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崖頭村

堯崖頭村

堯崖頭村位於沂水縣城西9公里,黃山鋪鎮政府駐地偏東北1.5公里處。隸屬沂水縣黃山鋪鎮。元末明初,郎、王、周、苗等姓始居成村。繼有趙、武、張等姓徙此,村後靠養老山,前臨溧水(後改名為清源河),村東西各有一座橋,初名雙橋官莊,後人在村北養老山前的崖頭下建石灰窯, 鄰村人皆以“窯崖頭” 稱之,沿為村名,後“窯” 演變成“堯” 。全村轄區總面積149.2公頃,其中耕地52公頃,河灘7公頃。200 0年, 全村共有476戶,140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有武、趙、張、王、劉、付、苗、楊、黃、肖、周等18姓氏,均為漢族。 全村地處丘嶺地帶,村前地勢平坦,清源河橫貫東西,水源豐富,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盛產小麥、玉米、花生、地瓜及多種蔬菜,植被面積16.6公頃,植被覆蓋率90%。

概況

交通便利。兗(州)石(臼所)公路自村前而過,環鄉公路與兗石公路相連。境內駐有水泥廠、建材批發市場、食品站、電視轉播台、醫院、學校、商店等,是投資建廠、經商的黃金地段。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8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6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610萬元,人均純收入32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 0.22∶8.95∶0.83, 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600萬元,全村純收入900萬元。

該村為沂水縣經濟強村。 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列全縣第一名。1984年5月,被中共沂水縣委、縣政府命名為全縣第一個“文明村”;1992年,被中共臨沂地委授予“九間棚式先進黨支部”稱號;1995年,被臨沂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文明單位”稱號;1998年,被臨沂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1999年,被臨沂市“美在農家,美在家庭”活動領導小組授予“美在農家明星村”稱號;2000年,被山東《法制日報》社評為“法律重點服務單位”;並先後被沂水縣委、縣政府授予“工業明星村”、“小康村”、“五好黨支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村居”、“普法先進集體”、“民兵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村水泥廠1997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型一檔鄉鎮企業”。

大事記

1944年6月,村民武善凱加入中國共產黨。

是年9月,成立中共堯崖頭村第一屆支部委員會,武善凱任書記,成員:徐得法、國慶芝、武傳林。

1965年,建油坊、磨麵坊、饃饃坊、暖坊,開始軋棉花。

1974年,建變電室,安裝80千伏變壓器1台,使全村農戶通電,街道安裝路燈。

是年秋,建成臨沂地區第一個村辦水泥廠,年產量2000噸。

是年,建養豬場一處,建豬圈200間。

1981年,建露天影院、水泥預製廠、石子加工廠。

1982年,村規劃街道,建統一標準房500間,硬化道路500米。

1984年,建成年產4.4萬噸水泥生產線。

1987年,建大橋一座。

1989年,建教學樓一棟。

是年,全村吃上自來水。

1990年,投資27萬元在堯崖頭大橋以南鋪設18米寬的柏油路300米。

是年,投資24萬元,在水泥廠南運輸路南頭兗石公路北側,建永興大門。

1992年,投資1200萬元新建一條10萬噸水泥生產線。

1996年1月,永興集團總公司成立。

1997年1月18日,凱利水泥集團成立,武興傳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是年10月26日,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來村視察工作。

1998年,投資115萬元,建大型加油站、車輛修理廠各一處;投資176.2萬元,建塑膠編織廠;投資27萬元,建泰康大橋。

是年,建高標準住宅樓一棟,水、電、暖、氣、電話、電視、太陽能“七通”,30戶居民喜遷新居。

是年,建秸稈氣化站一處,鍋爐房一處。

1998年,建石灰粉廠。

2000年,建成第二棟住宅樓。

是年,購買原沂水縣水泥廠。

2001年5月19日,又一10萬噸水泥生產線竣工投產。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全村糧食畝產不足70公斤,1949年武善凱回響中共中央的號召,率先組織了互助組。1952年辦起了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合作社,挖大口井,修攔水壩,糧食畝產達到270公斤。

1970年至1977年,投資10萬元,投工8萬個,將斜坡地改造成水平田。打大口井9眼,修“三面光”渠道5000米,選用優良品種,使糧食畝產突破了千斤大關。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1983年糧食畝產達到760公斤,比1978年增長260公斤。

