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初創磨礪
•創立前身
1921年,竺可楨在國立東南大學創建地學系,設立氣象組(專業)。
1930年,國立中央大學設立地理學系氣象專業。( 備註:1927年,國立東南大學與其他8所公學合併,並易名“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此後於1928年2月改名為“ 國立江蘇大學 ”;5月16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作出決議,“國立江蘇大學”改稱“國立中央大學”)
1944年,設立氣象學系。
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設立氣象學系。( 備註:1949年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 國立南京大學)
•肩負使命
1953年9月3日,涂長望局長在病中召開局長辦公會,專題討論、研究依託南京大學氣象系籌辦水文氣象學院問題,並作出建院決定。1954年8月25日,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的竺可楨先生在“中國氣象學會第二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總結”發言中,最先向教育部門呼籲建立水文氣象學院。
1956年7月,涂長望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的發言中提出:“高級技術幹部極端缺乏,全國氣象業務系統中只有104個大學畢業生,…希望高教部門擴大氣象系的招生名額或成立氣象學院”。
1959年7月31日,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加強氣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氣象系統急需大量既有較系統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實際動手能力的中高級技術人員。只有創辦一所培養高級氣象專業人才的高校,才能滿足這種迫切的社會需求。
1959年12月8日,中央氣象局向國務院提交建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的報告。報告陳述了全國氣象系統在職技術幹部中大專畢業生數量、目前和未來氣象事業發展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現有高校氣象專業人才培養情況,以及為籌建氣象高等學校與教育部、江蘇省委、南京大學等單位的商討、溝通過程。
1960年1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覆中央氣象局“同意義南京大學氣象係為基礎成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1960年1月14日,中央氣象局轉發教育部同意成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的檔案,同時江蘇省人民委員會也下發了關於成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籌建委員會的通知。至此,中央氣象局直屬、江蘇省代管的南京大學氣象學院正式進入籌建階段。
1960年1月18日,中央氣象局給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籌建機構的指示。
1960年1月31日,正式啟用由江蘇省高教廳頒發的“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籌建委員會”印信,學院籌建委員會正式對外辦公。為便於開展工作,籌委會下設三個組:行政組、基建組、教育組。
在南京大學的直接幫助下,1960年7月,天氣與動力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和氣候學三個專業招收首屆新生169人,生源主要來自江蘇、浙江、四川和上海,少數來自氣象部門的調乾學生。1960級學生由南京大學負責前三年的培養,完成公共課、基礎課和部分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教學與南京大學氣象系學生合班上課,由學院負責教學輔導和學生管理工作。
1963年5月14日,教育部和中央氣象局聯合發文,同意南京大學氣象學院改名為南京氣象學院。
1963年11月25-27日,南京氣象學院首屆黨員大會召開。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學校各項工作都受到干擾和破壞,正常教學秩序被摧毀,停止招生和上課長達六年之久。
發展壯大
1978年2月17日,國務院轉發教育部《關於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南京氣象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78年4月,中央氣象局下發了學校《關於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年基本建設任務書的批覆》,對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之後學校的辦學規模、專業、基建任務做出了新的安排。
1992年10月,氣象院校改革研討會在學校召開。
1992年10月,氣象院校改革研討會在學院召開,學校被中國氣象局批准為全國氣象部門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制訂了《南京氣象學院綜合改革方案》,方案包括加強課程建設方案、青年教師培養工作暫行規定、各類人員定編切塊方案、獎酬金髮放辦法實施方案等9個配套方案及考核評估指標體系。
