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職責
1.負責擬定氣象信息網路系統發展規劃,制定氣象信息網路業務技術標準、規範;負責全國氣象信息網路及資料業務的技術指導。
2.承擔氣象通信任務,負責國家級區域網路、氣象通信廣域網(CMANet)、衛星廣播系統(CMACast)、中國氣象局網際網路等業務系統建設、運行;負責全國應急通信系統建設、運行、應急通信協調與技術保障;負責全國天氣預報電視會商系統及相關多媒體業務系統建設、運行和用戶服務。
3.承擔世界氣象組織全球信息系統中心(GISC)任務,負責北京GISC系統建設、運行,進行全球地球環境數據交換。
4.承擔氣象高性能計算任務,負責國家級高性能計算系統建設、運行和用戶技術支持;牽頭全國氣象計算格線(CMAGrid)系統建設和運行;承擔北京高性能計算機套用中心的任務。
5.承擔氣象資料工作,負責氣象資料質量控制、評估方法以及數據產品加工處理算法的研究,負責氣象資料質量控制、評估和數據產品研發業務,製作各類基礎資料集和數據產品;負責預報預測產品的質量檢驗、評估。
6.承擔氣象數據存檔管理與服務,負責國家級氣象數據存儲檢索系統建設、運行,負責向套用部門和用戶提供氣象數據和信息服務,以及相關技術支持。
7.承擔與國家相關部委或部門(含軍隊)開展氣象、水文、地球環境等數據的交換,負責相關業務系統的建設、運行。
8.承擔中國氣象局氣象檔案館、世界數據中心氣象學科中國中心〔WDC-D(M)〕的任務。
9.承擔業務系統場地環境建設、運行;負責中國氣象局園區電視、電話等資訊系統建設、運行,以及用戶技術服務。
10.負責承擔氣象現代化建設規劃諮詢、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評估諮詢、工程設計和工程項目管理等氣象工程諮詢任務。
11.承擔中國氣象局交辦的其它事項。
北京高性能計算機套用中心
由原國家計委批准組建的北京高性能計算機套用中心於2000年7月19日在中國氣象局掛牌運行。為保證高性能計算機套用中心的有效運轉,做好套用服務,充分發揮我國高性能計算機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成立了高性能計算機套用中心管理委員會,該中心組織簡況如下:
(1)北京高性能計算機套用中心管理委員會的組成單位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氣象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第三部、教育部、科技部、信息產業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新星石油公司等。
(2)北京高性能計算機套用中心第一屆管理委員會人員組成
主 任:馬德秀(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產業發展
副主任:綦成元(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產業發展司副司長)
李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
周炳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鄭俊傑:(總參三部科技裝備局副局長)
委 員:(略)
(3)北京高性能計算機套用中心的運行管理機制
依據北京高性能計算機套用中心管理委員會章程,由主持單位牽頭、有關單位參與、聯合實施運行管理。機構分三層:第一層是管理委員會;第二層是技術諮詢委員會和管理辦公室;第三層是套用推广部和技術開發部隸屬技術諮詢委員會,用戶服務部和運行管理部隸屬管理辦公室。
北京高性能計算機套用中心“實行一機多用和對外開放”的管理方針,對我國各行業用戶提供高性能計算機資源共享。
北京高性能計算機套用中投入標誌著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能力和套用水平跨上了一個新台階,也是我國為適應當今資訊時代技術和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而採取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心的建立,改善了我國高端計算環境,提高了高端計算能力,對有效利用自主研製的高性能計算機資源,促進我國計算機整體計算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多年以來,神威計算機已承擔了繁忙的科學研究計算任務,已有80多個用戶在神威系統上開戶,為氣象、石油、藥物、基因研究、力學、化工冶金、船舶、航天、材料等領域大型套用課題的用戶提供了急需的計算平台,解決了原來在國內無法計算的難題,取得了一些具有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成果。已取得了豐碩成果,神威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和取得的成果已得到各行各業的充分肯定。
中國氣象局氣象檔案館
中國氣象局氣象檔案館又名國家氣象中心氣象信息中心,1952年5月15日正式成立。1985年8月開始啟用“中國氣象局氣象檔案館”名稱。中國氣象局氣象檔案館(以下簡稱氣象檔案館)的性質是“全國氣象科技檔案資料信息資源中心,是國家專業檔案館之一”,它隸屬於國家氣象中心領導,其檔案業務工作接受中國氣象局和國家檔案局職能管理部門指導、監督與檢查。
