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埃及經歷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近300年的統治,文學處於衰落狀態。19世紀上半葉,埃及的阿拉伯文學仍然沒有多大發展,作家們沿襲傳統,用韻文進行創作,講究音韻和駢麗,注重雕琢詞句。埃及近代文化復興的先驅雷法阿·塔哈塔威(1801~1873)的《巴黎紀行》和阿里·穆巴拉克 (1823~1893)的4卷本小說《伊勒木丁》(1881)都用韻文寫成。至於詩歌,也受舊傳統的束縛,停滯不前。
埃及近現代文學的發展首先是由於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增長,重視發掘和研究文學遺產;其次是西方文學的影響;第三是印刷出版事業的發展和報刊的出現,給文學藝術事業帶來了繁榮。
歷史
19世紀中葉,埃及人民開展的反英鬥爭,在文學領域有廣泛的反映。這一時期的作品既表達了作家個人的感受,也反映了時代和民族的感情。詩人邁哈穆德·薩米·巴魯迪(1838~1904)參加了阿拉比領導的反英鬥爭,後長期被放逐錫蘭島(今斯里蘭卡)。他的詩歌充滿深厚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在阿拉伯詩歌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散文方面,著名作家有阿卜杜拉·奈迪姆(1843~1896)、哲馬倫丁(1838~1897)和穆罕默德·阿卜杜(1845~1905)以及穆斯塔法·卡米勒(1874~1908)、賽阿德·宰額魯勒(1860~1927)等。他們的文章和演說洋溢著愛國主義感情。作家卡西姆·艾敏(1865~1908)、著有《婦女的解放》(1899)、《新女性》(1906),他提倡婦女解放,主張進行社會改革。艾哈邁德·盧特菲·賽義德(1872~1963)、瓦里尤丁·耶昆(1873~1921)的散文都比較聞名。穆斯塔法·盧特菲·曼法魯蒂(1876~1924)的小說和散文集《淚珠集》(1915)、《觀點集》 (3卷,1925~1926),文筆典雅流暢,感情真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民族獨立運動的風暴席捲全國。這一時期埃及作家的創作繼續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作家穆罕默德·穆韋利希(1858~1930)的小說《伊薩·本·希沙姆對話錄》(1906),假託穆罕默德·阿里時代死去的艾哈邁德帕夏於19世紀末復活,與說書人伊薩·本·希沙姆兩人在埃及各地旅行,以古論今,對警察制度、法庭和風俗習慣等方面提出了批評。這部作品雖然模仿西方的長篇小說,實際上還是一部韻文故事。海珊·海凱勒(1888~1956)的中篇小說《宰奈卜》(1914),用規範的阿拉伯語夾雜一些方言寫成。它描寫埃及農村青年的封建婚姻的悲劇。 穆罕默德·台木爾(1892~1921)和邁哈穆德·台木爾(1894~1973)兄弟也以寫小說聞名,後者是埃及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者。易卜拉欣·馬齊尼(1889~1949)的長篇小說《作家易卜拉欣》(1931)和阿拔斯·邁哈穆德·阿卡德(1889~1964)的長篇小說《薩拉》(1937),都屬反映社會道德問題的作品。陶菲格·哈基姆(1898~ )的長篇小說《靈魂歸來》(1933),描寫1919年埃及人民的武裝起義。他還以在法務部門的工作經歷為題材,創作了小說《鄉村檢察官手記》(1937)。作家塔哈·海珊(1889~1973)的自傳體小說《日子》三部(1929、1939、1962),記述了20世紀初埃及農村和伊斯蘭教學府的生活,反映了新舊思想的鬥爭,描繪了埃及知識分子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他們為爭取社會進步所做的努力。它是阿拉伯新文學重要的散文作品。此外,伊薩·奧貝德(?~1923)發表了短篇小說集《伊哈桑太太》(1921)和《蘇里婭》(1922)。 謝哈泰·奧貝德 (?~1961)發表了《痛苦的教訓》。他們兄弟倆的作品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婦女解放問題。葉海亞·哈基(1905~)、邁哈穆德·塔希爾·拉辛(1894~1954)、易卜拉欣·米蘇里(1900~)和海珊·法齊等組織了現代學社。這時期的作家逐步擺脫舊傳統的束縛,努力表現新的生活和環境,反映人們的思想和他們的切身問題。許多作品具有現實主義的因素。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實主義成了埃及文學創作中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許多新的作家,不少作品描寫了工人、店員、知識分子以及農民的生活。其中著名作家有納吉布·邁哈福茲(1912~),他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兩宮之間》(1956~1963)等,描寫一個埃及家庭幾代人的生活經歷,反映了近代埃及社會的變遷。