2000年2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於調整國務院部門(單位)所屬學校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0]11號),決定南京氣象學院由原隸屬於中國氣象局管理劃轉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的模式,學校管理體制發生改變。體制劃轉後,江蘇省委省政府及江蘇省教育廳領導多次來校視察指導。
2002年3月15日,江蘇省教育廳批准該校舉辦共有民辦濱江學院。
2004年5月,升格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11月18日,學校舉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揭牌慶典。
文化規制
人文構造
•校名校標
•校風
艱苦樸素、勤奮好學
•校訓
明德格物 立己達人
“明德格物”語出《禮·大學》。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之意。明德,即立德修身;格物,即篤學求是。“立己達人”語出《論語·雍也》。取中國知識分子“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之意。立己,即自律自強;達人,即盡責盡心。校訓中“明德”突出德育為首的教育理念;“格物”強調探究真理的科學精神;“立己”著眼於增強自我修養;“達人”側重於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四者緊密相連。“明德格物”體現了科研教學的定位高度,“立己達人”體現了和諧發展的豐富內涵。以此作為校訓,就是要倡導全體師生員工努力學習、勤勉工作,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務實的求真精神,不斷追求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和諧。
•30周年校慶標識
典章制度
1961年4月學校制訂出了第一份教學計畫,認真貫徹“少而精”原則精選教學內容,既重視數學、物理基礎和專業基礎知識,又以氣象台站專門人才的標準為培養規格,強化動手能力、觀測能力和預報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初步形成了學校“基礎+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
70年代起,學校建立健全“三好學生”、“優秀班集體”、“優秀團支部”等榮譽的評定、學生違紀處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規範、激勵和引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2002年1月,該校與空軍簽訂依託培養軍隊幹部協定,成為全國較早與空軍簽約的高校之一。
獎項名稱 | 捐贈人 | 金額 | 捐贈時間 |
瑪麗英語基金獎 | 瑪麗夫婦 | 99426元 | 1987年 |
章基嘉獎學金 | 章基嘉家屬 | 68942元 | 1996年 |
菲尼克斯防雷減災獎學金 | 南京菲尼克斯電氣有限公司 | 6萬元 | 2000年 |
資料來源: |
辦學規模
師資教員
•1960-1976年師資情況
從1960年4月起,中央氣象局幹部處從局機關及所屬觀象台、氣象科學研究所、中央氣象台、氣候資料研究室、農業氣象研究室以及北京氣象學校等單位抽調領導幹部、黨政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骨幹50餘人來院工作。他們中有中國知名的氣象學家朱和周、馮秀藻、王鵬飛、顧均禧,還有歐陽海、田明遠、譚丁、章基嘉、夏平等一批有較高學術造詣、較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骨幹。
以下為部分名師簡要介紹:
朱和周教授:(1911年8月-1968年3月),著名氣象學家、教育家。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理氣象系,1948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生院留學,1950年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歷任中央軍委氣象局技正、天氣處副處長、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1960年8月起,朱和周教授籌建該校氣象系,任系主任,在氣象系的教學計畫和師資培訓、教材建設等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使該系的教學工作走上正軌。在學生中開展因材施教,對一部分基礎好、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突破原有教學計畫,組成課外學習小組,給他們布置課外學習任務,閱讀中外文獻,給予具體指導,以培養他們的自學和分析理解問題能力。
馮秀藻教授:(1916年3月-1993年11月),著名農業氣象學家、教育家。1941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理系氣象組。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軍委氣象局技正,中央氣象台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央軍委氣象局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央氣象局農業氣象研究室副主任。1960年起,籌建該校農業氣象系,任主任。
王鵬飛教授:1920年12月生於上海,著名大氣物理學家、教育家,氣象史志研究學家。1954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氣象系。1960年由中央氣象局派往南京, 參與建設南京氣象學院,任教授、天氣動力學系副主任、大氣物理系主任。
