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簡介
壽寧雖然是福建的山區小縣,但三百七十二年前(1634年)來了一位縣令,卻不同凡響。他是明代傑出的文學家、戲劇家馮夢龍,其主要作品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通稱“三言”),和《古今譚概》、《雙雄記》、《平妖記》等。直到今天,說起他的名字來,仍然讓人肅然起敬。
馮夢龍當年辦公的舊縣衙早已不復存在,舊址上矗立著縣法院和檢察院大樓。我心裡想,明朝那時候機構簡單,縣令集行政與司法於一身,法院與檢察院大樓也可算是馮老先生的官邸。只是他老人家辦公之餘常常走出衙門觀賞的那株梅花,早已不見。雖然附近的“戴清亭”還在,但它是近年來的仿古建築。記得,馮夢龍因為敬佩過去的縣令戴鏜,修了這個亭子,還附了一首詩:“縣在翠微處,浮家似錦棚。三峰南入幕,萬樹北遮城。地僻人難到,山多雲易生。老梅標冷趣,我與爾同清。”這首詩實際上是老先生的自我表白,希望自己也能像戴鏜一樣,做一個清明廉潔的良吏。平心而論,馮夢龍在他的四年任內,確實努力為壽寧的老百姓做了一些實事好事,不愧是位清官。
縣城中心處的蟾溪上,有兩座廊橋,“昇平橋”和“仙宮橋”,似彩虹臥波,靜靜地橫跨在溪上。廊橋也稱廊屋橋,為過往行人遮風擋雨,又富於民族特色,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壽寧縣目前還保存19座各式各樣的廊橋,數量為全國之冠。壽寧縣正在聯絡本省和浙江省一些有廊橋的縣,準備向聯合國申報廊橋為世界文化遺產。我想,老先生知道後肯定會很高興。“仙宮橋”下,馮老先生當年為了預防蟾溪水患所修的東壩,至今還在發揮作用。
人物簡介
提起馮夢龍在壽寧做的好事,修志不能不提。通常修撰縣誌都要先成立一個班子,由縣官領銜,實際工作交手下的人去做。馮夢龍則不然,他親自調查,親自動筆,獨立完成。對於一個年過花甲又不懂當地方言的封建官吏來說,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作為文學家和史家,他所修撰的《壽寧待志》,內容豐富,敘事嚴謹,語言生動,文情並茂,一掃官修志書的陳腔濫調,是志書中的佼佼者。《壽寧待志》還收錄了《禁溺女告示》一文。三百多年前,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一個縣官能出面發布這樣的告示,實屬難能可貴。還讓人佩服的是,告示用白話寫成,說明馮夢龍的良苦用心,因為只有通俗才能易懂。如責問溺女的父母那一段是這樣寫的:“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從何而來?為母者你想,若不收女,你身從何而活?況且生男未必孝順,生女未必忤逆。”如此直白的告示,很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因而收到了顯著的效果。馮夢龍在《壽寧待志·城隘》中寫道:“城囿萬山之中,形如釜底,中隔大溪”。大凡去過壽寧的人,都說此番形容非常生動貼切。我卻認為,這個說法誇大了壽寧縣城的形勢。因為釜底,即鍋底,按現代的話解讀,便是盆地。盆地有大有小,再小周邊也可迴旋。壽寧城關則非常狹窄,猶如夾皮溝,左看是山,右看是山,前看是山,後看還是山,大大小小的山嶺層層疊疊,幾乎找不到一塊像樣的平地。這哪裡是“釜底”,簡直是一道“門縫”。按說如此侷促的地方,是不適合做縣城的,但一做就是五百年。
由此我不禁想到一個問題,當年馮老先生從繁華富庶的蘇南到偏遠貧窮的山區壽寧赴任,如此漫長的路程,是騎馬、坐轎還是步行?有沒有僕人陪伴?途中是否遇到虎狼或強盜的侵犯?總共花了多長時間?說實在,我很難想像出來,但又實實在在感受到,即使是交通發達的今天,這崎嶇險峻的山路,也不是容易走的。僅就這一點,馮夢龍就很了不起,況乎他還留下為人稱道的政績和文學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