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紅松窪牧場風景區位於圍場縣西北部,北鄰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鎮,是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一部分,這裡風力資源豐富.建有規模風力發電場一外.這裡還飼養著耗牛,獨具特色.屬寒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氣候涼爽,最高氣溫一般不超過25°C。紅松窪面積110萬畝,草原面積20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78%,是北方較大的草原風景區.這裡動植物種類繁多,水草豐美,是一處新興的旅遊勝地。
這裡位於內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的交匯地帶,地形結構和植被複雜。山地高原交相呼應;丘陵曼甸連綿起伏;河流湖泊星羅棋布;森林草原交錯相連。尤其是浩瀚的林海與大面積天然草原渾然一體,優美壯觀。滿、蒙、漢三民族人民聚居在一起,文化相互交融,民族風情濃厚。可以品嘗滿蒙風味的飲食,參與滿蒙民族的民俗活動,開展民族風情旅遊。建立保護區的目的旨在對紅松窪草原自然生態系統中植物資源的多樣性、動物源、多種類型植被和“皇家獵苑”的自然景觀進行保護,實行合理開發與科學管理;維持草原生物的遺傳多樣性;保護草原生態系統正常的物保護紅松窪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動植物物種資源,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保持生態平衡。同時進行基礎性的科學研究。
紅松窪草原地處河北省最北部蒙古高原的東南緣,是大興安嶺南部余脈與燕山山脈北端匯合結節處棗塞罕壩東段,屬於不同自然地理區域的過渡地帶,草原植被具有不同自然氣候地帶的典型代表性。通過有關方面的專家和學者進行實地考察論證,認為紅松窪草原屬自然生態系統類保護區,具有植物物種的多樣性、生境類型的多樣性和自然特徵的代表性。保護區內有種子植物595種,其中飼用植物428種,藥用植物81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藥材植物8種(三級),觀賞植物60多種。植被覆蓋率高,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草原植物和草原地貌景觀壯麗。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是不可多得的旅遊觀賞和科研教學基地。把紅松窪草原管理和保護好,使這座天然的“植物園”不被破壞,建議將紅松窪草原自然保護區由省級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松窪草原已具備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基本條件,符合建立國家自然保護區的要求。
自然環境
圍場紅松窪自然保護區
地處蒙古高原東南沿,地貌屬高原台地,平均海拔1750米,區內有大小1個,水域面積8公頃,植 被以亞高山草甸為主,建群種主要為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菊科等次之。植被覆蓋率在90%以上,為華北亞高山草甸保存最好的區域之一。由於本區位於東北、華北、內蒙古三大植物區系交匯地帶,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每 平方米種子植物達25種以上,區內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的藥用植物8種以及白鶴、黑鶴、大鴇、大天鵝等國家保護野生動物 20種,為我國中溫型森林草原地帶的生物物種基因庫,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另一方面,本區位於西遼河和灤河和發源地,處於農牧交錯地帶,生態系統脆弱敏感,穩定度低,容易引起沙化退化。
土壤信息
土類名稱:黑土
土種名稱:紅松窪暗黑土
地理分布: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壩上高原北部平緩丘陵下濕灘地。
面積_萬畝 2.3
河北圍場紅松窪自然保護區
海拔_米 1400
年均溫_℃ -0.3
年蒸發_mm 1557
年降水_mm 453
>10℃積溫 1608
無霜期_天 81
植被類型 草甸草原。
成土母質 母質為玄武岩風化的殘坡積物。
土壤質地
土壤ph6.5一6.9,中性。剖面30cm以下有中量白色二氧化矽粉末。1m以下出現大量銹紋銹斑。
土壤利用綜述
該土種土體深厚,肥力較高,有較好的團粒結構,土壤水分充沛,但土壤溫度低,並處於主害風的風口,有風蝕威脅。目前為草場,但牧草地管理粗放,由於過度放牧,草場已嚴重退化,植被覆蓋度70%左右,每畝產乾草量不足100Kg。因此,應採取圍欄定額放牧;人工更新草場;引進優良牧草等保護土壤資源的有效措施。防止草場退化。
百齡落葉松
在圍場紅松窪自然保護區的西北角,有一棵二三百年樹齡的落葉松,人們都習慣地稱它“一棵松”,它被塞罕壩創業者驕傲地稱為“功勳樹”。 與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或御道口牧場自然保護區相比,就地形地貌而言,紅松窪自然保護區更加開闊、平坦。這裡沒有那種突兀高聳的山峰,也較少連綿起伏的丘陵,遠遠望去,天連草,草連天,視野無遮無擋。所以,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一棵松”那傲然挺立的身影。因為周圍絕沒有第二棵樹,它那刺破青天的氣勢,才更加顯得卓而不群。正應了“物以稀為貴”這句話,“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當初正是這令人驚奇的“一棵松”,吸引了塞罕壩拓荒者的目光,給他們以珍貴的啟示:這裡既然能生長一棵松,就能生長百棵松、千棵松、萬棵松……就說明這裡適合落葉松生長,具備建設大型機械林場的可能。後來的造林實踐,完全證實了當初專家推斷的正確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如今塞罕壩百萬畝人工林正是源於紅松窪的“一棵松”。所以那些創業者們才飽含深情地稱讚它為“功勳樹”。一棵松樹高10米左右,胸徑約為55公分,它是紅松窪的標誌,也是紅松窪的驕傲。到紅松窪的人無論日程怎么忙,時間多么緊,都要擠時間去看看一棵松。前幾年,一棵松遭受了一次雷擊,幾乎將上半部枝幹一劈兩半,半個樹身被燒得焦乎乎的。大家都耽心一棵松遭此重創,會漸漸枯萎,誰知它竟頑強地挺了過來!儘管只剩下半邊枝條,依然不屈不撓,傲然屹立,似乎昭示著人們應該如何對待挫折和磨難。這樣一來,一棵松的名氣更大了。人們不遠百里、千里、萬里來到它的身旁,凝視它、撫摸它、瞻仰它,同時也把一種精神、一種氣質默默地鐫刻在心底。 距離一棵松30米處,有一敖包舊址,內供奉塞罕佛,不知是否因為它的庇佑,一棵松才得以劫後餘生?