顧鈞禧教授 :(1915年11月-2003年7月),著名氣象學家。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6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海陸空氣象專業研究生部學習。歷任中央軍委氣象局技正、中央氣象局編譯室主任、天氣處處級工程師、氣象科學研究所天氣研究室研究員。1960年來校工作,歷任基礎課部主任、《南京氣象學院學報》編委會副主任兼總編輯、圖書館主任、《氣象科學》副主編。
歐陽海教授:1921年8月生,農業氣象學家。194年畢業於浙大史地系。1960年與籌建南京氣象學院農業氣象學系。
田明遠教授:(1924年7月-2000年9月),1941年-1945年先後在國立同濟大學、中央大學機電系學習,196年-197年在美國進修。1960年8月調入南京氣象學院,從事高空氣象探測的教學和研究,編譯中國國外文獻資料,編寫大氣遙感基礎教材。1979年1月調入成都氣象學院(今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譚丁教授:1923年5月生於香港,1947年畢業於美國空氣象官員學校預報專業。1961年3月調來學院從事英語教學工作,歷任外語教研組教員、組長、基礎課部主任,為教師脫產英語班、英語師資班教學計畫的制定和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曾被評為省高教戰線先進工作者。
章基嘉教授:(1930年1月-1995年10月),大氣科學專家、教育家。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在抗美援朝中任氣象兵;1955年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水文氣象學院研究班學習,獲博士後回國,在中央氣象局和研究所從事中長期天氣預報。1960年起在南京氣象學院工作23年,歷任教研組組長、氣象系主任、副院長;1962年赴越南河內綜合大學任教,獲“胡志明獎章”、“中越友誼將章”。
夏平教授:1929年1月生,北京市人,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氣象系,分配至軍委氣象局(後改為中央氣象局)中央氣象台任預報員。1960年9月調入南京氣象學院,參加建院工作,任氣象教研組副組長,教授天氣學,為創建氣象系、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樹立良好的學風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
•1977-1999年師資情況
學校從1978年開始恢復了教師職稱評定工作,當年有3人晉升為教授、1人晉升為副教授職稱。
20世紀80年代,學校先後派出100多人到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德國等國的大學或科研機構進修、合作科研或攻讀學位,學習中國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他們大多都按期學成回校工作,成為教學科研和管理骨幹,成為各學科的帶頭人。
項目名 | 獲獎教師名單 |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 翁篤鳴 朱乾根 |
全國優秀教師 | 朱乾根 孫照渤 金明德 盛芝義 |
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 | 孫照渤 屠其璞 |
國家級全國體育優秀裁判員 | 陳菀琪 |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朱乾根 翁篤鳴 羅哲賢 王鵬飛 屠其璞 孫照渤 張培昌 馮秀藻 何金海 馮定原 陸維松 湯達章 劉桂馥 肖冬榮 丁裕國 顧松山 陸煜鈞 王保信 張永坤 盛芝義 歐陽海 嚴紹瑾 壽紹文 閆文培 |
全國氣象部門優秀教師 | 方 葦 王德勤 彭永清 |
全國氣象部門先進工作者、先進個人 | 徐庭法 唐善貴 羅哲賢 陳杰倫 徐靜嫻 何建中 楊玉平 |
全國優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 | 張勤 周英 徐建軍 朱偉軍 |
南京市勞動模範 | 王文霞 王鵬飛 唐善貴 朱乾根 |
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 王振會 侯定臣 申雙和 高學浩 徐建軍、管兆勇周 英 鄭有飛 周鎖銓 |
江蘇先進科技工作者、先進個人 | 譚 丁 朱乾根 湯達章、沈雪芳 王慶雲 何金海 沈桐立 苗春生 李敦翔 |
資料來源: |
•2000-2003年師資情況
獲評年度 | 類別 | 姓名 |
2002年度 | 第三層次培養人選 | 李廉水 申雙和 江志紅 郭品文 肖建中 |
2003年度 | 第二層次培養人選 | 蔣建清 鄭有飛 |
2003年度 | 第三層次培養人選 | 牛生傑 |
獲評年度 | 類別 | 姓名 |
2003年 | 首批資助項目負責人 | 陸維松 |
獲評年度 | 類別 | 姓名 |
2000年度 | 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 江志紅 |
2002年度 | 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 郭品文 鄭有飛 |
2002年度 | 優秀青年骨幹教師 | 鄧自旺 李傳起 朱 彬 顧韻華 張太忠 邱新法 陳敏東 |
年份 | 獎項名稱 | 獲獎者 |
2000 | 江蘇省首屆師德模範 | 何金海 |
2000 | 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 孫照渤 |
2001 |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八屆青年教師獎 | 朱偉軍 |
2001 | 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 何金海 |
2001 |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 陸維松 |
