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該項目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進行的15歲學生閱讀、數學、科學能力評價研究項目。從2000年開始,每3年進行一次測評。2009年的主要領域是閱讀,包括美國、英國、日本、巴西、香港在內的65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參加了測評,上海是中國內地第一個正式參加該項目的地區。

簡介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PISA的全稱是:The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即“國際學生評價項目”,是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The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負責組織實施的國際評價比較測試,主要目的是各國協作監控教育成果,測試主要工業化國家15歲的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等方面套用其知識、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成員國的合作項目,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學生學習評價項目之一,其目的在於測量義務教育即將結束時,年青人(15歲)為走向社會而準備的知識和能力情況。
PISA以紙筆測驗的形式測量學生的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和科學能力,從而了解學生是否具備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學生還需完成一份關於他們的背景和態度的調查表。PISA每三年測試一次,每次以一方面能力為主(2/3),其他兩個方面能力為輔(1/3)。2000年重點考察閱讀能力,2003年的重點是數學能力,2006年則為科學能力,2009年開始第二個循環。另外,PISA在2003年還增加了問題解決能力的測試。

自2000年問世以來,此項測試吸引了美國加拿大日本、瑞士等幾十個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參與,成為全球知名的權威測試。測試每3年進行一次,每次選擇閱讀、數學、科學三者中的一個為主考查科目,另外兩個作為次要考查科目。

PISA是由OECD成員國發起並參與的,同時也吸納其他非成員國和地區參加,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台北都已參加,中國上海計畫於2009年參加。參加PISA測試的國家和地區,2000年有43個,2003年為41個,2006年有58個,每個國家或地區參與的學生人數在4500人到10000人之間。PISA在2000年、2003年2006年三次測試之後,其新穎、規範、科學的設計與嚴格的控制標準,引起了世界範圍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PISA現在已發展成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學業評價,參與的國家和地區的GDP總量占全世界的86%。

啟動背景

2009年4月17日8:30—11:45是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上海地區測試的時間,全市共有5000多名學生同時參與。新橋職校作為53所選取樣本之一,參與了本次測試。2009年4月17日8:30—11:45是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上海地區測試的時間,全市共有5000多名學生同時參與。新橋職校作為53所選取樣本之一,參與了本次測試。

1961年正式成立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是在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的基礎上經過改組而來的。作為世界範圍內有重要影響的經濟組織,OECD對教育的關注一直與其整體經濟目標緊密聯繫在一起。
1、OECD教育指標體系
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國際比較評估的想法在OECD由來已久。事實上,早在70年代,OECD的綠皮書就開始嘗試建立一個教育數據的收集與比較模式。但是直到80年代中期,對教育成功指標的測量才變為OECD的重點關注領域。1988年,OECD在巴黎召開第38屆年會,開始正式推動國際教育指標體系方案的建立,由OECD的教育研究與改革中心(CERI)負責完成。1992年,OECD出版了《教育概覽:OECD指標》(EducationatAGlance:OECDIndicators)一書,提供了其成員國的教育系統在3個領域(教育人口、經濟與社會背景;教育花費、資源和學校進程;教育成果)的36項核心指標上的對比狀況,宣布了OECD教育指標體系的正式問世。此後,OECD的《教育概覽》逐步發展成年度刊物,同時教育指標體系也在不斷革新和完善中。
2、PISA的正式啟動
一年一期的《教育概覽》大部分涉及的是教育的人力投資和財政資源,教育系統的合作,個人、經濟和社會教育投入的回報等,但一直缺乏對教育產出情況的有效考察。教育產出缺乏國家間共有和可信的指標,特別是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測評少有可信的數據,使得決策者、納稅人、教育者和家長都希望有一套評價其教育體系的有效工具。1995年,為了滿足OECD成員國希望獲得關於學生知識、技能及教育表現的常規、可靠的數據資料,PISA項目被首次提出。雖然期間受到一些內部力量的阻礙,OECD終在1997年正式啟動了PISA項目。從提出構想起,經過五年的研究與試點項目,OECD最終在PISA調查的框架上達成了一致。2000年,PISA開始了第一輪測評。此後,每三年舉行一輪測評。

