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廊橋的歷史
【一】:我國木拱廊橋集中在閩浙邊界,主要分布在福建壽寧、屏南和浙江泰
![](/img/8/019/nBnauM3XzYjNzcDN4IDN5kzM0MTMzEzM4IDMwADMwAjMxAzLyQ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外:一中國橋樑專家在日本講學時,曾只用筷子搭橋,
沒有任何憑藉,震驚日本橋樑界,傳乎奇蹟
點PLAY奧
【二】:
獨立廊橋,蟾溪北去,楊梅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溪碧透,百魚爭游。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廊橋何處尋?
驀然回首,盡在壽寧無限風情。
——題記
壽寧廊橋擁有五個全國之最:全國數量最多的縣、全國單拱跨最長的下黨鸞峰橋、全國最袖珍的犀溪翁坑橋、全國最年輕的楊溪頭橋、全國最後一個廊橋主墨師傅鄭多金。
古時的蟾溪流經半月山下,山形倒影如畫,美稱“半月沉江”,為鰲城八景之一。由於人口少,綠化程度高,古時的蟾溪清澈見底,有明邑人舉人姜英的《蟾溪垂釣》為證:“江含頻影魚驚餌,石抱松根草弄斑。”蟾溪彎彎曲曲穿城而過,而至今橫跨兩岸的古廊橋如飛舞的彩虹,書寫著母親河的風采,讓多少遊人佇足仰望。
在短短不足二公里的河道上,曾經如長虹臥波般橫跨著九座大大小小有名無名的廊橋。流年似水,歲月無情。歷經幾百年的風吹雨刮、刀兵水火相侵和滄海桑田巨變,如今保存下來的只有飛雲橋、昇平橋、仙宮橋和登雲橋四座了。至今仍連線蟾溪兩岸的與小城差不多同齡的百年廊橋,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勾勒出小城與眾不同的歷史與文化。看到眼前這稀有而貴重的文物,不禁令我們一併更加懷念起那九座小橋流水的古典風情和文化意蘊。
名橋欣賞
以下9 座為鰲城的廊橋,其餘的十幾坐分布在各個鄉鎮
引此賦做虹橋的個性宣言: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覆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
飛雲橋:又名步雲橋,俗稱後墩橋,明天順七年(1463)縣丞李貞、邑人吳永忠募建,民國二十七年(1938)重建,1995年修繕。
七星橋:位於茗溪水頭,明正德年間(1506-1521)王進等募建。在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壽寧縣誌》中記載已改為石拱橋,清末被水沖毀,1976年重建為公路橋。明邑人柳元教諭在《山居賦》中有句:“七星長橋,玻璃浩渺。臨淺水以觀魚,步長堤而聽鳥。”為鰲城八景之一。
西振橋:在電影院門口,朱坑溪流經高厝下,注入蟾溪,明天順年間(1457-1464)知縣沈能建,1960年改石拱橋。
西成橋:又名永清橋,明正統十三年(1448)吳永忠等人募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縣張鶴年改建城內,更名蟾溪橋。1984年改建為石拱橋,稱蟾西橋。壽寧最古老的一座木拱廊橋就這樣從蟾溪上消失了,留給人們的是遺憾和嘆息。
報功祠前橋:按《福寧府志》中壽寧縣疆域圖中所標,報功祠在城內西門(現縣醫院所在地)。由於鄭懷茂在官台山聚眾數千武裝采銀對抗朝廷,明景泰六年(1455)劉廣衡和沈訥帶兵****,報功祠是為紀念劉廣衡和沈訥而建。在康熙二十五年刊本的《壽寧縣誌》中明朝訓導王貴的《報功祠記》載:“壽寧縣治西去百步許,新構祠堂,以祀御史中丞劉公(劉廣衡),憲副使沈公(沈訥),從民欲也。”報功祠於成化二十年(1484)建,弘治間(1848-1505)劉公玉重葺,萬曆二十年(1792)知縣戴鏜重修。《鰲陽鎮志》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吳氏家失火,燒毀報功祠前橋及房屋百棟。報功祠前橋很可能是西成橋(今蟾西橋)的前身。
子來橋:明天順年間(1457-1464)主簿史正建,原名惠愛橋,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失火,燒毀惠愛橋、昇平橋和鼓樓及民屋五百餘家、坊表十二處。明萬曆七年(1579)任、秦二家失火,燒毀子來橋、鼓樓、總鋪和民房四百餘家。萬曆十年(1582)知縣李應春重建為兩孔石橋,改名子來橋。清乾隆十四年(1749)暴雨沖毀子來橋,後由葉尚奎等改建石拱橋。