1990年後,集體統一管理,統一良種,統一收打,糧食產量、質量不斷提高,產值效益也在逐年增長。至2000年,全村糧食畝產600公斤,總產46.2萬公斤。

第二產業 工業:該村工業始於1974年,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利用資源優勢,建起了一座村辦水泥廠,從業人員100多人,當時設備陳舊,工藝簡單,機械化程度低,產量不超過2000噸,年收入10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大大帶動了建築業、能源交通、水利工程、城鎮建設等基礎建設。村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 不斷擴大生產規模,至1980年生產能力達5000噸。198 4年投資120萬元,建成4.4萬噸水泥生產線。還先後建起水泥預製廠、石子加工廠等企業。1992年投資1200萬元,建成年產10萬噸水泥生產線一條,至此年產量14.4萬噸,產值2880萬元, 利稅560萬元。1996年,經上級批准,組建了村級企業集團--永興集團總公司, 書記武傳興,總經理武興傳。1997年1月,組建凱利水泥集團公司,武興傳任董事長、 總經理。先後建起塑膠編織廠、石灰粉廠、加油站等企業。2000年1 0月,投資1800萬元購買年產18.8萬噸水泥廠一處。 2001年5月19日,又一10萬噸水泥生產線竣工投產。至2001年,年產水泥生產能力達48.8萬噸,全村工業從業人員115 5人,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億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3億元,創利稅835萬元。

建築業:1999年成立建築隊,從業人員150人,年產值500萬元。

第三產業 1965年辦起磨坊、染坊、榨油坊、掛麵坊、暖坊、饃饃坊及門市部,取得了微薄的收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緊靠公路的優勢,建起建材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繁榮當地經濟,為村民致富奔小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該村利用本地企業優勢,大力發展運輸業。 現有各種運輸車輛200輛,運輸能力80萬噸。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00人,實現總產值10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200萬元,創利稅15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新中國成立前, 民眾文化科技落後,1948年,學齡兒童入學率占26%。新中國成立後,辦學條件得到改善,1951年,投資建起了堯崖頭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76%。

1989年,投資18萬元建起二層教學樓,配置了教學設備,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先後有86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專30名,中專56名。投資25萬元辦起了文化大院,配備了球類、棋類、電視、音響、書籍等。

多年來, 堅持對文化科技事業不斷投入,先後派120多人去濟南建材學院、山東工業大學等院校及科研部門培訓深造,有8人獲大專學歷,50人獲中專學歷。

人民生活 1949年前,村民過著貧困生活。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60公斤,人均純收入40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500元。 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3200元,人均年存款餘額4100元。村民住上樓房,用上燃氣,全村擁有機動車輛132輛, 各種機車98輛,安裝電話320部,彩色電視機400餘台,全部為有線電視。

村莊建設 1949年前,村內道路狹窄不暢,房屋既矮又小,多為草房,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1982年~1986年間,按村規劃,拆除舊房建200戶統一標準房,開通8條大街, 硬化道路500米,安裝了路燈,有6名環衛人員負責街道衛生等。1998年,在開發區內建高標準住宅樓。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村民搬遷住樓,有70戶居民遷進新居。又在村前建起高標準小康樓。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9年全村用上自來水,幼兒免費入托。住樓戶每戶補貼5000元。1992年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全部由集體承擔。對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實行養老保險制度。對在村辦企業就業的村民實行養老保險,60歲退休,發給退休金。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4年6月, 武善凱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的第一名中共黨員。 1944年9月,成立第一屆村黨支部,武善凱任書記,成員有徐得法、國慶芝、武傳林。 解放戰爭時期,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全村有20多名青年參軍參戰,150多名民工參加淮海戰役等支前工作。

歷任村黨組織負責人:武善凱,1944年9月至1945年12月;武傳林,1950年1月至1954年12月; 武善凱,1955年1月至1960年12月;武善平,1961年1月至1982年8月;武善祥, 1982年9月至1984年12月;武傳興,1985年1月至1998年6月;武興傳,1998年7月至今。

