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待天明

坐待天明

本書是一部散文和短論集,收集著名法學者許章潤先生所作隨筆百餘篇,基本意象是在時間之維和鄉土緬懷中展開思旅。並將其對於故土、校園的追想,有關人生和人心的感喟,面對世道人心的體味與品評,盡付於落日蒼煙般的娓娓追述。全部內容概分為三部分,即“子時·故鄉”、“丑時·異鄉”、“寅時·夢鄉”和“卯時·願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坐待天明》的作者許章潤《坐待天明》的作者許章潤
《坐待天明》是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許章潤所寫散文隨筆的結集,編為“子時·故鄉”、“丑時·異鄉”、“寅時·夢鄉”、“卯時·願鄉”四章。
從午夜到清晨,四個時辰對應思緒的四個階段。這是一種意喻——沒有困擾,沒有執念,沒有痛苦,沒有人會用“”的方式,耗費整個夜晚去思考。許章潤從故鄉說起,記錄了他的家鄉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來發生過及仍在持續發生的荒唐事。

創作背景

十數年前,作者遠渡重洋求學,學有所成,懷揣一腔報效祖國的熱血回國進入令人羨慕的高等學府,守護三尺講台,以教書育人為己任。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所做隨筆百餘篇,內容涉及人生與人心,作者以“子時·故鄉”、“丑時·異鄉”、“寅時·夢鄉”和“卯時·願鄉”為輪廓,撫今追昔,評古論今,從故鄉到異鄉,由夢想到現實,文思細膩,讀來讓人不忍釋卷

作者簡介

許章潤許章潤
許章潤,男,1962年生,安徽廬江人。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法政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人民大學等校兼職教授或者講席教授。

先後就讀於西南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和墨爾本大學,獲法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主治法律哲學與政治哲學,兼及思想史與憲政理論,尤其關注“中國問題”意義上舶來理念與固有生活調適過程中的法律方面,而念念於中國人世生活與人間秩序的現代重構性闡釋,汲汲於儒家優良傳統的法律復活和中國之為一個大國的法律布局,追求法律理性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尋索學術的人道意義。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許章潤作為我國法理學的知名教授,你在《坐待天明》中看到的全然不是以法理精神寫就的那種嚴謹與嚴肅,而是一種明朗在心的篤定和淡然。閱畢全書一種回味無窮、甘之若飴的雋永滋味必定縈繞心頭。所以,他的《坐待天明》別致地將一種對故鄉何為的思考,或者說是將一種尋鄉的情結分解在子夜至清晨時分,故而文章的四章節有理有據地鋪展開了一夜未眠的情愫:《子時·故鄉》、《丑時·異鄉》、《寅時·夢鄉》、《卯時·願鄉》。
鄉愁是永恆的主題,故鄉也作為一個被人性化了的名字,是我們人生中第一個想要逃離的地方。故而,許章潤在本書引言《烏有之鄉》中說:“人人都有自己的故鄉,生活從故鄉出發。”恐怕,“故鄉情結”也只有在成年之後,尤其是在夜深露白思惦故鄉的時候,那般思鄉的滋味會如火如荼地漫上心頭。許章潤回憶故鄉的文字瀰漫了對故鄉的一份難以釋懷的慘澹記憶,回憶中的故鄉是促人逃離、是回不去的。因為故鄉在那個特殊的政治運動中那些慘死的人們會在午夜夢回時再次浮現,還有那些因愚昧而“義無反顧”地選擇死亡的人們……那份痛徹心扉的逃離為我們揭示了“坐待天明”的所有思緒的起因。但我們又不得不認同故鄉畢竟是故鄉,它會在冷不防的時候,一曲鄉音,故鄉的所有又會活靈活現地重現心頭而揮之不去。
許章潤以一種成熟的幽默感給我們描述了異鄉、夢鄉甚至願鄉里的人世間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異鄉”作為一扇可以打開新生活的門,在生活的艱辛跋涉中,現代人的視域裡,異鄉反成了故鄉。它承載了人們成長中追夢的堅定、失落的彷徨、現實的無奈和順從,甚至一份病入膏肓後的求生渴望里悟出的生與死的思考。“此生此世,做個教書匠,在思考中守昏待曉,總把流年付與晚生,真是愜意。”這是在異鄉經歷萬千,一份樂知天命的怡然與快適。而“夢鄉”作為人生最溫情的落腳點,許章潤告知我們“人在途中,明白永恆的歸宿就在前方,四疆有界”因而可以“夢想無疆”。廣闊的大地上,多少追夢人索夢跋涉前行甚至漂洋過海,只求一份不受限制、無所羈絆的人世幸福,但也難拒夢醒時分的那份清冷與悽惶。因而便有了對“願鄉”的美好期許,有了“願鄉”便有了信仰和追求,從而有了人生循環往復的愛恨情仇。
所以,人生起起伏伏,跌跌宕宕間,也不過許章潤所總括的:“故鄉——異鄉——夢鄉——願鄉”的循環軌跡,由之演繹出的點點滴滴詩意。這份領悟,或許正是天命之年的一份總結,也恰好在夜深露白時得以安放一顆不再悸動不安卻仍不腐不朽的心。

