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格局基本含義
詞解國際政治格局(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ructure)是指在一定時期世界主要矛盾作用下,在世界範圍內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對比狀況和總體態勢。 國際政治格局和國際關係體系內部都充滿各種矛盾,實際是一種不穩定的國際關係的暫時狀態。實力的消長,國家的興衰不可避免,國際關係的格局和中心舞台也就隨之改變。與“世界政治格局”通用。
含義(1) 一定時期內的世界主要矛盾,是國際政治格局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在國際政治中,由於各行為主體在歷史、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社會和政治制度、民族和種族、地理、文化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差異性,由於這些行為主體對於國際政治事務的認識和期望存在著差異性,因此,當這些行為主體圍繞著特定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形成相互之間的關係時,就會使得這些自身的差異性轉化為相互利益關係中的差異性,從而造成各行為主體利益關係中的矛盾性。在世界範圍內,國際政治諸行為主體之間的關係,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關係體系,各行為主體之間利益關係的矛盾性由此體現為多層次、多方面、多內容的縱橫交錯的矛盾關係。
在國際政治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在各行為主體形成的錯綜複雜的利益矛盾關係中,必然有一種矛盾關係占據著主導地位,支配、制約和影響著其他矛盾關係的發展,這一矛盾關係即形成了特定時期的世界主要矛盾。圍繞著這一矛盾,構成了國際政治行為主體或者行為主體的集合體相互之間的矛盾關係。這種主要矛盾和矛盾關係,構成了國際政治格局形成的基礎,圍繞這一矛盾和矛盾關係形成的國際政治內容,則構成了國際政治不同歷史時期的主題。
隨著國際政治諸行為主體的發展和變化,其利益要求和實際力量也會發展和變化,由此導致各行為主體之間利益關係和利益矛盾的發展和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世界主要矛盾必然會隨之發展和變化,進而使得國際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和更新。
(2)國際政治格局是以世界範圍內的基本政治力量為主幹而形成的。
在國際政治中,各行為主體就是為謀求、實現和維護各自利益而形成的力量主體,因此,國際政治中的利益矛盾,在其現實性上,表現為國際政治諸力量主體之間的矛盾。在特定時期內,支配、制約和影響著國際關係其他矛盾發展的世界主要矛盾,則具體體現為國際政治基本政治力量之間的矛盾,這些基本政治力量,構成了國際政治格局的主幹。
一般來說,構成國際政治格局的基本政治力量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它們是世界範圍意義上的國際政治基本力量。這就是說,在全球範圍的國際政治活動中,它們具有強大的主導力和廣泛的影響力,而不是僅僅具有區域性的主導力和影響力,因此,在區域性政治中具有影響力的力量,不能算作國際政治的基本力量。第二,它們是特定時期內世界主要矛盾關係的承擔者,在國際政治發展的特定階段,世界主要矛盾,就是這些基本政治力量之間的利益矛盾。
因此,承擔著非世界主要矛盾的國際政治力量,不能被看作世界基本政治力量。第三,它們可以是國際政治行為主體構成的,也可以是國際政治行為主體的集合體構成的。因此,國際政治基本力量不同於國家力量,不過,在國際政治的基本力量中,以國家或者國家集團是其構成主體,而其他國際政治行為主體則以國家或者國家集團為軸心集合成國際政治基本力量。第四,國際政治基本力量以經濟力量為基礎,但是,與國家力量類似,這種政治力量是多種力量因素構成的綜合力量,經濟力量僅僅是其構成的基礎性因素,因此,國際政治基本力量並不等同於其經濟力量。
(3)國際政治格局是國際政治基本力量之間的組合方式和構成狀況。
這種組合和構成的基本含義是:
首先,它是國際政治基本力量的總體組合和構成,一方面,這種組合和構成包括了全部國際政治的基本力量在內,另一方面,它是國際政治基本力量有機的整體構成,這就是說,它是國際政治基本力量及其相互有機聯繫的總和。
其次,它是國際政治基本力量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和構成的。這種一定方式,指的是國際政治基本力量之間的聯繫形式,比如對抗與非對抗、支配服從與平等協商、掠奪剝削與被掠奪被剝削、合作聯盟與非合作聯盟的形式等等。
再次,它是指國際政治基本力量的相互關係構成的總體形態和現實面貌,因此,它不是指單個國家或者單一國際政治基本力量的具體狀態,儘管這也是國際政治格局涉及的內容,但卻不是其主要內容。
國際政治基本力量的組合方式和構成狀態
組合方式國際政治基本力量的組合方式和構成狀態是與國際政治行為主體之間的利益關係和各主體的力量狀況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國際政治諸行為主體之間的利益關係的內容、狀況和程度,是國際政治基本力量組合和構成的根本原因。而國際政治諸行為主體及其集合體的力量狀況,這些力量彼此之間的消長和對比狀況,則是國際政治格局如何構成和呈現何種實際狀況的重要因素。
世界性的國際政治格局,是在現代國際政治關係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15世紀前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步在歐洲取得社會經濟主導地位,在資本增殖衝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雙重作用下,資本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擴展運動。
從17世紀到19世紀,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完成,資本主義生產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擴展,到19世紀中葉,統一的世界市場得以形成,而“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①在此基礎上,初步形成了全球範圍內的國際政治格局。19世紀末,資本主義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發展,在對外關係上,資本主義國家奉行帝國主義政策,瘋狂地瓜分和再瓜分世界,劃分勢力範圍,確立了帝國主義在全球的統治地位,形成了帝國主義統治和掠奪世界的政治格局。這一時期的世界主要矛盾,是西方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對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奪、剝削和壓迫,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掠奪、反剝削和反壓迫的鬥爭之間的矛盾。國際政治中的基本政治力量,是帝國主義的力量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反抗和鬥爭力量。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爭取民族解放的力量和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構成了國際政治格局的基本力量。社會主義國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帝國主義國家的對立和鬥爭,是國際政治的主要矛盾,戰爭與革命成為時代的主題。
