為研究的重點對象。《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說:“古本《竹書紀年》稱‘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另據《逸周書·度邑》、《國語·周語上》和《戰國策·魏策一》等文獻,太康、羿、桀諸王之都斟鄩應在洛水附近。二里頭遺址面積達9平方公里,發現有宮殿、大墓、鑄銅作坊遺址與精美的玉器、青銅器和陶器,因此有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夏都斟鄩”。
考古歷史
“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根據此論又配合考古發掘和C14測定二里頭文物來確定夏代紀年的。確實,古史記載中有夏人居於伊、洛地區說、禹都陽城或陽翟說、啟享鈞台說和太康、羿、桀都斟鄩說,這些地方都在今河南省。但筆者認為,這些記載如果仔細加以考查,都缺乏說服力。
現在研究古史,是文獻材料與考古材料並重,文獻材料需要考古材料的證明,考古材料更需要有文獻材料的支持,準確地說是需要真是可靠的文獻材料的支持。因此,對於古籍中關於夏史記載的材料,需要窮本究源加以考查,以確保它的可信度。很不幸。筆者經過一番系統深入地考察分析後認為,關於夏人居於今河南省的那些古史材料,都是極不可靠的。這不僅是考古學上的一個大問題,而且也是關於夏史研究的一個極重要的原則性問題,因此實有必要予以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