藝術思想

每個人都有憑窗倚闌、輾轉反側的時候吧?每當此時,在看著月亮緩緩落下,東方漸露魚肚白的漫長等待中,最為期待的就是天亮。如果怕虛度光陰,不妨讀一本書吧,這本《坐待天明》正是一本可以陪你度過那黎明前黑暗的一位好友。
2012年最牽動我們神經的非“世界末日論”莫屬。年終歲尾的時節,忽聽得末日新理論:並非世界毀滅,而是我輩將有多日不見太陽。倘若真如此,恐怕光合作用不得進行,氧氣耗盡,還真有末日之危,這恐怕是我聽到的比地球毀滅說更驚悚的說法。值得慶幸的是終於順利進入2013,雖然地球照轉,不過國朝大面積的出現霧霾,可惡的PM2.5倒的確讓祖國多地陷入不見天日的境地,也的確出現眾多百姓身體染疾的現象,看來見不到太陽的日子的確不好過。
那如果心靈見不到楊過會怎樣呢?答案是同樣會染疾病,不過不光是身體的,不光影響吾一輩人的,而是影響吾輩心理、情致的,更會傳染、蔓延於幾代人的。其症狀如何?有無藥方?

本書一大特點就是全書優美的語句。如果不是看到文中作者提示的個人簡介和本書第四部分“卯時·願鄉”中幾篇法律專業較強的文稿,我們會以為作者是一位文學家或者哲學家甚至詩人。全文充滿了偏文言的白話文和貼切而優美的宋詞,讀來另有一種溫馨的收穫與體悟。
本書第一部分“子時·故鄉”,主要是作者對故鄉的人、事的回憶,故事背景多為那“火紅的十年”,讀來也最讓人痛心疾首。
寒冬臘月,月黑風高,為了“掀起運動新高潮”,在作者家鄉小鎮上演了“抄家”這一歷史活劇。包括作者家在內,人人自危。“那一夜,三人自盡”。不管你是“地富反壞右”還是因為家中門口的一面圓鏡子後面的一帖破舊的蔣光頭圖像,都都會帶來毆打、批鬥,要想逃避這本不屬於人間的羞辱與折磨,只有跳河、投井甚至撞牆自盡,這是怎樣的一幕人間慘劇呢?
就因為出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即使你是滿腹經綸,即便你懷揣讀書救國之志,就如家鄉小鎮的馬先生一般,你終究逃脫不了“殘酷迫害勞動人民”的罪名,家產被分盡,批鬥連著批鬥,露宿在曾經屬於自家的“走馬專心樓”門廊乞討為生,不過最終也沒有逃脫那三年自然災害,餓死在樓前;甚至人們發現他的時候,連“兩眼也不見了,剩下兩個黑窟窿”,那個年月連老鼠都敢公然的與人為敵,敢於“啃噬這圓睜的晶體”!
丑時·異鄉”更多闡述了作者回國供職於清華大學之後所經歷的一些人情世故。其中《天數》堪稱醫改之後百姓看病的一個經典鏡頭!在被知名醫院知名專家誤診為只有1500天陽壽之後,作者體會了醫患之間那種永遠不平等的關係,也正因為不平等,醫生如果不能把患者當作親人,不能真正的履行好“救死扶傷”的職責,而專心於為某些領導、某部長服好務,那么人們“就只能匍匐在它的蛇形圖案基座之下,在乞求肉身的痛感消失快消失而快感延長再延長之際,將自己全然交出——交給它在人間的特定代表,那也同樣是肉身的一般造物。如此這般,一轉眼,醫師就是祭司,科學成了宗教,追求解放的人反倒成了溫馴的奴隸”。