氣象檔案館的基本傷務是:集中統一管理中國氣象局規定範圍內具有永久保存價值的氣象檔案及國內外有關氣象資料,維護氣象檔案資料的完整與安全,積極提供利用,為氣象事業和四化建設服務。根據基本任務要求,氣象檔案館負責收集、管理中國氣象局規定需永久保存的各類氣象檔案,國內及全球各類氣象資料;研究與套用最新檔案管理及數據處理技術;加工和開發各類氣象檔案資料產品;負責對省級氣象檔案館的技術指導。
氣象檔案館同時也是世界數據中心中國中心氣象學分中心的掛靠單位,即WDC-D(M)。作為氣象學科的數據中心,承擔對實時接收處理全球通信傳輸的氣象電報和數值產品的收集、處理、加工、存儲和分發;定時匯集國內各類常規觀測資料,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管理,包括質量控制、加工形成派生產品和數據的存檔;根據不同用戶需求提供數據的諮詢分析服務。氣象檔案館位於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原白石橋路)46號中國氣象局大院內。現有建築面積4800m2,其中檔案庫房面積1320m2。館藏各類紙質氣象檔案13萬餘冊,縮微膠捲(部分一代片及天氣圖二代)1600餘卷約48000多米,縮微平片(二、三代)約10000張,半英寸記錄磁帶8000餘盤,光碟(正副本)約2000多張,8mm帶180餘盤。
氣象檔案館在延慶建有分館,延慶分館位於北京市延慶縣城,建於1997年,建築總面積2000m2。其中庫房有6個,館藏各類檔案24000餘冊,光碟(副本)約800多張,天氣圖縮微膠捲(一代片)500餘卷,約1500多米,縮微平片(一代)50000張左右。
主要館藏檔案資料種類有:氣象管理檔案、氣象記錄檔案、氣象業務檔案、氣象科研檔案、氣象基建檔案、氣象設備檔案。
氣象象工作的宗旨是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氣象部門一直把氣象服務作為氣象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各個時期緊緊圍繞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中心任務和重點工作,努力做好氣象服務工作。氣象檔案資料工作是氣象工作的組成部分,也是各項氣象工作的基礎,它為各項氣象工作服務,也為社會服務、為公眾服務。
氣象檔案資料為社會服務、為公眾服務領域涉及到國防、國民經濟、科學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它為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國民經濟規劃、巨觀管理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對各級政府部門減災、防災、抗災工作起重要作用。準確地、科學地利用氣象檔案資料,並通過用戶參與決策過程、生產與經營活動,可以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氣象檔案資料服務包括公益服務和專項服務。公益服務主要指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的決策服務和為社會、為公眾提供所需的基本氣象資料服務。專項服務是根據各行業、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的特殊需要,為其提供專門的加工產品資料、分析成果或其他形式服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規定,對於公益性服務是無償的,專項服務依法有償提供。
為進一步促進氣象檔案資料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服務,2001年11月,中國氣象局發布了《氣象塑膠共享管理辦法》,以實現氣象資料共享。根據《氣象資料共享管理辦法》有關規定,氣象檔案館對各級黨和國家政府等公務部門、從事氣象工作的機構,非盈利性科三教育機構和社會各階層公眾開展非商業性活動提供氣象資料,對公眾提供基本氣象資料服務。用戶可在網站上免費檢索和下載國家規定發布的基本氣候數據及產品,也可通過網際網路向氣象檔案館提出所需氣象資料,氣象檔案館通過資料庫在線上檢索或計算機加工處理後,再通過網際網路發給用戶,收取一定的加工成本費用。
氣象檔案資料服務方式
(1)諮詢服務:用戶直接到氣象檔案館面談或通過電話、電傳、信函等方式向氣象檔案館提出所需服務需求,我館設有專家諮詢小組,負責接待、洽談和解決用戶的需求。
(2)門市服務:用戶憑介紹信或證件直接到氣象檔案館,向服務接待人員辦理氣象檔案資料借閱手續,自行查閱或抄錄有關資料信息,所借檔案資料只能在服務室中閱抄,不允許借出檔案館。
(3)複製服務;用戶所需氣象檔案資料如為出版物或磁帶、縮微膠片,可以通過複印、拷貝複製提供。但是原始氣象檔案、基本數據檔案及年代久遠的弧本歷史氣象檔案(含出版物),原則上不予對外提供複製服務,特殊需要必須經過上級主管部門特批。
(4)網上服務:用戶通過氣象信息網路系統或INTERNET網路向氣象檔案館索取所需氣象資料情報。
(5)氣象數據加工統計:氣象檔案館可以根據用戶需要,在計算機上對大量的基本氣象資料進行加工處理,為用戶提供所需數據產品,這些數據產品可以列印、制表、繪圖,也可提供數據軟碟、磁帶、光碟、膠片等不同載體的產品。
(6)資料發行:用戶可以直接來氣象檔案館或通過電話、電傳、郵購等方式購置所需氣象資料出版物,包括印刷品和光碟產品。
世界氣象組織亞洲區域通信樞紐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承擔著全球和全國氣象資料實時收集、國際實時氣象資料交換、各類氣象資料與預報預測產品的分發和實時氣象資料共享服務等任務,是世界氣象組織全球電信系統(GTS)主幹網上的亞洲區域通信樞紐(RTH)和全國氣象通信中心。氣象通信系統主要由國際通信系統、國內通信系統、同城用戶服務系統等組成。近年來,隨著大氣探測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氣象通信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所收集的資料種類和資料量不斷擴大。
