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等級

地震等級

地震震級是通過儀器給出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考慮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震級的測定需要考慮地震深度和震中距離。現在測定地震是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級。通常所說的芮氏規模是一種近震震級。此外,還有面波震級,體波震級,P震相測定的震級,PP震相測定的震級,利用持續時間測定的震級等,現在認定的測定震級的方法有20餘種,不同方法測定的震級可以通過一定公式換算。現在比較通用的震級是Ms震級,也稱為統一震級,可直接用M表示。我國現在使用的是統一震級Ms,最後的結果是取多台的平均震級。

基本信息

震級

強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945年投擲在日本廣島的核子彈所具有的能量。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 大於、等於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大於、等於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大於、等於4.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大於、等於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 大於、等於7級的稱為大地震; 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 同時把“發震時刻、震級、震中”統稱為地震三要素。

烈度表

同樣震級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這就要用地震烈度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如上所述,地震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等有關。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見下表: 地震烈度 地面上人的感覺 Ⅰ度 無感 Ⅱ度 室內個別靜止中人有感覺 Ⅲ度 室內少數靜止中人有感覺 Ⅳ度 室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覺,少數人夢中驚醒 Ⅴ度 室內普通、室外多數人有感覺,多數人夢中驚醒 Ⅵ度 多數人站立不穩,少數人驚逃戶外 Ⅶ度 大多數人夢中驚逃戶外,騎腳踏車的人有感覺,行駛中汽車駕乘人員有感覺 Ⅷ度 多數人搖晃顛簸,行走困難 Ⅸ度 行動的人摔倒 Ⅹ度 騎腳踏車的人會摔倒,處不穩狀態的人會摔離原地,有拋起感 Ⅺ度 房屋普遍會倒塌,大量山崩滑坡 Ⅻ度 地面劇裂變化,山河改觀 三.震級與震中烈度的關

震級與震中烈度的關係

震級 1~3 4 5 6 7 8 8~8.7 烈度 1~3° 4~5° 6~7° 7~8° 9~10° 11° 12° (以上內容取自氣象出版社2006,張學文等主編新疆氣象手冊附錄617*618頁) 三度在夜深人靜時人有感覺; 四~五度睡覺的人會驚醒,吊燈搖晃; 六度器皿傾倒,房屋輕微損壞;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壞,地面出現裂縫;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 十一~十二度毀滅性的破壞; 例如,1、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2、2008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地震,震級為8.0級。受汶川影響北京、上海、天津、寧夏、甘肅、青海、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雲南、內蒙古、廣西、西藏、江蘇、浙江、遼寧、福建、台灣等地等全國多個省市有明顯震感。中國除黑龍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陝甘川三省震情最為嚴重。甚至泰國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內,菲律賓、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烈度和震級

=0.58I+1.5 2、烈度和震級的關係如下I=(M-1)X1.53、I=1.724xM-2.57 4、《建築抗震疑難釋疑》中提供的公式震中烈度=0.24+1.29x震級 其他地方烈度=0.92+1.63x震級-3.49lg震中距註:M-震級 I-震中烈度具體的數值代入公式中計算就OK了!

地震破壞力

1-5級每升高一級,破壞力擴大10倍。
五以上 每增加一級 破壞力 擴大30倍。

測定方法

測量

地震震級M,用地震面波質點運動最大值(A/T)max測定,(度)。
計算公式為:
M=lg(A/T)max+σ(Δ)
式中:A----地震面波最大地動位移,取兩水平分向地動位移的矢量和,μm;
T----相應周期,S;
Δ----震中距,(度)。
測量最大地動位移的兩水平分量時,要取同一時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內的震動。若兩分量周期不一致時,則取加權和:
T=(TN×AN+TE×AE)/(AN+AE)
式中:AN------南北分量地動位移,μm;
AE------東西分量地動位移,μm;
TN------AN的相應周期,S;
TE------AE的相應周期,S;
量規函式σ(Δ)為:
σ(Δ)=1.66lgΔ+3.5
不能使用與表一中給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來測定地震震級M。
地震震級M應根據多台的平均值確定。
中國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在實際測量中,由於其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沒有直接的聯繫,因此多用矩震級來表示。

震級認定

社會套用,應以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地震震級M為準。
表一不同震中距(Δ)選用地震面波周期(T)值
Δ/ºT/sΔ/ºT/sΔ/ºT/s
23~6209~147014~22
44~7259~168016~22
65~83010~169016~22
86~94012~1810016~25
107~105012~2011017~25
158~126014~2013018~25

技術規定

地震震級的計算見以下規定.
中國地震烈度表中的值應是指瞬時值.
地震震級的規定(GB17740-1999)
本標準是地震震級M測定方法和使用的規定,適用於地震測定、地震預報、防震減災、新聞報導等社會套用。
本標準不約束科學研究分析使用其他類型的震級。“地震震級M”是本標準規定的震級,其他類型地震震級必須冠以限制詞與添置注釋符號。如:體波震級,近震震級,矩震級等。地震震級用地震面波測定。深震(震源深度大於70km)與小震不能用地震面波測定時,可用《地震台站觀測規》(1990)規定的測定。
本標準採用下列定義。
2.1地震震級(earthquakemagnitude)
對地震大小的相對量度。
2.2地震面波(surfacewave)
地震激發的沿地球表面傳播的地震波。
2.3質點運動(particlemotion)
在地震波通過時,地球上任意點的運動。
2.4地動位移(displacementofgroundmotion)
地面質點運動時,相對於原靜止點的距離。
2.5質點運動速度(velocityofparticlemotion)
質點運動時,其地動位移對時間的微商。
2.6震中距(epicentraldistance)
地震震中至某一指定點的地面距離。
2.7量規函式(calibrationfunction
在不同震中距觀測點上用質點運動速度最大幅值測定震級時,因地震波隨距離衰減所須加的校正值,其數值相當於在該距離上測得質點運動速度為1μm/s時相應地震的震級值。

主要案例

黑龍江地震
據我國地震台網測定,2005年7月25日23時43分(台北時間),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北緯46.9度,東經125.0度)發生5.1級地震。震中位於大慶市以北33公里,距林甸縣城33公里、齊齊哈爾市約90公里、哈爾濱市約180公里。據初步了解,大慶、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有感。
日本東宮城縣地震
據英國媒體報導,美國地質勘探局(2011年)3月11日將日本東宮城縣北部當天發生的地震震級修正為芮氏8.9級。
美國地質勘探局稱,震中位於日本本州島仙台港以東130公里處,震源深度為24千米。
日本NHK電視台報導稱,首都東京震感強烈、建築物晃動,出現“嚴重傷亡”。地震還引發至少一處火警和4米高海嘯。
日本氣象廳還發布警報稱,地震還將引發10米高海嘯。
汶川地震
新華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李斌)記者從中國地震局獲悉,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利用國家地震台網的實時觀測數據,速報的震級為芮氏7.8級。隨後,根據國際慣例,地震專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網在內的更多台站資料,對這次地震的參數進行了詳細測定,據此對震級進行修訂,修訂後震級為芮氏8.0級。
據初步調查統計,此次地震最大烈度達十一度,破壞特別嚴重的地區超過10萬平方公里。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四川省北川、什邡、綿竹、汶川、彭州等地,災區涉及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等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