作家阿卜杜·拉赫曼·舍爾卡維(1920~)擅長描寫農村生活和塑造農民形象。他的長篇小說《土地》(1954)和《農民》(1968),分別反映了20年代末與60年代農民的生活,讚頌了他們反對封建、反對官僚的迫害的鬥爭。作家尤素福·伊德里斯(1927~)的小說集《最便宜的夜晚》(1954),反映了普通埃及人的生活以及他們的煩惱與憂愁。作家阿卜杜·拉赫曼·哈米西(1920~)的許多作品如《永不乾枯的血跡》、《血染的襯衫》(1953)等,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苦難。作家伊哈桑·阿卜杜·古杜斯(1919~ )的作品揭示政治、社會方面的問題,以塑造不同類型的婦女形象來表現。他的《有個男人在我們家》(1957)是描寫抗擊英國占領軍、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長篇小說。作家尤素福·西巴依(1917~1978)著名的小說有《偽善之地》(1949)、《水夫死了》(1954)和《還我的心吧》(2卷,1954)。法特希·阿尼姆(1924~)著有小說《失去影子的人》等。
近20至30年來,在短篇小說方面較著名的作家有尤素福·沙魯尼 (1924~)、穆罕默德·綏德基(1927~) 、賽爾窩·阿巴澤(1927~)、艾德瓦爾·哈拉圖(1926~)、邁哈穆德·賽阿德尼、賽阿德·邁卡維、薩布里·穆薩、蘇萊曼·法亞德等。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近年來埃及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揭露了現實中許多陰暗現象,敢於向腐敗、官僚主義和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挑戰。此外,揭露前掌權者劣跡的所謂暴露文學,也曾風靡一時。
埃及現代詩歌的發展也受到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影響,這時期著名的詩人有艾哈邁德·邵基(1868~1932)、哈菲茲·易卜拉欣(1871~1932)和赫利勒·穆特朗(1872~1949)。他們是阿拉伯復興派詩人的傑出代表。在詩人艾哈邁德·扎基·艾布·沙迪(1892~1955)倡議下,在開羅成立了“阿波羅詩社”。邵基創作的6部詩劇中,《克婁巴特拉之死》(1929)和《萊伊拉的痴情人》(1931)是古典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此外,阿卜杜·拉赫曼·舒克里(1886~1958)、易卜拉欣·馬齊尼和阿拔斯·邁哈穆德·阿卡德等“笛旺派”(即“詩集派”)詩人,深受西方浪漫主義的影響,他們的詩歌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創新。此後較著名的詩人有艾哈邁德·扎基·艾布·沙迪、阿里·邁哈穆德·塔哈(1902~1949)、阿齊茲·阿巴扎(1899~1973)和艾哈邁德·拉米(1892~)等。埃及當代較突出的詩人是薩拉哈·阿卜杜·賽布爾(1931~1981),著有詩集《故鄉的人們》(1957)、《古代騎士之夢》,(1965)和《夜行記》(1971)等。
戲劇
在戲劇方面,最先介紹西方戲劇的是黎巴嫩劇作家馬龍·奈卡什(1817~1855),他翻譯並參加演出了莫里哀的喜劇《吝嗇鬼》(1847)。以後又有穆罕默德·奧斯曼·賈拉勒(1828~1898)、納吉布·蘇萊曼·哈達德(1827~1899)等人翻譯英、法作家的劇作。法拉哈·安東(1861~1922)的《新舊開羅》於1913年第一次上演,它暴露了埃及社會的黑暗現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戲劇藝術的先驅者之一邁哈穆德·台木爾寫的反映社會問題的《炸彈》(1943)和《第十三號防空洞》(1943),受到好評。陶菲格·哈基姆的劇作從古代埃及法老、伊斯蘭教先知的事跡以及西方古典神話中汲取題材。代表作有《洞中人》(1933)和《山魯佐德》(1934)等。他也有反映社會現實的劇本,較著名的有《社會劇二十一種》(1950)。他的作品著重於哲學、倫理的分析,有的帶有濃厚的象徵主義色彩。
自50年代中期起,由於無線電廣播和電視節目的需要,國家獎勵戲劇團體的演出,以及新劇團上演新的劇目,促進了埃及戲劇創作的發展。戲劇作者除了蜚聲劇壇幾十年的老一輩劇作家陶菲格·哈基姆外,幾乎所有現代作家和詩人都參與劇本創作,如詩人阿齊茲·阿巴扎創作的9部詩劇,獲得國家表彰獎。尤素福·伊德里斯、阿卜杜·拉赫曼·舍爾卡維、 拉沙德·魯什迪 (1915~)、阿卜杜·拉赫曼·哈米西、努阿曼·阿舒爾、賽阿德丁·瓦赫白和法里德·法拉吉等,創作了許多富有現實意義的哲理劇、社會喜劇、歷史劇和童話劇等。
參考書目
邵基·戴伊夫:《阿拉伯埃及近代文學史》,北京,1980。
伊·德·尼基福羅娃等:《非洲現代文學》(上),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