2001 |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繆啟龍 |
2002 |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 鄭有飛 |
2002 |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王盤興 |
(以上資料來源: )
設施建設
•1960-1976年設施情況
三 選校址
學校第一次選址在南京東郊馬群鎮以東草場村附近,後因所在地區被規劃為軍事區而放棄。學院第二次選址在江寧縣東山鎮上章村附近,至1960年10月已建成醫務所一座、平房一排、環行路一條,以及其他施工準備工作。
新校建設
1961年4月,新校正式破土動工,基建工程全面開始。這是一場關係到學院能否按時在9月接納新生獨立上課的戰鬥。當時正值國家三年困難時期,生活條件極其艱苦,學院提出要以基建為中心,全面安排各項工作的口號,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終於在1961年8月1日—8月31日,完成了遷往浦口區盤城集新校址的工作。
1961年9月18日,在工地大草棚召開1961級新生開學典禮,羅漠副院長發表講話。他說:“氣象學院今天開學了,這是值得慶祝的日子,我們終於在新建的院址內慶祝我國歷史上第一所氣象學院的開學典禮。”
•1977-1999年設施情況
隨著事業發展,學校相繼完成了新教學大樓(尚賢樓)、電子計算機樓、標準運動場、學生宿舍、新食堂、圖書館、院內家屬樓及市區職工住宅等基建工程。
學校建有氣象實習台、氣象災害和環境變化開放研究實驗室、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實驗室、無線電實驗室、計算機原理與接口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外語語音室等基礎和專業實驗室20多個,構成了完備的校內實驗實習基地。
從1981年開始,學校利用兩期世界銀行貸款從中國國外引進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儀器設備42台(套)、圖書1945冊,其中包括日本富士通公司的M-360R電子計算機、美國EEC公司的都卜勒天氣雷達系統、加拿大的人工氣候箱以及小氣候雲霧物理實驗室設備、電化教育和語言練習系統、微縮膠捲閱讀機等設備。
•2000-2003年設施情況
2003年,東校區主要教學樓文德樓建成使用,西校區主要教學樓濱江樓建成。
學校1999~2003年各年間學生宿舍面積依次為:8、10、12.5、16.5、27.2萬平方米。
學校固定資產2000年約為10000萬元,2002年約為30000萬元。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所屬單位 |
1 | 流體力學實驗室 | 大氣科學學院 |
2 | 套用氣象實驗室 | 套用氣象學院 |
3 | 農業資源與環境實驗室 | |
4 | 南京中美合作遙感中心 | 遙感學院 |
5 | 地理空間信息系統實驗中心 | |
6 | 測繪工程實驗中心 | |
7 | 資源分析與規劃實驗室 | |
8 | 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重點實驗室 | 大氣物理學院 |
9 | 雷電防護實驗室 | |
10 | 雷達衛星大氣遙感信號與信息處理實驗室 | |
11 | 自動化實驗教學中心 | 信息與控制學院 |
12 | 智慧型儀器儀表實驗室 | |
13 | 電氣工程實驗室 | |
14 | 現代檢測技術實驗室 | |
15 |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
16 | 電子科學與技術實驗室 | |
17 | 系統分析與集成實驗室 | |
18 | 通信與信息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 |
19 | 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20 | 化學實驗教學中心 | |
21 | 生態學教學實驗室 | |
22 | 高性能格線與並行計算實驗室 | 計算機與軟體學院 |
23 | 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實驗室 | |
24 | 信息安全實驗室 | |
25 |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 | 數理學院 |
26 | 過渡金屬氧化物材料實驗室 | |
27 | 套用數學實驗室 | |
28 | 模擬法庭 | 公共管理學院 |
29 | 會計學教學實驗中心 | 經濟管理管院 |
30 | 語言教學實驗中心 | 語言文化學院 |
31 | 大學生體質測試中心 | 體育部 |
32 | 傳媒與藝術實驗室 | 傳媒與藝術學院 |
33 | 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 網路信息中心 |
34 |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 |
35 | 江蘇省氣象災害重點實驗室 | 江蘇省氣象災害重點實驗室 |
36 | 氣象台 | 氣象台 |
資料來源: |
授班生源
1965年初,1960級130多名學生分赴全國19省、市、區氣象局,開展為期12周左右的生產實習,與基層台站的工作人員一起值班,得到氣象台站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和幫助,鍛鍊了實踐技能,結下了友誼,為畢業後很快適應工作、紮根基層台站奠定了思想基礎。
學校從1970年12月20日舉辦第一期“天氣預報訓練班”開始,先後舉辦了“天氣預報訓練班”、“農業氣象”、“雷達氣象”、“農業氣象情報分析”、“縣級農業氣候區劃”、“雷達氣象回波分析”等短期培訓班34期,受培訓的學員達到2720人次,滿足了氣象部門日常業務需要和對培訓天氣預報人員的要求。
