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務合作

國際勞務合作

國際勞務合作是指一國的自然人或法人通過某種形式向另一國的自然人、法人或政府機構提供勞務以獲取經濟利益的一種國際經濟合作方式。

(圖)國際勞務合作國際勞務合作

國際勞務合作是指一國的自然人或法人通過某種形式向另一國的自然人法人政府機構提供勞務以獲取經濟利益的一種國際經濟合作方式。 提供勞務的一方稱為勞務輸出方,也叫受聘方;接受勞務的一方稱為勞務輸入方,也叫聘請方。國際勞務合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蓬勃興起的一種國際間經濟貿易合作的重要形式。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水平發展不平衡的進一步加劇,國際分工日益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各國經濟上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強,國際勞務合作作為一種廣泛的、經常的、行之有效的經濟合作方式日益受到各國的普遍關注,其發展速度超過了貨物貿易的增長速度。

概念簡述

國際勞務合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蓬勃興起的一種國際間經濟貿易合作的重要形式。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水平發展不平衡的進一步加劇,國際分工日益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各國經濟上的依賴程度進一步加強,國際勞務合作作為一種廣泛的、經常的、行之有效的經濟合作方式日益受到各國的普遍關注,其發展速度超過了貨物貿易的增長速度。據粗略統計,1960年至1970年間,世界勞務貿易額翻了一番,1970至1975年間又翻了一番。20世紀70年代末全世界約有2000萬臨時國際遷移工人,其中1200萬人來自開發中國家。世界勞務貿易總額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約占世界商品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

表現方式

(圖)接受培訓的廚師接受培訓的廚師

合作模式:①單純派出勞務人員為聘請方服務。這種形式輸出方除提供勞務外,不投入任何費用,不承擔任何風險。②通過承包對方工程項目的形式向聘請方提供勞務,輸出方要對工程的部分費用和工程負責,承擔風險。
表現方式:①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即通過國際工程承包契約實現勞務合作。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的勞務合作都採用這種形式。②單純提供勞務的合作形式,包括向國外某項工程、某種專門的部門或行業提供工程技術人員、專家、熟練工人、管理人員、服務人員或代為培訓技術人員,提供教師、廚師會計師、烹飪技師、各種顧問等等。通常是通過聘請或招募的方式,並簽訂契約來實現的,應招人員稱為契約工。

作用意義

作為一種互惠互利的國際經濟合作形式,國際勞務合作的作用在於:

(1)加深了生產的國際化

(2)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3)加速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國際間的變化

(4)促進了勞務輸出國與勞務輸入國的經濟發展,勞動力在國際間的遷移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原則優勢

(圖)勞務合作公司機構一覽勞務合作公司機構一覽

國際勞務契約,不同於國內的勞動契約,需經勞務提供國的有關單位或公司、企業和勞務進口國的主管機關、公司或企業之間,經過友好商談,在前者同意為後者的某項工程、行業、企業或公司提供勞務後,由雙方簽訂契約。國際勞務契約應遵循尊重國家主權平等互利原則。其內容和形式與其他契約的格式相似或相同。
一般說來,勞務契約的內容包括:①契約名稱和本文前的有關事項。一般稱“勞務契約”、“技術培訓契約”、“烹飪技師契約”等;開頭有當事人的名稱和法定地址,締約日期和地點,序言。②本文。是契約的中心內容,規定了有關的實質性條款,包括: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人員的派遣,人員的更換和解僱,工作時間及假日,應負擔的各種費用,基本工資和加班津貼,支付方法,稅款,勞動保護用品,休假及長期工作獎金,因過失或違法而造成的損害賠償,不可抗力,契約的轉讓,保密,解除契約,履約擔保,在被訴國仲裁等。③結尾。契約的生效、文字、簽字等。根據勞務合作內容的繁簡,勞務契約的條文多少也不相同。
國際勞務合作的益處:1、提供勞務的一方: (1)解決人員就業;(2)帶動產品出口;(3)增加外匯收入;2、接受國際勞務的一方:(1)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2)獲得某些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

表現特點

當代國際勞務合作是主權國家間的經濟協作行為。相互尊重主權、堅持平等互利是開展國際勞務合作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原理。所以在主權國家間進行勞務合作是當代國際勞務合作的根本特徵,也是判斷是否是真正國際勞務合作的主要標誌。
從時間上講,當代國際勞務合作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它同歷史上的勞動力國際流動相比,呈現出以下特徵: 第一、當代國際勞務合作,以實現合作雙方自身的經濟目的為動力;第二、當代國際勞務合作,雙方以短期僱傭或提供勞動力為主;第三、當代國際勞務合作呈多側面、多方位、多層次。

發展趨勢

(圖)國際勞務合作契約展示國際勞務合作契約展示

世界勞務市場是世界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世界經濟資源分布和需求變化所導致的國際間人力資源的流動。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隨著科技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務需求行業也不斷發生變化,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環保工程、計算機軟體和硬體、電信、金融、保險、旅遊業等朝陽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加,並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建築、紡織、土木工程等產業,另外,醫務人員、律師、教師、農技人員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多,當代國際勞務市場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
1、普通勞務需求呈下降趨勢,高技術勞務需求普遍提高。由於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全球範圍內各類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普遍短缺,尤其是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短缺的現象更為嚴重。據世界銀行統計,美國引進的外籍勞務60%以上是技術工人和專業技術人員,西德這一比例達到70%,其他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類似的傾向。普通勞務比重下降,技術勞務比重上升,這種趨勢已經和正在促進國際勞務市場結構的變化,逐步形成以高層次勞務為重點的多層次、多行業的勞務市場結構。
2、髒、累、險崗位缺口日趨增加,服務型勞務呈明顯增長之勢。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同時,已開發國家和比較發達的開發中國家的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服務業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就業人口中的比重日益上升,服務業勞務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3、人口自然增長緩慢,老齡化嚴重,導致已開發國家勞動力短缺。全球經濟和人口發展不平衡性決定了勞動力的流向呈不平衡發展的態勢。像美國、歐洲、日本等已開發國家,一方面經濟規模巨大,對勞務的需求強勁;另一方面由於這些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緩慢,老齡化嚴重,使得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狀況得不到改善。

(圖)崗前培訓崗前培訓

4、對外籍勞務特別是智力型和技術勞務的限制將逐漸趨於鬆動。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普遍存在著普通勞工尤其是智力型和技術型勞務短缺的狀況。西方已開發國家和比較發達的開發中國家和地區,許多社會地位底、工資少、耗體力的工作常常無人問津,歐盟有300萬人,美國有近千萬人,他們專門在那裡拾遺補缺,從事當地人不願做的工作。已開發國家和東歐、獨立國協國家人口下降和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加劇了勞動力短缺同發展經濟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專業技術性勞務的短缺更為突出。同時由於國內勞動成本的不斷上升又影響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這種壓力下,一些國家和地區不得不放寬移民管制,2004年初,美國總統宣布推動移民政策法案改革,意欲逐步開放勞工市場,為有意到美工作的外國勞工提供臨時、短期的就業機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