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對於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婭教堂而設計的基輔的聖索菲婭教堂象徵著“新君士坦丁堡”,它是基輔基督公國的首都,建於11世紀。這一地區於988年經聖?法拉蒂米爾洗禮後基督化。基輔-拉夫拉在精神和文化上的影響對東正教思想在俄羅斯17、18、19世紀的傳播做出了貢獻。199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基本信息

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中文名稱: 基輔-聖索菲婭教堂及相關的修道院建築

英文名稱: Kiev: Saint Sophia Cathedral and Related monastic Buildings,the Kiev-Pechersk Lavra

國家: 烏克蘭

所屬洲: 歐洲

批准時間: 1990
批准標準: 199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4屆會議報告,1998年遺產保護狀況報告。

概述

聖索非亞博物館是基輔最偉大的標誌,也是傳統傳統的東正教的主要避難所之一。基輔-佩喬爾斯克修道院的歷史可以追溯近千年之久,公元1051年,修道士在基輔附近的山洞裡修建了修道院。當時,修道院的第一個定居者是安東尼修士,正是他的潛心靜修生活鼓舞和感染了當地的居民,他們前來祈求祝福,同時也帶來生活必需品。其中的一些人決定留下來和他生活在洞穴里。很快,人數不斷增多,於是定居者擴大了原有的洞穴、修建了一些新的洞穴、修建了單人房間並建立了教堂。當修道生活從洞穴轉移到地面後不久,原來地下的迷宮般的洞穴就變成修道士的墓地。洞穴里的遺體已經埋葬了7個世紀之久。

佩喬爾斯克修道院也因洞穴(烏克蘭語中洞穴被稱為佩喬爾斯基)而得名,作為主要的也是最為有影響的東正教修道院,在蒙古統治以前享有崇高的地位,被稱為基輔-佩喬爾斯克-拉夫拉。在11世紀70年代修道院經歷了大規模的石質建設。這一時期修建了多米季昂大教堂、三位一體的蓋特禮拜堂和餐廳。基輔-佩喬爾斯克-拉夫拉建築群直到12世紀末才告竣工。

歷史

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在12世紀早期,聖索非亞教堂在建築群附近的別列斯托瓦村建成。教堂建設在烏克蘭文化發展中有著重要意義。新型的教堂建築誕生了、建築師和畫家提高了他們的技藝、當地的藝術學校得到了發展。早在11世紀,修道院就成為肖像畫的中心,直到世紀末還保持著領導地位。經歷了隨後的天災和戰禍後,損毀建築的重建工作於1720年開始,這一時期是烏克蘭巴羅克式建築的蜜月時代。多米季昂大教堂蓋特禮拜堂都被重建為巴羅克式建築風格,於是18世紀中期獨特的建築群形成了。他們一直保存至今,未作大的改變。

修道院在烏克蘭文化發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影響到了文學繪畫、製圖、建築、套用藝術和圖書發行等諸多方面。著名的歷史學家作家、科學家、藝術家、物理學家和出版商都曾在拉夫拉居住和生活過。大約在1113年就是在這裡,歷史學家內斯塔完成了他的傳世之作《流失歲月里的故事》(Tale of bygone Years)。這本書後來成為人們了解16-17世紀基輔爾羅斯人的知識源泉。基輔-佩喬爾斯克修道院成為了基督文化傳播的中心。

1917年“二月革命”後,修道院生活在權力頻繁交替、戰禍和人為破壞的動盪歲月里延續。 布爾什維克掌握政權後推行強烈的無神論主義,教堂被破壞、基督文化也隨之衰落。1926年,政府宣布原來的基輔-佩喬爾斯克-拉夫拉為國家歷史和文化遺產,並把它變成全烏克蘭博物館鎮,它包括前面提到的教堂、古代烏克蘭人建築工程學博物館、錢幣博物館、烏克蘭古代遺物博物館、全烏克蘭科學研究院的印刷廠、最初的洞穴教堂遺址 、帶有城堡的防禦牆、檔案館和圖書館等。1930年宗教團體停止了他們的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夫拉遭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然而,1988年它得以重建,也就是在慶祝俄羅斯誕生千年慶典時期,基輔-佩喬爾斯克-拉夫拉的神聖的多米季昂大教堂恢復了它的活動。

評價

為對於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婭教堂而設計的基輔的聖?索菲婭教堂象徵著“新君士坦丁堡”,它是基輔基督公國的首都,建於11世紀。這一地區於988年經聖?法拉蒂米爾洗禮後基督化。基輔-拉夫拉在精神和文化上的影響對東正教思想在俄羅斯17、18、19世紀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