現如今很多人選擇移民。有權者多已把老婆孩子安排在國外,有錢者大多舉家西遷,只有那無權、無錢的乾瞪眼羨慕不已,仔細體會孟子的“貧賤不能移”。其實一個人放棄自己的祖國是一件何等痛苦的事情啊,為什麼大家還樂此不疲呢?蓋因“在腰包都程度不同地慢慢有所腫脹之際,生存變為一種屈辱性的苟活”。就如作者曾與江平先生有過幾次私人交往,曾經一次江老師家沒有了煤氣,又因為沒有煤氣本和煤氣罐,因此斷了炊。而作者以一介書生身份去求煤氣站的工作人員,還遭來了一頓羞辱:“還大學老師呢,連個本都沒有,還作假,真不知害羞!”此事之後,作者痛下決心:“從此做一個沒有祖國的人,死也不願死在這塊骯髒的土地上”。享受不到國民應該享有的權利與尊嚴,這恐怕是也大多數人選擇放棄國籍、舍家撇業、遠赴他鄉的很重要的原因吧。
作者是法學專家,研習講授中外法律和法理知識30多年。某天於最高法門前見到一橫幅,上書“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令作者“引頸遙望,熱血沸騰”。黨的事業是什麼呢?是不是可就可以凌駕於人民利益和憲法法律之上呢?其實,如果人民生存的如豬狗般沒有尊嚴,那么國家對於民眾又有什麼意義呢?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們。前一段新的領袖提出“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有超越憲法的特權”,衷心期望這樣的發言落於實處,而不要僅僅是多了一句口號而已。
作者同樣是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一名教育家。但即使是在如清華這樣中國頂尖高校中,作者也越來越擔憂,因為在實用主義誘導下,產生了大量的實用主義學生:首先,他們聰明,但無才華;其次,他們應變,卻不見性情;再次,他們有志向,可理想貧乏;最後,他們敢想敢幹,實際上並無血性。他們所擁有的是智商和情商;卻缺少了區別良知感和道義精神之高低的“義商”;衡量教養高低的“儀商”;對於莊嚴的敬意、關於神聖的憧憬、並導向信仰之境的“靈商”。因此我們培養出來的只能是一些只會考試和答題的世俗化的“高材生”,而不再能培養出如梁漱溟先生一樣的大師和君子。
“日常性羞辱和制度性羞辱”是貫穿本書的主線。不管是“文革”的批鬥、抄家還是橫行校園的“惡霸書記”,到現如今的權貴資本的為所欲為、巧取豪奪,都在告誡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愚民政治總是專制政體的親兄弟,生氣相投,互惠雙贏”,必然導致將“自由而平等的個體”這一曾經鼓盪人心的公民憧憬羞得夠嗆,擊得粉碎!
如何解決這躲無可躲、藏無所藏的“羞辱”呢?就如那高倚的房價一般,不是解決不了,而是實在有太大的誘惑,讓我們一直仰賴解決問題的“政府”成為利益的主體並獲得最大的收益,因而“解決問題”時常掛在嘴上,而“問題解決”遙遙無期。就如美國總統里根所言:“不要指望政府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
“我們嚮往幸福,是因為幸福不是陽光與空氣,天然本有,相反,常常不過是苦難的間隙,甚至嚮往本身就可能製造苦難”。前幾天聽說某刊因為新年賀詞的事情被迫停刊乃至更換主編,才相信:我們追求公義,是因為不公不義充斥人間,所以才會“為正義而奮鬥”,甚至流血犧牲!
“解放”與“自由”不是一回事,正如“翻身”並不等於“解放”。一個民族精神上的黑暗經常必會變得如此沉重以致它不得不撞破腦袋來尋求光明,“只有撇除制度性羞辱,不再有日常性羞辱,這人間才是家園”,相信黎明定會來臨,讓我們共同期盼。

