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生產過程中,單位面積土地上投放的資本和勞動的數量。集約度的高低與投入量的多少成正比。土地經營集約度可以分解成兩個相關聯的概念,即初級集約度和次級集約度。初級集約度指在土地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直接用於土地的資本或勞動的數量,土地產品包括作物、礦物、辦公樓、住宅空間和高速路等。次級集約度指特定地點加工土地產品過程中使用資本或勞動的數量,例如畜牧產品加工、礦石的冶煉、製造業、商業的經營乃至住宅的使用等。
分類條件
土地經營集約度和集約方向取決於以下條件:①土地的自然條件。如土壤肥力、水源、地貌、氣候、植被、動物分布等。自然特徵較為優良的土地生產潛力大,集約度高。②土地位置。土地的位置尤其是相對於中心市場位置的遠近,直接影響到土地經營集約度。如城市土地,人口集中,從事工商業建設,建築物要向高空發展,是高度的集約性利用。又如城郊農地,交通方便,用於生產含水分高、易腐變質的蔬菜、花卉、蛋、奶產品,要求投入資金、勞力都多,集約度高,效益也高。③社會生產力水平。農業技術進步,需要增加投資,提高集約度。工業技術進步,以增加農業對自然界的控制、適應和改造能力,並在肥料、病蟲害防治、飼料等方面提供新產品,不但大量節約勞力,還將大量增產。又如從保護地栽培到設施園藝,置農業生產環境於人工控制之下,不但充分利用土地的培養力,還與工業一樣,充分利用土地的支持力和空間,達到高度的集約和較高的產量。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由於對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重複利用,其經濟效益更高。④土地的交通條件。技術發展促使交通運輸發展,信息傳遞加快,則空間距離縮短,運輸費用下降,時間上速度更快,供需信息更靈,則農地利用位置差別愈小。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的自給比重大,商品交換範圍狹小,交通影響不大;在商品率提高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交通對農業的集約度關係甚大。城市近郊農業生產成本低,農產品價格高,收益大,資金積累容易,有利於增加投入和提高集約度。而遠離城市的農業,運費高,產品保鮮困難,支出大,收益小,積累能力低,難以高度集約。⑤人地比例。人口壓力也是影響土地經營集約度的因素。人地比例不同,即使在一個國家內部,其資金或勞動力的集約度也會有不同層次的差別。⑥價格因素。產品價格的升降也影響土地經營集約度,產品價格上升會導致土地集約度升高。⑦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體制。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可以自由利用土地,但經營十分粗放,土地生產率極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生產力有了進步,集約度和產量均有所提高。可是,大量土地被官府、貴族、地主占有,勞動者與土地分離,難以合理利用土地。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普遍採用機器,資本投入量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增長較快。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土地公有化以後,創造了集約經營的條件,但採用何種經營形式,沒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決定。⑧土地利用與經營者的個人條件。資金充足、經驗豐富的經營者會搞集約化生產,提高土地經營集約度;經營管理者對集約經營的態度也嚴重影響著土地經營集約度。
反映集約經營程度或水平的指標有:①單項指標。包括單位面積耕地或農業用地攤得的農具和機器的台數(或機械馬力數)、電費(或耗電量)、肥料費(或施用量)、種子費(或種子量)、農藥費(或農藥量)、牲畜頭數和人工費(或勞動量)等。②綜合指標。包括單位面積耕地或農用地攤得的占用資金額、固定資產額、生產成本費、生產資料費等。反映集約經營經濟效果的指標有:單位面積耕地或農用地上所獲得的產量、產值、增加值和純收入,以及單位投資所獲得的產量、產值、增加值或純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