生物資源
植物
植被以亞高山草甸為主,建群種主要為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菊科等次之。植被覆蓋率在90%以上,為華北亞高山草甸保存最好的區域之一。由於 本區位於東北、華北、內蒙古三大植物區系交匯地帶,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每 平方米種子植物達25種以上,區內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的藥用植物8種以及白鶴、黑鶴、大鴇、大天鵝等國家保護野生動物20種,為我國中溫型森林草原地帶的生物物種基因庫,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
動物
在紅松窪草原,你會看到一種獨特的風景,這就是由幾百頭自由覓食的氂牛組成的流動風景線。 氂牛在青藏高原比較常見,但在北方草原看到這樣大群放養的氂牛,那就十分稀罕了。從體形上看,氂牛沒有普通黃牛個頭大,但毛長,純黑如緞。最富特徵的是它的尾巴,與馬尾相似,是散開的,
像道士手中的拂塵。 紅松窪引進氂牛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最初從青海引進來3頭,經過放養實驗,證明這些氂牛耐寒冷,耐粗飼,適應性強,成活率高,經濟效益好。後來,一下子從青海買回來260多頭,經過近20年的繁衍生息,在塞北這塊土地上降生的氂牛已經有數千頭了。 這些氂牛給紅松窪草原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無論是繁花怒放的盛夏,還是大雪紛飛的嚴冬,在莽莽草原的托舉下,在湛湛藍天的襯托下,黑珍珠一樣的氂牛,永遠是那樣的悠閒沉穩,永遠是那樣的寵辱不驚,永遠是那樣的剛健強毅。成為紅松窪草原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吸引著天南海北的遊人。
綠色能源風景線 。
風力發電
紅松窪屬於草原生態自然保護區,缺少引入注目的森林。然而,近年來這裡卻矗立起另一種“森林”,這就是由一排排巨大風機組成的風機發電場。
紅松窪的高海拔和無遮無擋的平坦地貌,簡直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風庫”。新世紀之初,這裡陸續豎起了 一架架拔地而起的風機,構成了一道綠色能源風景線。旋轉著的巨大風機,使紅松窪草原有了高度,也有了靈性,成為紅松窪旅遊新的看點。 原上的野花漫山遍野,五彩繽紛,有開也有謝;而高高聳立的風機,卻一年四季矗立在那裡,隨風旋轉,周而復始,既源源不斷地產生能源,也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美感。點綴在綠草繁花中的風機,那是柔美和壯美的完美結合;映襯著朝霞夕暉的風機,那是如詩如畫的一種境界;即使是白雪皚皚、萬物蕭條的冬季,只要看到風機那偉岸、旋轉著的雄姿,就會使人油然而生一種自強不息的豪氣和壯美。
旅遊資源
紅松窪牧場風景區位於圍場縣西北部,北鄰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鎮,是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一部分,這裡風力資源豐富.建有規模風力發電場一外.這裡還飼養著耗牛,獨具特色.屬寒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氣候涼爽,最高氣溫一般不超過25°C。紅松窪面積110萬畝,草原面積20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78%,是我縣北方較大的草原風景區.這裡動植物種類繁多,水草豐美,是一處新興的旅遊勝地。這裡位於內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的交匯地帶,地形結構和植被複雜。山地高原交相呼應;丘陵曼甸連綿起伏;河流湖泊星羅棋布;森林草原交錯相連。尤其是浩瀚的林海與大面積天然草原渾然一體,優美壯觀。滿、蒙、漢三民族人民聚居在一起,文化相互交融,民族風情濃厚。可以品嘗滿蒙風味的飲食,參與滿蒙民族的民俗活動,開展民族風情旅遊。
國家級別自然保護區—中國華北地區
北京(2個)、天津(3個)、河北(11個)、山西(5個)、陝西(9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