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安全含義
“國際安全”是針對若干個國家而言,更多地是從國家關係這一國際政治層面去理解的。隨著全球化、一體化、信息化的發展,各國間的互動關係加快、相互依賴關係加強,一國在追求國家安全時必然還會受到“國際安全”與“世界安全”的制約。也就是說,“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世界安全”存在對立統一的關係。一方面,“國家安全”不可能為純粹的一國行為,各國在追求國家安全的同時,必須考慮到他國的反應及合作,從而使其國家安全具有全球和國際的因素。另—方面,“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和“世界安全”又是對立的。由於世界仍是主權國家建立的體系,所以各國在追求“國際安全”與“國家安全”時往往更注重國家安全,其追求國際安全往往都是為國家安全服務的,超越國家利益追求國際安全及全球安全並不符合當前國際政治的本質。
當前國際安全形勢主要動向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總體保持緩和態勢,但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繼續交織發展。
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天安號”事件引發朝鮮半島出現新的軍事緊張,朝核問題六方會談進程受阻。吉爾吉斯斯坦、泰國政局動盪,緬甸、尼泊爾等國不穩定因素增多,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形勢嚴峻。以色列襲擊向加沙運送人道主義救援物資的土耳其船隊,激化了以巴以、以土矛盾,中東和平進程舉步維艱。
二。核裁軍、核安全與防擴散問題在國際議程中位置前移。美俄簽署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新條約。首次核安全峰會在華盛頓召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八次審議大會召開。各方對合作應對核安全問題的共識增強,對推進國際核裁軍進程期待上升。
三。傳統軍備競賽更趨激烈。美國一方面倡導建立“無核武器世界”,以削弱戰略對手,減少自身風險;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快速全球打擊”系統等新型武器,維護美常規軍事力量的絕對領先地位。美國著力提高各類作戰平台的智慧型化水平,並正式成立網路司令部。其他軍事大國也大力推行軍事變革。國際軍事競爭由傳統的陸海空向陸、海、空、天、網等“戰略邊疆”拓展。世界高科技武器裝備競爭加劇。
四。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有增無減。冰島火山爆發、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俄羅斯森林大火的跨國影響引人關注。糧食安全、水資源糾紛等問題突出。國際安全威脅日趨多樣化,各種安全問題相互交織,綜合性、突發性和擴散性增強。
五、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能安全保全院26日說,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後,1號至3號機組釋放的放射性銫-137的量,相當於廣島核子彈爆炸的168倍。 原子能安全保全院估算,事故釋放的銫-137放射性活度達到1.5萬萬億貝克勒爾,相當於廣島核子彈爆炸銫-137釋放量的168倍。由於銫-137的半衰期長達約30年,原子能安全保全院擔心會產生長期影響。
此外,這家日本政府的核安全機構估算,核事故泄漏的半衰期約為8天的放射性碘-131活度為16萬萬億貝克勒爾,相當於廣島核爆的2.5倍。鍶-90達到140萬億貝克勒爾,是廣島核爆的2.4倍。鍶進入人體後會蓄積到骨骼中。
原子能安全保全院已製作了資料,準備在本月內以核電站事故擔當相細野豪志的名義提交眾議院科學技術和技術革新推進特別委員會。不過,資料也指出:“單純與核子彈爆炸進行比較也不盡合理。”
該機構原子能災害對策總監森山善范指出:“與由瞬間的核裂變產生衝擊波的核子彈爆炸相比,核電站事故導致放射性物質泄漏的狀況存在很大差異。”
圖書信息
書名:國際安全作者:(俄國)B.M.庫拉金
譯者:紐菊生 雷曉菊 合著者:劉再起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ISBN:730706793
頁數:283
裝幀:平裝
開本:16
版次:1內容簡介
《國際安全》全面介紹了當代軍事政治安全領域的各種進程。《國際安全》在分析當今國際安全新體系形成的主要趨勢的同時,認真研究了恐怖主義的一些具體問題,研究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武器衝突、常規武器和核武器的監督等問題,並對當今世界主要地區的軍事政治局勢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作者簡介作者:(俄國)B.M.庫拉金 譯者:紐菊生 雷曉菊 合著者:劉再起
目錄第一章 國際安全概論
第二章 冷戰及其結束的邏輯
第三章 國際安全的新變數
第四章 恐怖主義
第五章 不擴散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第六章 內部武裝衝突與維和行動
第七章 國際武裝干預
第八章 常規武器和常規武裝力量
第九章 核武器,運載工具和反導防禦
第十章 歐洲安全
第十一章 中東、近東的安全問題
第十二章 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問題
第十三章 歐亞後蘇聯空間地區安全的形成
結束語
另一種比較常見的內部武裝衝突是為奪取國家政權的武裝衝突。它們當中比較突出的是“意識形態”衝突,比如發生在尼泊爾、哥倫比亞、秘魯和菲律賓的武裝衝突,在這些衝突中,造反派組織進行武裝鬥爭是為了推翻資產階級政府並建立各種不同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制度。為奪取政權而進行的衝突還有這樣的情況,即某些組織為反對舞弊、專制或無效的政府而進行武裝鬥爭。非洲的大部分衝突都屬於這類衝突。
最後,相互對立的組織為控制自然資源(石油和鑽石)、秘密買賣武器和毒品而進行的鬥爭,也是相當常見的一種武裝衝突,在許多這樣的衝突中,各種動機相互交織在一起。
在那些導致產生內部武裝衝突的因素中,國家貧困和政府效率低下是最主要的因素。統計表明,在那些人均年收人低於1000美元的國家裡,武裝衝突的機率明顯增多。許多研究人員把內部武裝衝突發生的機率同“貧困國家”沒有能力保障自己公民最起碼的安全和福利聯繫起來。
絕大部分大規模武裝衝突都發生在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區。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薩伊)發生的武裝衝突,是時間最長、流血最多的武裝衝突之一,政府軍和造反派之間經常發生武裝對抗,打打停停幾十年。1997年蒙博托總統被推翻之後,衝突進人了一個新的活躍期。在同政府軍作戰的大量造反派組織中,“剛果解放運動”和“剛果民主聯合陣線一剛果解放運動”是勢力最強大的造反派組織。造反派組織彼此之間也經常發生戰爭。這個衝突的特點是來自鄰國積極的軍事介入和鄰國對戰鬥組織的軍事援助。向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提供軍事援助的有安哥拉、納米比亞和辛巴威。造反派組織則得到了烏干達、盧安達的支持,這兩個國家的武裝力量曾多次進入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邊境地區。除了奪權鬥爭,衝突的動力之一是企圖控制資源,首先是開採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