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陽竹馬

壽陽竹馬

壽陽大竹馬是武術之鄉平頭鎮郭家溝村的傳統民間文藝形式,它起源於明清,集高蹺、竹馬、武打於一身。其內容最初表現的是關公和周倉的打鬥場面,後來增加了《三英戰呂布》、《虎牢關》等。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山西省
圖1 壽陽大竹馬表演形象
晉中市壽陽縣
文化遺產名稱:壽陽竹馬
遺產編號:Ⅲ-8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壽陽縣文化館
遺產級別:省

歷史淵源

壽陽大竹馬是武術之鄉平頭鎮郭家溝村的傳統民間文藝形式,它起源於明清,集高蹺、竹馬、武打於一身。其內容最初表現的是關公和周倉的打鬥場面,後來增加了《三英戰呂布》《虎牢關》等多種戲劇中的武打人物。過去它和當地平頭溝北村的《愛社》同屬儺劇藝術,“大竹馬”“愛社”和李家山的“圪欄隊”並稱三大社,主要用於到附近與陽曲交界的阪泉山(亦稱阪寺山)驅邪逐疫、祀神祭天、祈求豐年。解放後,多由當地人在元宵節進城街頭表演,深受民眾喜愛。

表演形式

據21世紀初的調查,民間尚存的壽陽大竹馬戲演出劇本有《唐朝八大將》、《幽州降香》
圖2 壽陽竹馬
等,演唱曲調有《山坡羊》《馬腔》等,接近山歌調,半說半唱,以說為主,只有武場,沒有文場,根據劇情需要大多為武將角色。演員面部化妝,身著舞台服飾,前後扎竹製馬架,腳踩半截高蹺,並組成一組組豐富多彩的武打戲劇場面,其表演深受人們歡迎。後人改編扮演的《楊家將》,充分展示了宋朝年間楊家幾代七狼八虎一門忠烈的壯士雄風!
壽陽大竹馬的獨特之處是,既有高蹺的魁偉高大,又有竹馬的彩飾造型;既有人們熟知的戲劇人物故事,又有刀槍劍戟的激烈拼殺。表演時有“上坡前傾”“下坡后座”及“馬失前蹄”等高難度動作,通過表演和佇列變換,在或而急促或而舒緩的鑼鼓聲中,馬蹄鏗鏘,鈴鐺作響,馬鞭飛旋,你來我往,精湛的表演把劇中人物表現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

表演道具

竹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蔑紮起骨架,外面用紙裱糊,再經過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半,繫於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騎馬狀。

榮譽認證

21世紀初,縣裡組織輔導人員多次進行挖掘整理組織排練,2004年曾投資重新購置服裝道具,並組織200人的表演隊伍參加晉中市民間文藝匯演,獲得二等獎。2006年參加晉中市舉辦的“國際旅遊文化交流節”街頭演出並獲獎。2008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三晉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他相關

李白的《長干行》中曾提到:“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歌頌童年時代兩小無猜的美好情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