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介紹
主治:小兒無辜疳。成方:茯神半兩,川升麻半兩,犀角屑半兩,代赭(細研)1分,鉤藤1分,川大黃(銼碎,微炒)1分。
製作:上為粗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用藥方法:每服1錢,以水1小蓋,煎至4分,去滓,放溫,針後漸漸服之。
成分介紹
大黃
別名:將軍、黃良、火參、膚如、蜀大黃、錦紋大黃、牛舌大黃、錦紋、生軍、川軍
性味:苦;性寒
主治:實熱便秘;熱結胸痞;濕熱瀉痢;黃疸;淋病;水腫腹滿;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胃熱嘔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經閉;產後瘀滯腹痛;癥瘕積聚;跌打損傷;熱毒癰瘍;丹毒;燙傷
功效:瀉下;攻下;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
經絡:胃;大腸;肝;脾經
用藥方法:內服:煎湯,3-12g;瀉下通便,宜後下,不可外煎;或用開水泡漬後取汁飲;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塗。煎液亦可作灌腸用。大黃生用瀉下作用較強,熟用則瀉下作用較緩而長於瀉火解毒,清利濕熱;酒制功擅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熟;炒炭常用於涼血止血。
用藥禁忌: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後,均應慎服。
不良反應:大黃除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外,曾有報導2例老年患者因長期服用(2年)大黃蘇打片,每日15-21片,引起嚴重的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下降到5-5.6g,當減少用藥量並補充鐵等維生素C後恢復正常。通過炭末在腸道內轉運時間和排泄時間研究以及腸道內水分測定等證明,大黃作用部位在大腸,是一種大腸性致瀉劑,而鐵主要在大腸中吸收,認為導缺致鐵的原因可能為,大黃導瀉作用干擾了鐵的吸收;大黃鞣酸可能與Fe結合成不溶性複合物,妨礙了吸收;蘇打中和了胃酸;干擾了鐵與維生素C螯合,妨礙了鐵的吸收。還有報導1例哮喘病人服大黃蘇打4片後,出現皮膚痒疹、紅斑,哮喘加重,經斑貼試驗證實為大黃致敏。
茯神
別名:伏神
性味:甘;淡;性平
主治:驚悸;健忘;健忘失眠;驚癇;小便不利
功效:寧心;安神;利水
經絡:心;脾經
用藥方法: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
用藥禁忌:腎虛小便不利或不禁、虛寒滑精者慎。
鉤藤
別名:釣藤、吊藤、鉤藤鉤子、釣鉤藤、鶯爪風、嫩鉤鉤、金鉤藤、掛鈎藤、鉤丁、倒掛金鉤、鉤耳、雙鉤藤、鷹爪風、倒掛剌
性味:甘苦;微寒
主治:小兒驚風;夜啼;熱盛動風;子癇;肝陽眩暈;肝火頭脹痛
功效:平肝息風;清熱平肝;熄風止痙
經絡:肝;心經
用藥方法:內服:煎湯6-30g。不宜久煎;或入散劑。
用藥禁忌:1.《本草新編》:最能盜氣,虛者勿投。2.《本草從新》:無火者勿服。
升麻
別名:周升麻、周麻、雞骨升麻、鬼臉升麻
性味:味辛;甘;性微寒
主治:時疫火毒;口瘡;咽痛;斑疹;頭痛寒熱;癰腫瘡毒;中氣下陷;脾虛泄瀉;久痢下重;婦女帶下;崩中
功效:解表;發散風熱;清熱解毒;發表透疹;昇陽舉陷
經絡:歸肺;脾;大腸;胃經
用藥方法:內服:煎湯,用於昇陽,3-6g,宜蜜炙、酒炒;用於清熱解毒,可用至15g,宜生用;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湯含漱;或淋洗。
用藥禁忌:陰虛陽浮,喘滿氣逆及麻疹已透之證忌服。服用過量可產生頭暈、震顫、四肢拘攣等證。
不良反應:人套用大劑量後可出現頭痛震,四肢強直性收縮,嚴重時發生呼吸困難,譫妄。並對胃有一定的刺激時,常引起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