根據國務院1971年6月19日發出的《關於大專院校放暑假和招生工作的通知》及上級指示精神,學校在停止招生工作六年之後,於1972年4月下旬招收第一批工農兵學員,首屆招收的工農兵學員共149人,均為氣象專業,學制三年,從1973年至1976年又先後恢復了氣候專業、農業氣象專業和大氣探測專業的招生,總計招收工農兵學員924人。
1977年10月,國家恢復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制度,標誌著中國高校招生、教學活動開始走向正規。1978年2月和8月,77級、78級共627名本科生、7名研究生相繼入學。
學校從1982年起開辦了氣象專業民族班,為西藏、青海等地區培養少數民族高級氣象人才。學校為民族班配備專職政治輔導員和班主任,民族班畢業生大都成為西藏、青海地區氣象部門的業務和管理骨幹。
辦學成果
學科建設
從1978年至1999年,學校本科專業從4個增加到11個,擁有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授權點、設立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建立起了完善的本科、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權體系。
1977年,設立天氣動力學、氣候學、農業氣象學和大氣探測學4個專業,同時開辦數學師資班。1978年增加大氣物理學、物理師資班、英語師資班等本科專業,開辦天氣動力學、氣候學、大氣探測學三個專科專業。
1999年,設立大氣科學、套用氣象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計算科學、英語、信息工程、會計學、行政管理、環境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物理學等11個本科專業,開辦9個專科專業。
學校1981年擁有碩士學位授予權,1994年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獲準設立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天氣動力學、套用氣象學、氣候學、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等4個學科被評為中國氣象局重點學科。
學校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天氣動力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專業分別於1994年、1998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使學校建立起了完善的本科、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權體系。
1990年,大氣科學、環境科學、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三個學科梯隊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學科梯隊。
2000年,學校設定了15個本科專業。
2002年1月,學校氣象學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教學成果
•學子榮譽
1994年,基礎係數學1993級1班同學趙東傑勇救落水兒童,被學校授予“捨己救人優秀大學生”稱號,並被江蘇省團委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1997年,基科系學生吳軍停搶救掉入水井的兒童,被學校授予“見義勇為優秀大學生”稱號。
1999年9月29日, 《中國青年報》在50周年國慶前,以《伴著國旗成長》為題對學校志願護旗手王驥同學進行了報導。
•教材、課程獲獎
年份 | 教材、課程名稱 | 獲獎名稱 | 等級 | 獲獎人 | 授予單位 |
1988 | 《小氣候和農田小氣候》教材 | 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 | 優秀 | 翁篤鳴陳萬隆 沈覺成高家表 | 國家教育委員會 |
1991 | 《數值天氣預報綜合實習》課程建設 | 優秀教學質量獎 | 二等 | 尹樹新梁漢明 於永光 | 江蘇省教育委員會 |
1992 | 《雷達氣象學》教材 | 第一屆高等學校氣象類優秀教材獎 | 二等 | 張培昌戴鐵丕 杜秉玉湯達章 | 國家氣象局 |
1993 | 《天氣學》課程建設 | 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第一批優秀課程獎 | 二類 | 朱乾根壽紹文唐東昇 阮均石周 軍 | 江蘇省教育委員會 |
1993 | 《雷達氣象學》課程建設 | 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 | 二等 | 張培昌戴鐵丕 杜秉玉湯達章魏 鳴 | 江蘇省教育委員會 |
1996 | 《衛星氣象學》課程建設 | 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課程 | 二類 | 江蘇省教育委員會 | |
1996 | 《農業氣象學原理》教材 | 第二屆高等學校氣象類優秀教材獎 | 一等 | 馮秀藻陶炳炎 | 中國氣象局 |
1996 | 《天氣學原理與方法》教材(修訂版) | 第二屆高等學校氣象類優秀教材獎 | 一等 | 朱乾根林錦瑞 壽紹文唐東昇 | 中國氣象局 |
1996 | 《氣候統計原理與方法》教材 | 第二屆高等學校氣象類優秀教材獎 | 二等 | 馬開玉丁裕國 屠其璞 么宏生 | 中國氣象局 |
1996 | 《氣象職業道德教程》教材 | 第二屆高等學校氣象類優秀教材獎 | 提名獎 | 尹書魁靳道第霍貴桓 張芝和鄭尚卿揚茂其 張 維張世英吳昌爐 林志燕 | 中國氣象局 |
1996 | 《空氣污染氣象學教程》教材 | 第二屆高等學校氣象類優秀教材獎 | 提名獎 | 蔣維楣曹文俊 蔣瑞賓 | 中國氣象局 |
1997 | 《天氣學原理和方法》(教材) | 普通高校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 一等 | 朱乾根林錦瑞 壽紹文唐東昇 | 國家教育委員會 |