昇平橋:又稱東作橋(康熙版縣誌:匾曰“東作橋”,似寓日出而作之意),俗稱橫溪橋,明天順元年(1457)邑人葉伯銘、韋榮進、陳伯榮、葉斯拱等人籌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與惠愛橋同時毀於火,明隆慶五年(1571)知縣梁元杲重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與子來橋同時圮於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再重建,1997年修繕。
1985年昇平橋與橋邊的日升門和橋下的東壩一併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日升門是壽寧舊城牆唯一遺留的見證。明弘治十八年(1505)始築縣城土牆,周長770丈、高1.6丈、厚1丈。明嘉靖十八年(1539)城內葉氏家失火,燒毀東門城樓。明崇禎十一年(1638)知縣區懷素,捐修城牆,稱東門為日升門,西門為懷勛門,南門為望豐門,小東門為賓陽門。清乾隆十六年(1751)洪水沖毀城牆。明崇禎七年(1634)知縣馮夢龍修東壩,蓄水川濟縣城。民國二十五年(1936)縣府攤派居民義務工,首次疏通蟾溪。
仙宮橋:又名玉帶橋。約建於明天順年間(1457-1464),清乾隆十四年(1749)與子來橋、昇平橋同時圮於水,三十二年(1767)重建(一說四十三年)。
《壽寧待志》載:“懿政行祠,祀馬夫人也,舊在主簿公廨,後徙城南,民禱祈必應焉。每歲六月吉,縣官設祭,合邑迎祀。”懿政行祠即馬仙宮,宮前有一跨溪木橋,叫馬仙宮橋,有塑佛數尊。明朝柳元游馬仙宮後賦詩《登馬仙宮觀音閣》:“長橋虹影接郊垧,高閣翬飛倚太清。”解放後,該宮做為鰲陽區公所辦公地點,今為縣總工會所在地。
登雲橋:清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771-1773)建,在楊梅橋村,因為先有橋,而後有村,村隨橋名。
世界最長貫木拱廊橋---鸞峰橋。
鸞峰橋:“壽寧縣鸞峰橋跨長三十七點六米,為現存之最。”這是我國著名橋樑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史 · 橋樑卷》著作者唐寰澄考察福建省壽寧縣貫木拱廊橋後,於日前在寄給壽寧縣人民****以“世界貫木拱廊橋之鄉”題贈的附註內容之一。無疑又給鸞峰橋的文物保護級別加重了砝碼。
鸞峰橋是壽寧19座貫木拱廊橋中最為壯觀的一座。該橋單拱跨度37.6米,位於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南,俗稱下黨橋。始建於明代中期,清嘉慶五年(1800)正月重建。橋中心間用如意斗拱疊梁建成八角藻井,上覆雙坡頂。在唐寰澄考察此橋之前,福建省博物館曾派員作過專門調查,沈為平、趙辰等眾多國內著名專家亦親臨考證,結論與唐寰澄一致:鸞峰橋系現存中國單拱跨度最長的虹橋。
伴隨著交通事業的發展,鄉村公路網路四通八達,幾百年來一直是閩浙邊界交通要道的鸞峰橋,如今原本功能已被公路所取代,欣喜的是百姓沒把古橋拆除,而在橋中設起神龕,祀奉臨水夫人,緊密地把橋與廟結合在一起,成為獨特的橋廟,既用於虔誠的鄉民禱告廊橋平安,又順了鄉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合家團圓如意的習俗。據壽寧縣從事廊橋研究與保護工作的縣文化館龔迪發副館長介紹,鄉民們的祭祀活動非但未給廊橋造成負擔,反而減少了橋向上的反彈力,增加了廊橋的穩定性,堪稱絕妙之作。鸞峰橋於2006年6月2日經國務院核定,同楊梅州橋、鰲陽城區木拱橋群——飛雲橋、昇平橋、仙宮橋、登雲橋等一道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
下面的是其他鄉鎮的廊橋:
![](/img/5/60d/nBnauM3X4cDN5MTN4IDN5kzM0MTMzEzM4IDMwADMwAjMxAzLyQ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張坑橋: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橋群所屬的重要廊橋之一。位於芹洋鄉張坑村西南約1公里,清道光八年(1828)造。1954年,壽寧縣人民政府修繕。南面橋堍建在岩石上,北面橋堍用河卵石砌築。長40米,寬5.0米,孔跨33.4米。南北走向,17間,72柱。橋屋為四柱九檁穿斗式構架,上覆雙坡頂。橋下有原橋墩孔,直徑大者80厘米,小者20厘米。橋中樑上墨書捐款人,建橋工匠等豐富的人文資料保存尚好。由於牛頭山水電站建設需要,於2006年由業主投入50萬元,聘請年邁的鄭多金師傅主持異地遷建至尤溪村尾,新址選在尤溪村下游1公里處的袋仔面。