組織模式

2009年4月17日8:30—11:45是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上海地區測試的時間,全市共有5000多名學生同時參與。新橋職校作為53所選取樣本之一,參與了本次測試。2009年4月17日8:30—11:45是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上海地區測試的時間,全市共有5000多名學生同時參與。新橋職校作為53所選取樣本之一,參與了本次測試。

作為一個國際比較研究項目,PISA的組織和實施離不開各參與國(地區)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因此其組織管理的模式也有其獨特性。

1、指導監管:PISA管理委員會
管理委員會(PISAGoverningBoard)是由各OECD成員國教育部任命的一位該國代表和PISA的各參與國(地區)教育主管部門任命的一位觀察員所組成。管理委員會主席由委員會商議決定。管理委員會在OECD教育目標的指導下,確定每次PISA測評的重點,制定測評指導原則,以保證測評順利實施。
2、日常管理:OECD秘書處
OECD秘書處(OECDSecretariat)負責PISA的日常管理。包括監督調查實施的情況、為PISA管理委員會管理行政事務、通過跨國交流得出一致意見等。它架起了PISA管理委員會和PISA國際聯合處之間溝通協作的橋樑。OECD秘書處的主席是AndreasSchleicher,他同時也是OECD教育理事會下屬的指標與分析部(IndicatorsandAnalysisDivison)負責人。

3、設計實施:PISA國際聯合處
PISA的具體設計和實施由多國機構組成的PISA國際聯合處(PISAConsortium,亦稱國際承包商internationalcontractor)來負責。該聯合處由一些國際大型的測評機構組成,它以澳大利亞教育研究委員會(AustralianCouncilforEducationalResearch,ACER)為首,其它聯合機構還包括荷蘭的全國教育測量研究所(CITO),美國的Westat公司和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以及日本的全國教育政策研究所(NIER)。

評估的內容

具體測評周期及領域如表所示具體測評周期及領域如表所示

1、PISA評價的核心:素養
在PISA的測評框架中首先提出“素養”的概念,即“學生套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分析、推理和進行有效溝通,解決和解釋各種不同情境中問題的能力”這個概念指導了PISA測評內容的制定。PISA關於“素養”的提出具有深遠的意義。以往的測評,更多的是關注學校里獲得的知識,主要考查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而PISA認為素養的獲得是一個終生的過程,它並不僅僅發生在學校里,經過正規的學習來獲得;它還可以通過與同伴、同事以及更廣泛社交圈的交往獲得。
2、PISA的評價領域
PISA評價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2003年還首次增加了問題解決能力的測評。每輪PISA測評都有側重點:2000年的重點為閱讀素養;2003年為數學素養;2006年為科學素養;到2009年又回到以閱讀素養為主,直至2015年項目告一段落,總計進行兩個周期。

1)閱讀素養:為了達到個人目標、增進知識、發展潛能以及參與社會活動,而理解、運用、反思書面材料的能力以及投入閱讀的狀況。

2)數學素養:識別和理解數學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做出有根據的數學判斷的能力,以及作為一個關心社會、善於思考的公民,為了滿足個人生活需要而使用和從事數學活動的能力。

3)科學素養:具備科學知識,運用科學知識識別問題,獲取新知,科學地解釋現象,根據證據得出結論;理解科學的本質及社會作用;具備科學思想,參與科學決策。
3、PISA的評價模型
PISA將教育系統分為四個層次:教育與學習中的個人參與者、教學背景、教育服務的提供者、作為整體的教育系統。PISA的測評模型即是圍繞教育系統的四個層次展開的。這四個層次從巨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出發,不僅關注國家的經濟、人口等因素;關注學校的因素;也關注學生個人的家庭、移民興趣愛好等因素。