人物簡介

趙永福(1922~1947) 1943年參軍,1947年在解放蒙陰城的戰鬥中衝鋒陷陣,在敵人被打垮逃跑時,他不怕犧牲攔截阻止爬滿國民黨逃兵的軍車,隻身一人跳上敵車與國民黨逃兵拼殺,壯烈犧牲。

賈秀章(1939~1965) 濟南下鄉知識青年,1964年來村第六生產隊落戶,期間,各種農活不會就問,不懂就學,吃苦耐勞,積極肯乾,團結同志,尊老愛幼,受到全體村民的一致稱讚。 1965年3月15日,黃山區委失火,他得知後拿起救火工具,一口氣跑到離村1.5公里的黃山區委, 投入到救火隊伍中去,當他得知區委檔案和武裝部的槍枝彈藥還在屋內,便奮不顧身第一個衝到屋內搶出檔案和槍枝彈藥。終因屋內火勢太猛,賈秀章壯烈犧牲。賈秀章犧牲後被中共臨沂地委、沂水縣委追認為中共黨員、烈士,成為知識青年和全省人民學習的榜樣。

武善凱(1914~1969) 1944年6月入黨。1944年9月任村支部書記。1945年積極報名參軍,參加了三年解放戰爭。1953年,由部隊轉業地方工作,任費縣卞橋十一區武裝部長。 1955年1月,回村任支部書記,1956年,積極回響黨的號召,在原初級社的基礎上成立了高級農業合作社。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組織民眾搞好農業生產,勤儉節約,精打細算,合理安排用糧,使全村沒有因飢餓造成人口減員。

武善祥(1935~1984) 1959年入黨,1982年任村支部書記,他積極回響黨的號召,走立足實際、 重工強農的路子。在抓好農業的同時,對水泥廠進行了擴建,1983年5月破土動工,利用一年的時間建成了年產4.4萬噸的水泥廠,1984年5月1日竣工投產。在建廠期間,他以身作則,跑天津,下濟南,去廣州,聯繫設備,購建廠材料,在建廠的施工工地上他有時三天三夜不睡覺,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有時早上起來拿一個煎餅,邊吃邊向廠里走。在他的帶領下,水泥廠建成後當年的產值、利稅就比原來翻了兩番。他為村成為全縣第一個文明村作了重要貢獻。1984年當選為中共沂水縣委委員,縣人大代表。由於長年勞累過度,積勞成疾,1984年12月14日病故。

武善平(1931~1995) 1958年6月入黨。1961年1月任村黨支部書記。清正廉潔,對兩委成員嚴格要求,在村內倡導喜事新辦,喪事從儉,樹立正氣。在抓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積極抓好副業項目。1965年,他帶領民眾建起了油坊、磨麵坊、饃饃坊、染坊、 暖坊、軋棉花坊。每個工日從0.25元增長到了0.50元。1974年建變電室,安裝80千伏變壓器1台,使全村農戶通電。1974年秋冒著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危險建起了全區第一個水泥廠,年產量2000噸,為了適應當時形勢的需要,同時建起了養豬廠一處, 豬圈200間。水泥廠建成後,每個工日的的工值提高到1.10元,全村民眾歡欣鼓舞。1976年水泥廠由2000噸發展到5000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辦企業得到了發展和加強,1981年水泥廠由5000噸擴大到8000噸,同年建起了水泥予制廠,石子加工廠,為村里繼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村里原來的光棍漢相繼娶上了媳婦,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武興傳 1951年4月8日生, 1988年任水泥廠廠長,1990年7月入黨,1996年任永興集團公司總經理,1997年企業改制,成立沂水凱利水泥(集團)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98年任支部書記。他帶領村民走企業強村富民的路子,開拓進取,求新務實,使一個只有年產4.4萬噸、產值800萬元的小廠發展成為年產48.8萬噸,擁有固定資產1.25億元, 職工1155人,技術人員120人的集團公司。主導產品為:凱利牌425#R普通矽酸鹽水泥。 先後建起了石灰粉廠、塑編廠、加油站、大修廠。完成工農業產值1.2億元。 當選為市人大代表、 縣政協委員; 1997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評為“山東省鄉鎮企業優秀廠長(經理)”,1992年被沂水縣人民政府授予“農民企業家”稱號,1997年被評為“臨沂市十大改革開放新聞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