長瀨溪橋: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橋群所屬的重要廊橋之一。位於芹洋鄉長瀨溪村上游1公里,離鄉政府駐地2.5公里,清道光九年(1829)造,董事李周澤。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長39.2米,寬5.2米,孔跨32米。東南西北走向,15開間,64柱。上覆雙坡頂。橋中樑上墨書有建橋時間、捐款人等保存尚好的人文資料。長瀨溪橋由於牛頭山水電站建設需要,於2006年由業主投入50萬元,聘請年邁的鄭多金師傅主持異地遷建至芹洋鄉政府左側的溪澗上。
世界最長貫木拱廊橋---鸞峰橋 :
鸞峰橋 :
“壽寧縣鸞峰橋跨長三十七點六米,為現存之最。”這是我國著名橋樑專家、《中國科學技術史 · 橋樑卷》著作者唐寰澄考察福建省壽寧縣貫木拱廊橋後,於日前在寄給壽寧縣人民****以“世界貫木拱廊橋之鄉”題贈的附註內容之一。無疑又給鸞峰橋的文物保護級別加重了砝碼。
鸞峰橋是壽寧19座貫木拱廊橋中最為壯觀的一座。該橋單拱跨度37.6米,位於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南,俗稱下黨橋。始建於明代中期,清嘉慶五年(1800)正月重建。橋中心間用如意斗拱疊梁建成八角藻井,上覆雙坡頂。在唐寰澄考察此橋之前,福建省博物館曾派員作過專門調查,沈為平、趙辰等眾多國內著名專家亦親臨考證,結論與唐寰澄一致:鸞峰橋系現存中國單拱跨度最長的虹橋。
![](/img/d/48c/nBnauM3X3UjM5UTN4IDN5kzM0MTMzEzM4IDMwADMwAjMxAzLyQ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大寶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梅州風景名勝區木拱橋群所屬的重要廊橋之一。俗稱小東橋,位於坑底鄉小東村東南1公里,始建於明。《建寧府志》載:大寶橋在小東下,僧惠明等建。清光緒四年(1878)重建。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長44.3米,寬4.6米,孔跨33.1米。東南與西北走向,19開間,80柱,橋面弧度較大。上覆懸山頂加兩坡,鵲尾脊。兩端橋頭檐下至樑上部分施粉牆,有彩繪。橋中視神龕,祀臨水夫人。橋中有兩處用木板鋪民床狀,供行人躺臥歇息。橋中樑上墨書豐富的人文資料保存尚好。由於浩溪、坑底溪、西宅溪在小東村頭交匯後水流變大,始建於明朝的大寶橋曾被洪水衝垮,光緒年間重建時,建設者在將拱橋整體提升的同時,在較寬闊的一側橋墩巧妙設計了倒“V”字型的分流石砌橋墩,並在該橋頭設計了“U”字型的泄洪口,每逢發大水時,洪水便從低處泄流,確保廊橋安然無恙。
楊梅州橋:
![](/img/9/60e/nBnauM3XxIjNwcTN4IDN5kzM0MTMzEzM4IDMwADMwAjMxAzLyQ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單橋: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梅州風景名勝區木拱橋群所屬的重要廊橋之一。位於坑底鄉猛虎林村南1公里,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始建,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已卯歲次十月初四日重建。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長20.1米,寬4.1米,孔跨16.3米。東北西南走向,8開間,36柱。上覆雙坡頂。橋中設神龕,祀臨水夫人。與壽寧其他木拱廊橋不同,此橋屋單邊為半封閉式,且橋拱架圓木外7根內6根。主樑上有記載,將募建楊梅州橋的餘款用於建造單橋。橋上人文資料字墨保存尚好。單橋過去是泮洋、浩溪等村經猛虎林通小東的必經之路,是連線景寧經大安通壽寧的捷徑。