評估過程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1、框架制定
PISA的框架制定主要由國際聯合處完成,在此過程還得到了各國(地區)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和指導。框架的制定主要包括如下步驟:⑴由PISA管理委員會、國際聯合處、OECD秘書處共同制定測評指導原則,以保證測評順利實施;⑵由國際專家團隊向PISA各參與國(地區)深入諮詢後,確定各測評領域的技能和能力範圍,對測評領域進行操作性界定;⑶評估各項任務的組織程式,以便向決策者和研究人員匯報參與國家(地區)15歲學生在各測評領域的成績;⑷確定構建測評題目所需要重視的一系列關鍵特徵並使其可操作化;⑸評估變數的有效性,即每個變數對各參與國(地區)理解任務的難度;⑹準備對結果的解釋方案。

2、工具編制
由PISA管理委員會和國際聯合處共同完成。PISA管理委員會挑選閱讀、數學、科學等領域的世界級專家組成專家組,負責設計每次PISA調查的理論框架,組織問卷調查專家負責並指導PISA問卷的制定。國際聯合處自行設計或邀請所有的PISA參與國(地區)提交具體的測試問題,然後由國際聯合處及各參與國(地區)審閱,只選取大家都無異議的題目,最終確定試題庫。試題庫中的每道題目都由各參與國(地區)進行評分。在正式測試之前,還會在所有參與國(地區)進行試測,試測證明在某些國家太易或太難的題目都會在正式測試時取消。測試由各國專家翻譯成本國的文字,學生用本國語言作答。

3、學生抽樣
在抽樣方法上,PISA的目標總體採用了基於年齡的界定。PISA選取的樣本是在測試開始時年齡在15歲3個月到16歲2個月之間的在校學生,不管學生在哪個年級或哪種教育機構就讀,也不考慮他們接受的是否是全日制教育。但是,不包括未在教育機構就讀或在國外上學的15歲學生。每個國家(地區)所制訂的特定樣本設計和樣本大小都是為了最大化學生層面估計值的抽樣效率。PISA在各國(地區)的樣本範圍在4500至10000名學生之間。

4、具體施測
在PISA的具體施測中,各參與國(地區)政府要任命一個國家項目經理(PISANationalProjectManager)來負責監督每個參與國(地區)的評價實施情況。PISA的測評形式為紙筆測試,測試均在學生所就讀學校內進行。

測評包括兩部分:素養測試和個人背景與學習情況問卷。每個學生的素養測試時間為2小時,但由於有不同的題本組合,因此總測評時間加起來一共約390分鐘。在每位學生素養測試的2小時內,每輪測評重點領域(如2009年為閱讀素養)的測試時間占總測試時間的2/3。此外,PISA2009年還加入了額外的大多數國家(地區)參與的學生電子文本閱讀測評,時間為40分鐘。

素養測試題目由問答題與選擇題相結合。題目通常以單元形式組織。每個單元包含一段文字或一個圖表,都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學生的個人背景與學習情況問卷約為30分鐘,主要涉及學生的背景、學習習慣和對學習環境的認知,以及參與學習的程度和動機;學校校長則要做一份20-30分鐘的問卷,回答學校的人口分布特徵及學校學習環境等問題。PISA還提供參與國(地區)可供選擇的家長問卷,以獲得學生學習更多的信息。

5、測試評分
PISA通過分數來劃分能力等級,一共有六個能力水平。每個參與國(地區)在一個具體領域中(如閱讀、數學或科學)的得分是這個國家所有參與測試學生在該領域的平均分。PISA不提供所有測試的總分,只提供每一特定領域的分數,並根據參與國(地區)在各具體領域的平均分進行排名。

各參與國(地區)都有受各自國家項目經理監督的測試修正組。測試修正組根據國際聯合處和PISA專家制定的指南手冊紀錄學生在PISA測試中的得分。經專家審閱後,將測試最後結果上交國際聯合處,再由國際聯合處上交到OECD秘書處。
6、評價報告
測評結束後,OECD秘書處一般會在第二年下半年提供一份詳細的包括PISA全部評估結果的報告。評估報告由大量的圖表及文字說明組成,圖表通常包括各國平均分排名、影響成績的因素和分數相關性等方面。