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使得德、意、日等帝國主義國家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從而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國際政治格局變化發展,呈現不同的發展階段和新的特點。
歷史演變
根據國際關係中主要矛盾和主要國家或國家集團間力量的對比,國際政治格局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從維也納體系到凡—華體系。
第二時期:從反法西斯同盟到雅爾達體系確立。
第三時期:從兩極對峙到一超多強。
1815年,拿破崙戰爭失敗後,戰勝國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建立了具有一定現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政治體系——維也納體系。當時的歐洲列強俄、英、普、奧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在歐洲劃分了勢力範圍,奠定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在資本主義發展與革命運動的衝擊下,維也納體系瓦解。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在爭奪殖民地和霸權的過程中,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先後形成,帝國主義強國間爭奪愈演愈烈,終於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過了戰後初期動盪。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確立了戰後新的世界秩序——凡—華體系,這一體系雖然充滿了各種矛盾,但它保證了1923——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法西斯與反法西斯兩大陣營對抗20世紀30年代,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1929年德國工業生產再次超過英法,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國建立了法西斯專政,重新加入了帝國主義爭霸的行列,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組合。德、日、意結成了侵略集團,衝破了凡—華體系,不斷發動對外侵略。英、法、美面對法西斯的步步緊逼,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推行退讓妥協的綏靖政策。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和西方國家的綏靖交相助長,使國際局勢動盪不安。
二戰中,蘇美英等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結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國之間在政治上互相協商,軍事上互相配合,物質上互相支援,對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當然,由於同盟的參加國具有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標之外還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同盟內部也存在著矛盾和衝突,大戰中期主要圍繞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大戰後期集中表現在戰後世界的安排問題上。然而,打敗法西斯畢竟是共同的主要目標,因此協調戰略,互相支援的聯合趨勢始終占主導地位。最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終於在1945年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二戰後期隨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戰時同盟的基礎動搖,美蘇兩大國之間的全球戰略分歧逐漸擴大,戰時同盟發生分裂。世界主要矛盾由二戰中的法西斯國家同反法西斯聯盟的生死較量變為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全面對抗。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經歷了雅塔爾體系建立、美蘇冷戰、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形成、兩大陣營的分化和三個世界的形成,美蘇爭霸、蘇東劇變。
一超多強、多極趨向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使兩極對立的世界政治格局結束。冷戰結束後,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著幾個主要的力量中心,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格局多極化、世界矛盾複雜化、經濟鬥爭尖銳化、圍繞自然資源和領土紛爭的武裝衝突局部化,而能源資源及生存空間的占有和掠奪是當前國際形勢的顯著特點,也是今後一段時期內的發展趨勢。未來的戰爭為能源和生存空間之戰。
一般規律①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和中心舞台轉移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的變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長以及力量對比的變化。
③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直接動因是主角對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以及對外政策的調整。
④世界政治格局變化都和主要國家社會制度之間的鬥爭和改變相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