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包子

團結包子,並非是十八軍進巴塘才開始發明的,團結包子確切一點說叫“蒸肉”,早在幾百年前巴塘老祖宗就會做了,而且傳承至今,說通俗一點叫大包子。

團結包子團結包子

來歷

巴塘“團結包子”由來說法
團結包子,並非是十八軍進巴塘才開始發明的,團結包子確切一點說叫“蒸肉”,早在幾百年前巴塘老祖宗就會做了,而且傳承至今,說通俗一點叫大包子,在解放前,其製作需要的成分多而貴,限於經濟條件和當時的物質匱乏,大多數家庭不敢“青睞”,只有極少數富家人享有,因此在過去顯得微不足道,當今媒體傳播團結包子由來也有其原因,那就是打造巴塘風土文化,讓外面人進來嘗嘗巴塘的傳統獨特的美食而已。
團結包流行於四川藏族地區,它外形別致,似包非包,似餅非餅,可大可小,小的一個可供五口之家一頓食用,大的一個可供一排人果腹。每逢過年過節或者親友團聚,常常蒸製這種團結包,以示慶賀。它原來不叫團結包,而叫蒸肉,名稱的改變,還有一段意義深遠的來歷呢。
另一說法: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藏區,所到之處,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老百姓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好的軍隊。於是,就尊稱他們為“金珠瑪”。為了表達對
“金珠瑪”的深情厚誼,就蒸製“蒸肉”來款待。但是,家用的籠屜小,蒸出的數量有限,就到喇嘛廟借來大籠屜,一屜就夠一排人食用。軍民共食蒸肉,暢敘友
情,洋溢著軍民團結和民族團結的歡快氣氛。為了永遠紀念這次難忘的會見,大家就把蒸肉改稱為“團結包”。

做法

原料(以五口之家一頓食用為計):麵粉1公斤、玉米面250克、牛肉或五花豬肉750克、土豆750克(小白菜亦可)、蔥、姜少許、香油、味素、醬油、精鹽適量。
1、麵粉發酵、玉米面炒黃備用。肉和土豆切成大小一致的塊或丁。肉、土豆、玉米面及各種調料拌和好。
2、將發麵淤成大於籠屜面積一倍的圓形,在籠屜中央放一個直徑約五六厘米的杯子。將淤成的面平整的放在中央杯子突出處,面片上放拌好的餡,在杯子突出處,荊一個小洞,使蒸時便於通氣,將四周多餘的面片按籠屜大小折捏一起,成了箇中間有孔的大麵餅。
3、上火蒸30一40分鐘即熟,吃時將大蒸包隨意切成塊。團結包特點,主食副食兼有,味道鮮香、油而不膩。

特點

主食副食兼有,味道鮮香、油而不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