紅軍橋:
![](/img/0/f4c/nBnauM3XyAjMzIjN4IDN5kzM0MTMzEzM4IDMwADMwAjMxAzLyQ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回瀾橋: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又名渤潭橋,位於南陽鎮南陽村南,因橋下河水迂迴環流,形成一潭,潭深莫測,取名渤潭,渤潭橋因此而得名。兩端橋堍用條石砌築。長26米,寬5.2米,孔跨17.2米,東南西北走向,10開間,44柱,上覆雙坡頂。橋中設神龕,祀臨水夫人。回瀾橋,由龔振聲等為緣首自清光緒十九甲午冬(1893)始建,因事繁費巨,備歷艱辛,停停續續到辛亥(1912)秋,才完全落成,前後將近修建二十年。1959年,拆橋的木料建大隊畜牧場。嗣後,村民又於1964年重建,時隔二十五年後至1989年才鋪設橋板。1986年建山坑公路時,拆去西向橋頭一榴,移到東向橋頭。渤潭橋的始建與重建,對姓氏集中人口眾多財力也不弱的南陽村來說,工程不算浩大。但兩次建設,時間跨度都長達二十年以上,可以說是歷盡艱辛與曲折,在壽寧廊橋的建築史中是絕無僅有的。
普濟橋:
![](/img/8/75d/nBnauM3XwEzN3UjN4IDN5kzM0MTMzEzM4IDMwADMwAjMxAzLyQ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每一座廊橋的背後都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每一座廊橋都曾經給我們帶來過或多或少的方便,即使是現代文明衝擊著這個古老的小城,廊橋也依然是兩岸居民往來的主要通道,依然是燒香祈福、休憩聊天的公眾****場所,廊橋也依然會常常出現在遊子思鄉的夢裡,夢裡的廊橋流傳著他們關於童年最深的記憶。
富豪的財富是銀行的存款和貨物,而一個民族最寶貴的財富應該是文化與精神了。物質的豐富,可以因突擊積累而獲得,文化與精神則需要長期的積累與提升。明清時期的廊橋,於我們今日現代人的“生存”已經沒有多大的價值,然而,它們卻如一束永不凋謝的鮮花芬芳了我們的心靈。因為有了廊橋,才使小城的文化多了些許厚重;因為有了廊橋,才縮短了偏遠小縣與世界的距離。
唐詩人杜荀鶴在《送人游吳》中對古代蘇州城的描寫是:“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我冒昧地把它引用並篡改到壽寧縣城:“古鎮閒地少,蟾溪小橋多”。
【三】:馮夢龍和壽寧
(1) 溺女嬰: 三百多年前,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地僻民窮、文化落後的壽寧此風尤甚。當時地方上有識之士對此毫無人道的野蠻陋俗深惡痛絕,曾予以憤怒的譴責。但因那時無保護女嬰的法律,故此陋習日見肆虐。馮夢龍到任後,發布了這樣一個告示,告示用白話寫成,說明馮夢龍的良苦用心,因為只有通俗才能易懂。如責問溺女的父母那一段是這樣寫的:“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從何而來?為母者你想,若不收女,你身從何而活?況且生男未必孝順,生女未必忤逆。”如此直白的告示,很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因而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2)分界:相傳,古時壽寧和泰順地界未分,馮夢龍到任時與泰順縣令定約,同時同地從縣衙步行,以相遇的地界為縣界,馮夢龍晨起而行之,一直走到泰順縣衙,泰順縣令還在與周公下棋,倉忙而出,傳為笑餅,只能告馮夢龍曰,退10里為界。這是西西老爸跟偶說的,呵呵 !!!
我引【蘭亭集序】做壽寧(西西的家鄉)的風景概述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帶左右, 引以為流觴曲水, 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一觴一詠, 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 俯察品類之盛,
所以遊目騁懷, 足以極視聽之娛, 信可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