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會計的反映職能:是指會計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從數量上反映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已經發生或完成的經濟活動,為經營管理提供經濟信息的功能。
2. 會計的監督職能:是指會計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會計反映所提供的經濟信息,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控制,使之達到預期目標的功能。
3. 會計:(理解)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並利用專門的方法和程式,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完整的、連續的、系統的反映和監督,旨在提供經濟信息和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項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4.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或會計假設):是指為了保證會計工作的正常進行和會計信息的質量,對會計核算的範圍、內容、基本程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並在此基礎上建立會計原則。
5. 持續經營:是指會計核算應以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而不考慮企業是否將破產清算。
6. 貨幣計量: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經營成果,或其他單位的經濟活動都通過貨幣計量予以綜合反映,其他計量單位雖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 有用性原則:又稱相關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所提供的經濟信息應當有助於信息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會計提供的信息要同決策相關聯。
8.一貫性原則:是指各個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處理會計業務的方法和程式在不同會計期間要保持前後一致,不能隨意變更,以便於對前後時期會計資料進行縱向比較。
9. 配比原則:是指對一個會計期間的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配合起來進行比較,在同一會計期間登記入賬,以便計算本期損益。
10. 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企業應按收入的權利和支出的義務是否屬於本期來確認收入、費用的入賬時間,而不是按款項的收支是否在本期發生。
11. 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並能為企業提供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
12. 負債:是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以資產或勞務償還的債務。
13. 所有者權益:(一般了解)是企業投資人對企業淨資產的所有權。
14. 收入:指企業由於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業的資產而發生的或即將發生的現金(或其等價物)的流入,或債務的清償。
15. 費用:指通過配比方式確認的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各種耗費。這個定義是指狹義的費用,僅限於同提供商品和勞務有關的資產耗費,即營業費用。廣義的費用,還包括投資損失、營業外支出和所得稅費用。
16. 會計科目:是對會計對象具體內容即會計要素進一步分類的項目。
17. 賬戶:是對會計要素進行分類核算的工具,它應以會計科目作為它的名稱,並具有一定的格式。
18. 複式記賬:指對發生的每一項經濟業務,都以相等的金額,在相互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賬戶中進行記錄的記賬方法。
19. 簡單會計分錄:指一個賬戶借方只同另一個賬戶貸方發生對應關係的會計分錄,即一借一貸的會計分錄。
20. 複合會計分錄:指一個賬戶借方同幾個賬戶貸方發生對應關係,或相反,一個賬戶貸方同幾個賬戶借方發生對應關係的會計分錄,即一借多貸或多借一貸的會計分錄。
21. 實收資本:是指企業實際收到的投資者投入的資本,它是企業所有者權益中的主要部分。
22. 固定資產:一般是指使用期限較長,單位價值較高,能在若干個生產周期中發揮作用,並保持其原有實物形態的勞動資料,包括房屋及建築物、機器設備、運輸設備、工具器具等。
23. “應付賬款”賬戶:是用來反映和監督企業因採購材料而與供應單位發生的結算債務的增減變動情況的賬戶。
24. “應收賬款”賬戶:是用來反映和監督企業因銷售產品應向購買單位收取貨款的結算情況的賬戶。
