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鑾

塔鑾

塔鑾(Wat That Luang),寮國古佛塔群。意譯為“大塔”或“皇塔”,位於寮國首都萬象市區東北約3公里處的塔鑾廣場,是佛教文化藝術的結晶,被視為寮國的國寶。塔鑾是寮國佛教徒和民眾頂禮膜拜的中心,是公元1560年賽塔提臘國王統治時期在一古塔的基礎上歷時6年擴建而成。後屢遭損壞,也屢經修繕,方保存至今。

簡介

塔鑾塔鑾
塔鑾位於寮國首都萬象市以北的瓦塔鑾寺的北面,距市區 5 公里,本為瓦塔鑾寺的組成部分,但由於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此寺,所以人們通常只稱塔鑾,是寮國的佛教聖地。塔鑾是一座寮國人引以自豪的風格獨具的建築物,它的建築造型、布局和結構都享有盛譽。塔鑾的全部建築為灰磚結構,由一個主塔和 30 個衛星塔組成。塔基是 3 層,最底層東西長 61.30 米,南北寬 58.48 米;四面各建一座膜拜亭;中層建有 30 個小塔,像衛星一樣環繞在主塔的周圍;主塔建在第三層上,主塔的下部也是 3 層,為正方形,上部為圓形,塔尖是錐形高聳入雲,直插雲霄。主塔頂部鍍金,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閃,光輝奪目。塔鑾意為皇塔或大塔,始建於公元 737 年,也有人說建於三世紀、四世紀初、六世紀,還有人說是 2000 多年前阿育王所建。此塔初建時只是一座小塔,建在一個四方形的石墩上面。1566 年,瀾滄國王塞塔提拉在小塔的基礎上建築大塔,並在大塔周圍建造了紀念佛祖 30 種恩澤的 30 座小塔。塔建成以後,被國王命名為“帕塔舍利洛迦朱拉瑪尼”,意思是佛祖骨塔,塔下埋有佛祖的舍利骨。由於這座塔是國王所建,所以寮國人習慣於稱它為“塔鑾”。塔鑾在 18 世紀時曾多次遭到破壞,現存的塔是 1930 年按著原來樣子重新修建的。它作為佛教聖地,在寮國人民心目中被視為神聖之地,每年 11月間都在此舉行塔鑾盛會,是民間規模最大的廟會,也是全國最隆重、最盛大的宗教節日。1957 年還在這裡舉行過規模盛大的 2500 年佛誕祭禮。後來曾在一年一度的塔鑾盛會期間,在塔鑾廣場舉行“塔鑾國際博覽會”,我國應邀參加過 7 次。

結構

塔鑾塔鑾
現在的塔鑾是一座磚石結構的佛教建築群,是一組群塔建築,在建築藝術上享有盛譽。占地84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呈四方形,灰磚結構,建築風格獨特。主塔底部由3層巨大的方座構成,四邊正中均有膜拜亭;分三層,意比佛說三界。
第一層東西寬69米,南北寬68米,每邊的正中央有一膜拜亭,東亭為重檐尖頂建築,內供一小塔,傳說是古塔模型。
第二層呈正方形,邊長48米,由120個雕形蓮瓣圍繞其為228個蝶葉,葉中間各有一尊佛像,各邊中央有拱形小門,此層建有30座高3.6米的陪塔,代表30種波羅密多。在每個小塔內,還設定有一座小金塔,保存有金貝葉等。
第三層矗立主塔,頂端貼以金箔,塔體金光閃爍。塔高45米,寬54米,邊長30米,在半圓球泡型屠波式台座上聳立主塔,下部為復蓮、仰蓮狀台座,上部為長方形蓮苞狀寶匣和相輪。地面塔尖高45米,台座周圍有24瓣大型蓮花瓣圍襯。塔體四周建有迴廊,每邊長91米,陳列一些古佛像和文物,但主要供遠道來膜拜的僧侶過夜歇息。四周幾十米寬的草地外是方形圍廊,構成塔鑾。塔鑾西門外有賽塔提臘國王銅塑座像,南、北門外有南塔鑾寺和北塔鑾寺,有僧侶常住。

歷史

塔鑾塔鑾
據傳公元前3世紀塔鑾的下面埋了佛祖的頭髮和佛骨。14世紀法昂征服了境內各地領主,首創了統一封建王國瀾滄王國。建都琅勃拉邦,為了維護琅勃拉邦國都的核心作用,萬象降低了地位,塔鑾也失去了光輝。直到16世紀賽塔提拉國王統治期,改萬象為國都,於是又恢復了其重要地位。塔鑾於1566年又得以重修,直到17世紀確定了其在寮國的地位國家的象徵,但蘇里亞馮薩國王去世後,瀾滄王國開始分裂,塔鑾遭到了暹羅軍隊和緬甸軍隊大肆劫掠及蹂躪,塔內文物損失殆盡。1930年由法國遠東學院發掘,現存塔鑾為1930-1935年間所重修。

塔鑾節

在萬象,每年1月初都要舉行盛大的塔鑾節,是全國的盛大節日。據說在王國時期,塔鑾節由國王或王儲親自主持節日第一天的儀式,國王率領文武官員前來膜拜,聆聽高僧誦經,在塔鑾佛寺舉行布施齋飯儀式。此外,還在廣場搭起彩台,由國王頒獎給有功臣民,並邀請各界貴賓和各國使節觀看賽馬等傳統節目。

寮國旅遊景點

東南亞旅遊百科
更多東南亞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東南亞旅遊百科。
寮國旅遊景點塔鑾| 寮國凱旋門| 湄公河| 香昆廟| 琅勃拉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