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氏地震規模

芮氏地震規模

地震震級是通過儀器給出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震級的測定需要考慮地震深度和震中距離。現在測定地震是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級。通常所說的芮氏規模是一種近震震級。我國現在使用的是統一震級Ms,最後的結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級。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來決定。釋放出的能量愈大,則震級愈大。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是通過地震儀記錄的震波最大振幅來確定的。由於儀器性能和中距離不同,記錄到的振幅也不同,所以必須要以標準地震儀和標準震中距的記錄為準。

震級

芮氏地震規模 芮氏地震規模

震級是表征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單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9級。

地震震級分為九級,一般小於2.5級的地震人無感覺,2.5級以上人有感覺,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簡稱震級。

1. 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 超微震

2. M≥1級,小於3級的稱為 弱震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3. M≥3級,小於4.5級的稱為 有感地震

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4. M≥4.5級,小於6級的稱為 中強震(如9·7彝良地震)

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5. M≥6級,小於7級的稱為 強震(如8·3魯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 M≥7級,小於8級的稱為 大地震(如8.8九寨溝地震,4·14玉樹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地震)。

7. 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 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發震時刻、震級、震中統稱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芮氏地震規模 芮氏地震規模

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製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離,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等有關。

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這與一顆炸彈爆後,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炸彈的炸藥量,好比是震級;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好比是烈度。

我國把烈度劃分為12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

Ⅰ度; 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Ⅱ度; 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Ⅲ度; 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Ⅳ度; 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Ⅴ度; 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牆壁表面出現裂紋

Ⅵ度; 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 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Ⅹ度; 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ⅩⅡ度; 一切建築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11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8度,北京市烈度為6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4~5度了。

測定方法

測量

地震震級 M ,用地震面波質點運動最大值 (A/T)max 測定,(度)。

計算公式為:

M=lg(A/T)max+ σ ( Δ )

式中: A ---- 地震面波最大地動位移,取兩水平分向地動位移的矢量和,μ m ;

T ----相應周期, S ;

Δ----震中距, ( 度 ) 。

測量最大地動位移的兩水平分量時,要取同一時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內的震動。若兩分量周期不一致時,則取加權和:

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

式中: A N ------ 南北分量地動位移,μ m;

A E ------ 東西分量地動位移,μ m;

T N ------ A N 的相應周期, S ;

T E ------ A E 的相應周期, S ;

量規函式σ ( Δ ) 為:

σ ( Δ )=1.66lg Δ +3.5

不能使用與表一中給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來測定地震震級 M 。

地震震級 M 應根據多台的平均值確定。

中國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 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在實際測量中,由於其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沒有直接的聯繫,因此多用矩震級來表示。

震級認定

社會套用,應以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地震震級 M 為準。

表一 不同震中距(Δ)選用地震面波周期(T)值

Δ/º T/s Δ/º T/s Δ/º T/s

2 3~6 20 9~14 70 14~22

4 4~7 25 9~16 80 16~22

6 5~8 30 10~16 90 16~22

8 6~9 40 12~18 100 16~25

10 7~10 50 12~20 110 17~25

15 8~12 60 14~20 130 18~25

技術規定

地震震級的計算見以下規定.

中國地震烈度表中的值應是指瞬時值.

地震震級的規定 (GB17740-1999)

本標準是地震震級 M 測定方法和使用的規定,適用於地震測定、地震預報、防震減災、新聞報導等社會套用。

本標準不約束科學研究分析使用其他類型的震級。 “ 地震震級 M ” 是本標準規定的震級,其他類型地震震級必須冠以限制詞與添置注釋符號。如:體波震級,近震震級,矩震級等。地震震級用地震面波測定。深震(震源深度大於 70 km )與小震不能用地震面波測定時,可用《地震台站觀測規》( 1990)規定的測定。

本標準採用下列定義。

2.1 地震震級 (earthquake magnitude)

對地震大小的相對量度。

2.2 地震面波 (surface wave)

地震激發的沿地球表面傳播的地震波。

2.3 質點運動 (particle motion)

在地震波通過時,地球上任意點的運動。

2.4 地動位移 (displacement of ground motion)

地面質點運動時,相對於原靜止點的距離。

2.5 質點運動速度(velocity of particle motion)

質點運動時,其地動位移對時間的微商。

2.6 震中距 (epicentral distance)

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點的地面距離。

2.7 量規函式 (calibration function

在不同震中距觀測點上用質點運動速度最大幅值測定震級時,因地震波隨距離衰減所須加的校正值,其數值相當於在該距離上測得質點運動速度為1μ m/s 時相應地震的震級值。

主要案例

黑龍江地震

據我國地震台網測定,2005年7月25日23時43分(台北時間),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北緯46.9度,東經125.0度)發生5.1級地震。震中位於大慶市以北33公里,距林甸縣城33公里、齊齊哈爾市約90公里、哈爾濱市約180公里。據初步了解,大慶、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有感。  

日本東宮城縣地震

據英國媒體報導,美國地質勘探局(2011年)3月11日將日本東宮城縣北部當天發生的地震震級修正為芮氏8.9級。

美國地質勘探局稱,震中位於日本本州島仙台港以東130公里處,震源深度為24千米。

日本NHK電視台報導稱,首都東京震感強烈、建築物晃動,出現“嚴重傷亡”。地震還引發至少一處火警和4米高海嘯。

日本氣象廳還發布警報稱,地震還將引發10米高海嘯。  

汶川地震

新華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李斌)記者從中國地震局獲悉,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利用國家地震台網的實時觀測數據,速報的震級為芮氏7.8級。隨後,根據國際慣例,地震專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網在內的更多台站資料,對這次地震的參數進行了詳細測定,據此對震級進行修訂,修訂後震級為芮氏8.0級。

據初步調查統計,此次地震最大烈度達十一度,破壞特別嚴重的地區超過10萬平方公里。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四川省北川、什邡、綿竹、汶川、彭州等地,災區涉及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等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