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塔哈鄉,古稱“塔哈爾”,為達斡爾語“河蚌”之意,因塔哈河盛產河蚌而得名。元代,為開元路通往失寶赤萬戶府驛道上的牙刺站。清代,為茂興至黑龍江城(今愛輝鎮)驛站之一的塔哈爾站。中華民國初期,隸屬龍江縣寧年鄉管轄,1926年劃歸龍江縣第四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初為塔哈保,1938年4月改設塔哈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6月,劃歸龍東縣管轄。1948年3月,龍東縣併入龍江縣,塔哈隸屬龍江縣第三區。同年6月,劃歸富裕縣管轄,設定第六區,1955年6月改為塔哈區。1956年3月,撤區劃鄉,設定塔哈鄉。1958年9月,改稱上遊人民公社,翌年2月改為塔哈公社。1984年5月,政社分開,改為塔哈鄉。同年10月,改為塔哈滿族達斡爾族鄉。全鄉滿、達斡爾、鄂溫克、柯爾克孜、蒙古族人口6300人,占全鄉總人口的26%。
資源
塔哈鄉地域遼闊,東、西兩面臨水,泡沼遍布全境,草原廣闊。全鄉總面積7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萬畝,草原面積53萬畝,水面4.4萬畝。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等。畜牧業以養牛、羊為主。盛產羊草、蘆葦。鄉辦工業有綜合廠、農具廠、農機修配廠等,1992年鄉企總產值2585萬元。全鄉共轄塔哈、大哈柏、范家窩、大高梁、馬崗、肖屯、小馬崗、馮屯、十五里、庫木、西塔哈、小高梁、東塔哈、小西屯、小哈柏、理建、周三、吉斯寶、曙光等19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2.4萬人。鄉政府駐地塔哈村。位於烏裕爾河西岸、周三村北的大克欽古城,形制與位於龍安橋南烏裕爾河東岸的元代祥發古城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