PISA2009的評估結果報告將於2010年12月7日面向全球公布。

主要特點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PISA作為一個相對年輕的國際評估項目,是建立在“終身學習”的動態模型基礎之上的,其主要特點包括:

1、良好的政策導向:根據政府制定政策的需要進行設計和報告,以提供政策借鑑。獨創的“素養”概念:PISA測評的是學生在各領域的素養,而非限制在特定學科知識的獲得上。它不僅需要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等領域有一個紮實的知識基礎,還需要理解基本的過程和原則,並在現實世界的不同情境中靈活地運用。

2、終身學習的相關性:終身學習不僅局限於學生在學校里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最重要是要使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了解自己的思維過程、學習策略和方法。PISA評價與終身學習的理念形成了很好的契合。

3、長期的趨勢研究:PISA的趨勢研究可以讓各參與國清楚地了解國內教育結果在一段時期內的變化情況,也可以結合教育環境的相關信息分析這種變化產生的可能原因。

4、科學的背景信息收集:PISA背景問卷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提供學生的人口學維度的信息,以對學生成績進行分類比較;二是提供學生生活和學習的背景信息,以對學生成績差異作出解釋,供家長、教師和教育決策者參考。

5、廣泛的覆蓋面和國際合作:PISA2009的參與國(地區)已達67個,覆蓋了世界經濟的90%。PISA測評凝聚了多國教育專家的智慧,由OECD、PISA國際聯合處、各國專家共同參與測試工具的開發和數據分析,是國際合作研究的典範。

國際影響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英國人將PISA喻為“教育界的世界盃”競賽。PISA評價所反映的世界教育中的問題引起了許多國家的重視,而更多的情況是,PISA參與國根據學生在PISA中表現的國際比較,反思本國教育的不足,實施改革措施。以德國為例,在PISA2000的評價中,德國學生的閱讀素養表現差強人意,在OECD的30國中排名第20位,且分數最高學生(前10%)和最差(末10%)的比例為1:8,該比例在參加測試的國家中是最大的,這意味著德國學生教育成就的嚴重不均衡。德國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⑴統一教育標準,建立最低標準;⑵加強學前教育,提早入學年齡;⑶增加教育投入,調整優先投資項;⑷延長學時,建設全日制學校;⑸關注移民子女,促進民族融合;⑹加強教師培訓,賦予教師更多的權力和責任。

而另一方面,一些在PISA測評中表現優異的國家則成為其它國家教育觀摩的對象。這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芬蘭。芬蘭的學生在PISA2003年的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的測評中均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從而被塑造為基礎教育成功的典範。世界各國紛紛對其進行調研,分析其教育成功的原因,以為借鑑。

PISA的成功實踐已引起國人極大的關注。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香港、澳門、台灣均參加了PISA2003\2006\2009的測試,並且有突出表現。2006年10月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引進並啟動了PISA2006中國試測研究項目,在天津、北京、濰坊三市進行了試點性測試,獲得了關於中國15歲青少年的表現及教育存在問題的一些有價值結論。2009年4月17日,PISA2009的測評在上海市152所樣本學校同時進行,參加測評的15歲學生人數共5115名。這是上海市也是中國大陸地區第一次參加PISA的正式測評。

相關新聞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顯示上海學生成績全球領先
綜合報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7日公布了2009年實施的第四次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調查結果,報告顯示,上海中學生在數學、科學和文化水平三方面的教育水平名列世界第一。

調查報告顯示,按國家排名,韓國和芬蘭在文化水平測試中仍然占據榜首,但首次參加調查的上海市在上述三個領域都處於領先位置。

從全體來看,亞洲國家和地區有顯著進步。韓國在閱讀素養,新加波在數學素養,芬蘭在科學素養方面位居第2。與居於首位的上海的差值在17~38分。

這個報告每三年公布一次,數據來自經合組織對較發達地區65個國家的47萬名15歲學生的考核測驗。考試時間為兩個小時。

OECD成員國可以作為國家參加PISA評估,中國等非成員國則可以地區為單位參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