1997 | 《數值天氣預報》課程建設 | 江蘇省普通高校教學成果獎 | 三等 | 田永祥陸維松沈桐立 梁佳興 | 江蘇省教育委員會 |
1997 |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課程建設 | 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校教學成果獎 | 三等 | 范天森華興夏 肖大榮趙海燕 | 江蘇省教育委員會 |
1997 | 《關於面向21世紀氣象人才培養的思考》論文 | 江蘇省教學管理優秀論文獎 | 二等獎 | 阮均石 | 江蘇省高校教學管理研究委員會 |
資料來源: |
科研成果
70年代初,該校一些教師參與了中央氣象局、江蘇省的一些重大科學研究工作,在“天氣預報方法”、“青藏鐵路氣象科考”、“軍事氣象”以及“農業氣象和農業氣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成果。
該校在長期天氣預報、季風、熱帶環流、山地氣候、冰雹、雷達氣象和短時預報、農業氣候區劃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科研成果;並於1978年9月份創辦了《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81年起在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
1978~2000年間,該校取得各類科研成果400多項,獲國家、省部級獎勵70多項,其中全國科學大會獎1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獎70多項。
2001年 ,呂純濂教授、陳舜華副教授獲世界氣象組織NORBERT GERBIER-MUMM國際大獎。
2002年11月21日,孫照渤教授獲國際光學工程學會獎。
獲獎時間 | 成果名稱 | 獎勵名稱 | 完成者 |
1985 | 華南前汛期暴雨成因及預報研究 | 科技進步三等獎 | 朱乾根 |
1985 | 颱風路徑預報的診斷研究 | 科技進步三等獎 | 阮均石 唐東升 |
1985 | 長江流域暴雨及其預報研究 | 科技進步三等獎 | 陳學溶 |
1987 | 我國糧食(總產.水稻和小麥)產量氣象預測預報研究 | 科技進步三等獎 | 馮定源 |
1988 | 全國農業氣候資源和農業氣候區劃研究 | 科技進步獎一等 | 歐陽海 |
1990 | 青藏高原氣象科學實驗 | 自然科學三等獎 | 章基嘉 |
1991 | 中國亞熱帶東部丘陵山區農業氣候資源及其合理利用研究 | 科技進步二等獎 | 沈雪芳 翁篤鳴 陳萬隆 繆啟龍、顏景義 魏文遂 |
1991 | 秈型雜交水稻栽培理論與套用技術的研究 | 科技進步三等獎 | 陶炳炎 姚克敏 |
1995 | 東亞季風研究 | 自然科學二等獎 | 何金海 朱乾根 |
1995 | 長期天氣預報理論、方法和資料庫建立 | 科技進步三等獎 | 孫照渤 |
1998 | 中國酸沉降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研究 | 科技進步一等獎 | 董保群 |
成果名稱 | 完成者 |
低空急流與暴雨 | 朱乾根 |
北半球大氣環流長期演變規律的研究及其在長期降水預告中的套用 | 章基嘉 彭永清 孫照渤 蘭國明 |
夏半年青藏高原500mb層低渦切變線活動規律的研究 | 呂君寧 |
“75.8”河南特大暴雨成因分析和華北內陸颱風預報 | 陳學溶 徐文金 田永祥 |
青藏高壓活動規律及其與我國旱澇關係的研究 | 何金海 |
百葉箱型通風乾濕表 | 章澄昌 王保信 徐金輝 |
青藏高原氣候學研究成果 | 翁篤鳴 屠其璞 陳萬隆 龐家棠 |
水稻寒露風危害規律、長期預報和防禦措施的研究 | 歐陽海 姚克敏 |
珠峰地區大氣環境本底初步探討 | 氣象系 |
氣象自動填圖機 | 陳杰倫 劉桂馥 |
江淮梅雨期暴雨的研究 | 朱乾根 徐文金 |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 | 翁篤鳴 |
灌溉措施防禦小麥乾熱風的研究 | 華 筠 |
( 備註:以上資料來源 )
學校領導
行政領導
姓名 | 任職時間 |
羅 漠 | 1961.05-1983.11 |
張培昌 | 1983.11-1987.12 |
朱乾根 | 1987.12-1992.02 |
屠其璞 | 1992.02-1995.06 |
孫照渤 | 1995.06-2006.02 |
資料來源: |
黨委領導
姓名 | 任職時間 |
羅 漠 | 1961.03-1966.06 |
黃 鵬 | 1966.06-1976.12 |
羅 明 | 1979.03-1982.05 |
張培昌 | 1983.11-1984.11 |
周熙文 | 1984.11-1987.12 |
張培昌 | 1987.12-1992.01 |
朱乾根 | 1992.01-1995.06 |
屠其璞 | 1995.06-2001.08 |
孫照渤 | 2001.08-2004.08 |
資料來源: |
知名校友
章基嘉:1960年來校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南京氣象學院副院長、中國氣象局副局長 | 吳國雄:1961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中國科學院院士 | 許健民:1960級天氣動力專業本科,中國工程院院士 |
徐祥德:1961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陳鏡明:1977級農業氣象專業本科,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中組部“千人計畫”專家 | |
鄭國光:1977級大氣探測專業本科,1982級大氣物理專業碩士,中國氣象局局長 | 顏宏:1961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曾任中國氣象局副局長、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 | 劉英金:1964級氣象專業本科,曾任中國氣象局副局長 |
