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陽鎮楊梅橋村登雲橋
清乾隆三十六至三十八年造,也稱楊梅橋,長33.8米,寬4.2米,孔跨30.8米。拱跨南北走向,17開間,72柱,上覆雙坡頂。兩端橋堍用塊石砌築。橋中設神龕,祀臨水夫人。保存尚好。杭州仙林橋北登雲橋
登雲橋,宋名西橋,明改登雲橋。宋時有平糴倉,貢院在其北。每棘闈榜發,獲雋者由貢院赴布政司飲宴,鼓吹導引,必登此橋,取登青雲之義,故有是名。建甌市東南部的小橋鎮 陽澤村西登雲橋
南北橫跨南才溪,古為玉山、古田通南雅、南平之交通要道,也是來往商旅,勞作村民歇息,遊覽之好去處。相傳,遠古這裡並沒有橋。陽澤、龍池兩村的先民只能靠渡船擺渡來往。卜居龍池的鄭氏先民為往來方便,就在這裡架一座便橋,始稱矮橋。後因便橋窄小,不便通行,家道日盛的鄭氏家族又拆去便橋,架設一座既寬闊平坦,又能遮風避雨的厝橋。南宋史學家袁樞末第時曾過此橋,並題詩讚譽,他中舉後便把此橋改名登雲橋。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鄉里人又重建此橋,因地處登仙里,故又名登仙橋。重建後的登雲橋,有整形方石砌就的橋墩4個,橋墩上游處呈鷹嘴狀,以減少水的衝擊力。墩上用優質粗原杉木層疊為梁。樑上鋪木板,再用細沙、方磚砌成橋面,平坦而穩固。橋寬5米,全長60多米。橋上架設廊屋,青瓦蓋頂。橋兩邊圍半截欄桿,下置條凳。橋中央設神龕一個,供奉真武神像。其腳踏龜蛇,以示鎮河妖水患乞風調雨順之意。橋北端設一大神櫥,櫥內塑關公像,左立周倉,右立關平。神櫥兩旁有副對聯,聯寫“志在春秋功在漢,心同日月義同天”,橫批“肝膽相照”,以歌頌關公的俠肝義膽。橋北連過山林。山上古木參天,林蔭蔽日。林木掩映之中有一清幽肅穆,氣宇軒昂的廟宇。這便是金斗寺。寺內供奉西天如來、南海觀音、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等眾多佛像,香火鼎盛一時。寺內曾有楹聯一副,書“即仙即佛何必別求南海,是凡是聖此處依然西天”,足以證明當時寺廟之興旺。
古木、海風、廟宇;廊橋、溪水、游魚,造就登雲橋別樣宜人景致,成為南鄉一處勝境。
一九八0年,古橋因破舊被拆除。繼而代之的是座石拱橋。
二00二年村民又集資,在石拱橋上建起廊屋。但儘管村民們勞心勞力,登雲橋已原貌難復,古韻難存。
溫州登雲橋
明正德年間的知縣劉桐主持修建,萬曆年間署縣通判車登雲重建,故名登雲橋。又因其位於縣城南門,又名鎮南橋,俗稱南門橋。登雲橋橫跨泰壽溪之上,是泰順西南地區進城及縣城通往壽寧的交通要道。全橋單檐成一字形,造型古樸,歲經多次重修,仍保持著明代的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