一、國際通信系統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的國際通信系統與德國奧芬巴赫、俄羅斯莫斯科、日本東京等RTH(GTS區域通信樞紐)連通電路,同時與韓國首爾、印度新德里、泰國曼谷、蒙古烏蘭巴托、越南河內、朝鮮平壤、以及歐洲衛星氣象組織連通電路,負責全球氣象資料實時交換業務。國際氣象通信系統交換的資料類型有全球範圍的地面、高空、飛機、海洋、氣候資料,颱風、海嘯、地震等警報,以及各類衛星資料、數值預報產品和圖形產品等。目前正在運行的第三代國際氣象通信系統日接收數據量超過5GB,日傳送數據量約為4.5GB,其整體能力和綜合技術水平比第二代國際氣象通信系統有一個質的飛躍,是中國氣象局面向未來,適應GTS發展計畫的新一代通信系統。
二、國內通信系統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的國內通信系統是中國氣象局國內通信網的國家級通信樞紐,主要由衛星通信系統、全國寬頻通信網路系統、同城用戶服務系統組成,負責國內氣象資料的收集與分發、行業氣象資料的共享等業務。其中,衛星通信系統是覆蓋全國縣級以上氣象部門,包括:雙向衛星通信網和衛星廣播系統(PCVSAT、DVB-S),雙向衛星通信網覆蓋全國31個省級中心、300個地(市)級中心,目前作為地面寬頻網路的備份;PCVSAT廣播系統是各類氣象資料和產品下發的主要渠道,廣播頻寬2M,日廣播數據2.8GB。目前已有2600多個PCVSAT接收站;DVB-S系統是中國氣象局正在建設的新一代的衛星廣播系統,其主站和330多個接收站已投入運行,目前,DVB-S系統廣播頻寬為8.5MB,日廣播數據約25GB,廣播業務已覆蓋地市級以上中心,並將逐步擴展到縣級中心。
全國寬頻通信網路通過公用網路將北京與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127個地市連通,頻寬達到2-8MB,各區域中心通過8M、各省通過6M的地面寬頻線路與NMIC連線,而地市則通過2M線路與所屬省局連線。目前全國的新一代天氣雷達產品和部分基數據也通過寬頻網傳輸到北京,為天氣預報提供了有效的預報信息。
三、同城用戶服務系統
同城用戶服務系統是針對同城用戶的實時氣象資料服務,是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直接為軍隊、國務院各部委服務和信息交換的視窗,也是這些國家級用戶獲得氣象實時資料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國氣象局面向北京的海洋、民航、水利、軍隊等國家機構提供實時氣象資料的系統,同時可獲取航空、水利等觀測資料。
世界數據中心中國氣象學科中心
世界數據中心(WorldDataCenter)是國際科學聯合會下設的科學數據組織,有40多個學科數據中心,分屬四個數據中心群:WDC-A美國、WDC-B前蘇聯、WDC-C歐洲和日本、WDC-D中國。
1988年,中國加入WDC,並建立世界數據中心中國中心(WorldDataCenterD)。WDC-D組織機構包括:中國國家協調委員會、科學委員會、中國中心協調辦公室、科學委員會秘書處及九個學科數據中心。
作為中國氣象學科的國家級數據中心,負責承擔全國和全球範圍的氣象數據及其產品的收集、處理、存儲、檢索和服務;研究與套用最新數據處理技術;加工和開發各類氣象數據產品;承擔國家級氣象檔案館的任務職責,負責全國氣象記錄檔案和工作檔案的收集、歸檔、管理和服務;承擔數據和檔案業務對省級的技術指導。依據中國氣象局“氣象資料共享管理辦法”的規定,根據不同用戶需求,向國內外提供各類氣象數據及其產品的共享服務。
國家氣象科學數據共享中心
作為中國氣象學科的國家級數據中心,負責承擔全國和全球範圍的氣象數據及其產品的收集、處理、存儲、檢索和服務;研究與套用最新數據處理技術;加工和開發各類氣象數據產品;承擔國家級氣象檔案館的任務職責,負責全國氣象記錄檔案和工作檔案的收集、歸檔、管理和服務;承擔數據和檔案業務對省級的技術指導。依據中國氣象局“氣象資料共享管理辦法”的規定,根據不同用戶需求,向國內外提供各類氣象數據及其產品的共享服務。
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依託完善的實時資料的接收業務流程,每日通過國內衛星通訊系統、全球通信系統收集全球和國內各類實時和非實時的氣象觀探測資料。現有的資料種類包括全球高空探測資料、地面觀測資料、海洋觀測資料、數值分析預報產品,我國農業氣象資料、地面加密觀測資料、飛機探測資料、數值預報分析場資料、GPS-Met、風雲2號、GOES-9衛星雲圖資料、土壤墒情、飛機報、沙塵暴監測、TOVS、ATOVS、風廓線、衛星探測資料等。氣象資料室對收集的各類資料及時進行質量檢驗、加工處理、存儲、建立綜合氣象資料庫,形成各類便於套用的數據產品,通過線上和離線方式為各類用戶提供分級分類共享服務。
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以“用戶需求第一”為理念,以“提高氣象資料共享服務水平,為用戶提供一流的服務”為目標,希望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通過不斷增長的用戶需求的激勵,為廣大用戶提供快速、權威、高效的氣象數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