編輯點評

每個人都有憑窗倚闌、輾轉反側的時候吧?每當此時,在看著月亮緩緩落下,東方漸露魚肚白的漫長等待中,最為期待的就是天亮。如果怕虛度光陰,不妨讀一本書吧,這本《坐待天明》正是一本可以陪你度過那黎明前黑暗的一位好友。
坐待天明?是怎樣的一種情思或情結的繾綣需要坐待天明來慢慢排解?讀畢許章潤的《坐待天明》,才幡然醒悟人生確有許多的情結需要在輾轉徘徊中耗盡時光冥想,方可讓內心平靜與安定、抑或重獲力量再次起航前行。

媒體評價

坐待天明?是怎樣的一種情思或情結的繾綣需要坐待天明來慢慢排解?讀畢許章潤的《坐待天明》,才幡然醒悟人生確有許多的情結需要在輾轉徘徊中耗盡時光冥想,方可讓內心平靜與安定、抑或重獲力量再次起航前行。作者許章潤以一種成熟的幽默感給我們描述了異鄉、夢鄉甚至願鄉里的人世間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異鄉”作為一扇可以打開新生活的門,在生活的艱辛跋涉中,在現代人的視域裡反成了故鄉。它承載了人們成長中追夢的堅定、失落的彷徨、現實的無奈和順從,甚至一份病入膏肓後的求生渴望里悟出的生與死的思考。

讀者短評

但凡簡短且深刻的,必有撕扯的痛楚。

在我看來,隨感集的價值在於“共情”,這裡有一個確鑿的情感傳遞者和接受者的結構,這就要看是否和讀者本人在曾經生活中所感知、所構想的畫面能否形成共同的情感結構,我相信作者做到了。在剛開始的嬉笑怒罵結束之後,作者本人生活軌跡中的一些記憶開始呈現,他呈現的圖景擊中了我,尤其是在醫院治療絕症的那幾篇,我似乎可以想像那些惶恐不安和大限將至,當情緒進入共同維度的時候,這本書的目的便達到了。

作者語言幽默風趣,想來其性格也是極其豁達的。最為有印象的幾篇文章,一篇關於文革的,讓我想起了爺爺奶奶講的他們的經歷,以前也只是當故事來聽,現在深入思考,覺得他們一路走來的艱辛,尤其是爺爺老年一直生性豁達,像個頑劣的小孩,完全想不到他曾經經歷過如此艱難的一段歲月。一篇是作者寫他檢查出癌症後的所想所感,讓我也想到兩三年前,自己因為眼睛出問題,頻繁的跑醫院做檢查的心酸經歷。當然我的這點經歷完全不能同作者相提並論。另外一篇,是關於現在大學生的面貌,他說現在的學生精英,大凡都是有遠大目標,但理想貧乏,等等大致總結了五點特徵,針針見血。

溫和從容的行文,略帶古意的措辭,擷取生活中的點滴,理性思考之後用一種抒情的筆調錶達出來,從自己經歷出發質疑思辨,細細讀來啟發智性,也塑造心靈。

叢書信息

新民說(共64冊),這套叢書還有《法治是什麼》、《一個普通法的故事》、《大世界小小人》、《清代習慣法》和《儒家式現代秩序》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