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來
據傳,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丁、徐三姓由江蘇海州盪蘆村遷此立村,因此地有窯,且地處陸地向海突出的盡頭,故名窯頭,解放後演變為堯頭。清道光版《諸城縣誌·疆域》稱窯頭莊。
人口耕地
堯頭四村村域東西1.6公里,南北3公里,面積4.8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910畝,林地650多畝,2004年有居民232戶,834人,董、丁、趙、徐、張等姓為該村主要姓氏。
經濟概況
堯頭四村歷史上以農、漁為主產業。至2004年,通過對該村農業、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海產品灘涂、岩礁養殖,深水網箱養殖、遠洋和近海捕撈、苗木種植、餐飲娛樂等較大規模的支柱產業。截至2004年,全村有水產養殖面積300多畝,船隻80多艘,個體手工業戶近30家。2004年,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8元。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26畝(其中:地326畝),人均耕地1.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2570畝,主要種植花椒、桃子、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畝。草地2600畝,荒山荒地3100畝,其它面積4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全村有20戶飲用井水,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2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8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輛,機車5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戶,建有小水窯4戶。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2元,畜牧業收入1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8頭,肉牛5頭,第二、三產業收入2萬元,工資性收入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62元,農民收入以務工、種養殖等為主。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4戶,共鄉村人口186人, 其中男性90人,女性96人。其中農業人口177人,勞動力107人。 該村以傈僳族為主,其中傈僳族186人。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人;享受低保1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距離鎮衛生院28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36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排口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興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17公里。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2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計生、民政、農村宅基地。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2人,黨員中男黨員2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未通電,未通公路,人畜飲水十分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主要養羊、牛、豬為主。種植業主要花椒、核桃、水果為主。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525元增加到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