25. 生產費用: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用貨幣額表現的生產耗用,叫做生產費用。
26. “生產成本”賬戶:是用來歸集和分配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正確計算產品生產成本的賬戶。
27. “製造費用”賬戶:是用來歸集和分配企業生產車間為生產產品而發生各項間接生產費用。
28. 待攤費用:是指企業已經支出但應由本期和以後各期分別負擔的、分攤期在一年以內的各項費用。
29. 預提費用:是指預先分期計入各期成本、費用,但在以後才實際支付的費用。
30.管理費用:是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項費用。
31. 營業外收支:是指那些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無直接關係的收入和支出。
32. 賬戶的用途:是指設定和運用賬戶的目的,即通過賬戶記錄提供什麼核算指標。
33. 賬戶的結構:是指在賬戶中如何登記經濟業務,以取得所需要的各種核算指標,即賬戶借方登記什麼,貸方登記什麼。
34. 盤存賬戶:是用來反映和監督各項財產物資和貨幣資金的增減變動及其結存情況的賬戶。
35. 集合分配賬戶:是用來歸集和分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某個階段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反映和監督有關費用計畫執行情況以及費用分配情況的賬戶。
36. 跨期攤提賬戶:是用來反映和監督應由幾個會計期間共同負擔的費用,並將這些費用在各個會計期間進行分攤和預提的賬戶。
37.備抵賬戶:亦稱抵減賬戶,是用來抵減被調整賬戶餘額,以求得被調整賬戶實際餘額的賬戶。
38. 會計憑證:是記錄經濟業務、明確經濟責任的書面證明,也是登記賬簿的依據。
39. 記賬憑證:是會計人員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或匯總原始憑證,用來確定經濟業務應借、應貸的會計科目和金額而填制的,作為登記賬簿直接依據的會計憑證。
40. 賬簿:是按照會計科目開設賬戶、帳頁,用來序時、分類地記錄和反映經濟業務的簿籍。(賬簿又是積累、貯存經濟活動情況的資料庫)
41. 序時賬簿:亦稱日記賬,是按照經濟業務發生的時間先後順序,逐日逐筆登記經濟業務的賬簿。
42. 聯合賬簿:是指日記賬和分類賬結合在一起的賬簿,如企業設的日記總賬。
43. 多欄式明細分類賬:是根據經濟業務特點和經營管理的需要,在一張帳頁內按有關明細科目或明細項目分設若干專欄,用以在同一張帳頁上集中反映各有關明細科目或明細項目的核算資料。
44. 總賬:是指按總賬科目開設的賬戶,對總賬科目的經濟內容進行總括的核算,提供總括性指標。
45. 明細賬:是指按照明細科目開設的賬戶,對總分類賬的經濟內容進行明細分類核算,提供具體而詳細的核算資料。
46. 平行登記:是指經濟業務發生後,根據會計憑證,一方面要登記有關的總分類賬,另一方面要登記該總分類賬所屬的各有關明細分類賬戶。
47. 結賬:(理解)是指按照規定把一定時期(月份、季度、年度)內所發生的經濟業務登記入賬,並將各種賬簿結算清楚,以便進一步根據賬簿記錄編制會計報表。
48.帳證核對:是根據各種賬簿記錄與記賬憑證及其所附的原始憑證進行核對。
49. 帳帳核對:是指各種賬簿之間的有關數字進行核對。
50. 帳實核對:是指各種財產物資的賬面餘額與實存數額相核對。
51. 會計核算形式:就是指會計憑證、賬簿、會計報表和帳務處理程式相互結合的方式。也稱會計核算組織程式、帳務處理程式和記賬程式。
52. 日記總賬:是日記賬和分類賬結合在一起的聯合賬簿,是將全部科目都集中設定在一張帳頁上,以記賬憑證為依據,對所發生的全部經濟業務進行序時登記,月末將每個科目借、貸方登記的數字分別合計,並計算出每個科目的月末餘額。
53. 財產清查:就是通過對財產物資現金的實地盤點和對銀行存款、債權債務的查對,來確定財產物資、貨幣資金和債權債務的實存數,並查明賬面結存數與實存數是否相符的一種專門方法。
54. 永續盤存制:亦稱賬面盤存制,採用這種方法,平時對各項財產物資的增加數和減少數,都要根據會計憑證連續計入有關賬簿,並且隨時結出賬面餘額。
55. 實地盤存制:採用這種方法,平時只根據會計憑證在賬簿中登記財產物資的增加數,不登記減少數,到月末,對各項財產物資進行盤點,根據實地盤點所確定的實存數,倒擠出本月各項財產物資的減少數。
56.未達帳項:是指由於企業與銀行之間對同一項業務,由於取得憑證的時間不同,導致記賬時間不一致,而發生的一方已取得結算憑證已登記入賬,而另一方由於尚未取得結算憑證尚未入賬的款項。
57. 會計報表:是以日常核算資料為主要依據編制的,用來集中、概括地反映企業和行政事業等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成本費用的書面檔案。
58. 資產負債表:是總括反映企業一定日期(月末、季末或年末)全部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情況的會計報表,是月報表,靜態。
59.損益表:亦稱利潤表,是總括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年度、季度或月份)內利潤(或虧損)的實際形成情況的會計報表,是月報表。
60. 會計工作的組織:是根據會計工作的特點,制定會計法規制度,設定會計機構,配備會計工作人員,以保證合理、有效地進行會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