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門貢糖

塗門貢糖

郭記塗門貢糖經歷了五代人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現在泉州獨特的特色小吃。它是經過一系列繁瑣的手工工藝,熬制而成。郭記塗門貢糖有各種口味,各種功效。像花生卷,酥且入口即化;花生貢糖,脆且不粘牙;麥芽貢糖有暖胃的功效,杏仁糕還能止咳潤肺。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郭記塗門貢糖還研製出現在很受歡迎的鹽酥貢糖、蒜味貢糖、還有老年人愛吃的軟貢糖。

詳細介紹

早就聽說郭記貢糖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其口味與眾不同,可以用“香酥清甜、入口即化”來形容。但“入口即化”是怎樣一種感覺?如果沒有親口品嘗,或許就不能有真實的體會。於是到了百源路那家規模並不大(甚至可以說狹小)的店面,花了6元錢感受了一番當年被作為貢品進獻皇室的貢糖。入口即化的蒜味貢糖,又甜又脆的小麥芽糖......

皇帝賜名五代傳承

傳說,郭記貢糖始創於清朝,當時地方官員食用後覺得此種用花生做出來的甜品鮮甜爽口,是難得的特色小吃。為了取悅皇上,地方官員將其作為貢品,上貢朝廷。皇帝嘗過後,龍心大悅,列其為皇室喜愛的御用珍品,並賜名為“貢糖”。之後,貢糖的名字便成為閩南一帶“花生酥”的代名詞,郭記貢糖也開始在民間流傳起來。

據郭記貢糖的經營者之一翁女士介紹,早在1884年間,郭家的曾祖父郭蚵就在泉州順治橋南開店經營貢糖生意,祖父郭水蓮繼承了祖輩製作貢糖的技術。上世紀40年代,郭水蓮搬到塗門街繼續經營,由於祖父做的貢糖質量好,被人們取綽號為“貢糖蓮”。直到上世紀70年代,祖父年事已高,其兒子郭聰明繼承經營,並開設貢糖專賣店,100多年來,郭家人精益求精,使得郭記貢糖一代比一代出色。

上世紀90年代,得祖父真傳的長孫郭永建在西街、塗門街百源路開了自己的專賣店,秉承祖先製作技術並自己創新,20多年來,從原先的5種產品增加到17種貢糖系列,從單一口味發展到多種口味,外包裝上也做了大膽創新。

精益求精不斷創新

翁女士告訴記者,祖父郭水蓮時期,其貢糖種類有:蒜味貢糖、粗花生糖、細花生糖等,後經公公郭聰明多年的研究,又增加了香菜貢糖、鹹貢糖、黑芝麻貢糖、白芝麻貢糖等種類。

到了郭永建手裡,產品已增加到了19種,在原來甜的口感上發展為甜中帶鹹、軟中帶鹹、鹹中帶酥、入口即化。有鹹酥貢糖、杏仁貢糖酥、小麥芽明糖、軟貢鹹糖、海苔貢糖、花生口酥等。

翁女士告訴記者,郭記塗門貢糖的製作技術要求十分嚴格,要學好這一技術必須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如煮糖,要經得起高溫的考驗,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製作貢糖時常常是汗流浹背;又如在翻打半成品時,因為要運用手臂和腰部力量不斷反覆翻打,時間一長就會出現酸痛、乏力等狀況……

“二準三快”打造品牌

據說,郭記貢糖對材料的篩選是極其嚴格的,只選最上等的惠安花生,經過粒選,挑出無發霉變質、無小粒碎角的花生米作為原料,完全由手工炒制而成。

翁女士介紹說,製作貢糖要求“二準三快”,二準即:炒花生時要掂準火候,過火的花生就有焦味,花生、白糖和麥芽糖攪拌時要掂準時間,白糖煮得太熟就會變得堅硬;麥芽糖煮的時間不夠,貢糖做起來就會鬆散不固,吃起來就會粘牙。

三快是:糖離鍋口倒勻要快,如果慢了整個糖變涼後會沒有彈性;捶打糖要快,要不斷反覆翻打,運用手臂和腰部力量把半成品迅速捶打成一塊絲綢般的貢糖卷皮;還有包花生粉要快,將事先捶打好的貢糖卷皮包上花生粉,運用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均勻地拉成一條直線,後用壓板壓成形,切成一個個小三角形。

其製作過程全以手工製作,為的是確保每一塊貢糖的香、酥、脆,口感鮮甜味清,入口即化、分量準確,其味符合古老風味,又不缺乏現代口感。

老字號傳承面臨尷尬

有著上百年歷史的郭記塗門貢糖,如今已有了3家分店

翁女士說,他們也想過擴大經營,把店開到晉江、石獅等地去,但由於這是純手工做法,儘管他們每天七八點就開始工作,晚上五六點才停工,但產量還是有限,只能滿足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如果店面離市區太遠,管理上又沒辦法做到位,有可能使貢糖質量受到影響。所以一直以來,他們還保持著小店面小櫃檯的銷售方式,但這並沒有影響郭記塗門貢糖的知名度。

這樣一家百年老字號,已經傳承了五代之久,翁女士說,當然希望能夠繼續傳下去,但郭家第六代子孫還未成年,而且他們是否願意接受這項傳統手工藝,把它繼承下來,還是個未知數,如果孩子將來選擇上大學,郭記塗門貢糖也只能停留在第五代,那將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