許小峰:1977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1988級氣象學專業博士,中國氣象局副局長 | 沈曉農:1979級農業氣象學專業本科,中國氣象局副局長 | 矯梅燕:1979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1986級天氣動力學專業碩士,中國氣象局副局長 |
秦松壽:1978級物理師資班本科,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院長 | 李早航:1975級氣象學專業本科,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行長 | 朱雲來:1977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執行長 |
王才芳:1964級氣候學專業本科,原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高級外部關係官、中國氣象局外事司司長 | 潘劍翔:1963級氣象學專業本科,載人航天工程“神舟一號”至“神舟六號”氣象水文保障專家組組長、總參氣象水文中心高級工程師 | 卞林根:1975級氣象學專業本科,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11次赴南極考察,3次赴青藏高原考察 |
權循剛:1977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1991年被國家教委、中宣部授予“八十年代優秀大學畢業生”,天津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 覃國振:1961級農業氣象學專業本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 假拉:1982級氣象學專業本科,1990級天氣動力學專業碩士,第七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西藏氣象台台長 |
劉征宇:1977級數學師資班本科,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中組部“千人計畫”專家 | 鄒曉蕾:1977級數學師資班本科,1982級天氣動力學專業碩士,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美國氣象學會會士,中組部“千人計畫”專家 | 金飛飛:1977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 |
汪學良:1977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大氣資源所氣候項目經理、副所長及資料科學家,NOAANCEP主任特別助理 | 朱躍健:1977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環境預報中心、集合預報系統研究室主任 | 余軍:1977級數學師資班本科,美國佛蒙特大學工程和數學學院副院長、教授 |
趙以強:1977級數學師資班本科,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數學與統計系系主任、教授 | 蔡鳴:1977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 | 陳思菓:1977級農業氣象學專業本科,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科技創新局研究員、團隊領導人 |
張廣俊:1977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教授 | 張明華:1978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1982級天氣動力學專業碩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海洋研究院副院長 | 翁富忠:1978級大氣探測專業本科,美國國家環境衛星資料信息局遙感物理室主任,世界氣象組織全球衛星定標中心主任,美華海洋大氣學會主席 |
高煒:1978級農業氣象專業本科,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研究員 | 謝立安:1978級天氣動力學專業本科,1982級天氣動力學專業碩士,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授 | 劉國勝:1978級大氣探測專業本科,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書 |
李占清:1979級氣候學專業本科,1983級氣候學專業碩士,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 | 張人一:1979級人工影響天氣專業本科,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教授 | 李旭輝:1979級農業氣象學專業本科,1983級農業氣象學專業碩士,美國耶魯大學教授 |
史國均:1979級農業氣象學專業本科,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教授 | 劉延剛:1979級人工影響天氣專業本科,1986級大氣物理專業碩士,美國紐約國家實驗室研究院 | 唐佑民:1980級氣候學專業本科,1984級氣候學專業碩士,加拿大北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
佘軍:1982級氣候學專業本科,1986級氣候學專業碩士,丹麥國家氣象研究所海洋和海冰中心副主任、丹麥海洋生態模擬中心科學委員會主席及GEO“全球業務海洋學能力建設”項目主席 |
( 備註:資料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