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流動、競爭、協作
──科技體制改革激活新氣象
中國氣象局是國家首批啟動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門之一。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國氣象局氣象科研院所順利完成了結構調整、人員分流、機制轉變、制度創新等方面的改革任務,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明顯增強,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並於2004年10月在國家各部門中首家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和中央編辦組織的聯合驗收。如今,“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新型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已逐步形成。
目前,在中國氣象局新一輪業務技術體制改革中,正在以國家級氣象科研機構“一院八所”、國家級業務單位、國家重點實驗室、部門重點開放實驗室和省級科學研究所及相關業務單位為主體構建氣象科技創新體系。這些機構在專業設定、學科發展方向等方面基本涵蓋了氣象科研與技術開發的各個領域,是氣象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結合
──基礎平台建設構築大舞台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
“十五”期間,我國已初步建成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結合的氣象立體觀測系統。到2005年底,氣象部門在2404個國家級地面觀測站中建設了2002個自動氣象站,共建設了5512箇中小尺度加密自動氣象(雨量)站;建成158個雷電監測站、6部風廓線儀、自建或合作建成81部GPS/MET站。在氣象部門120個探空站中,建成80部L波段雷達--電子探空儀探空系統。到2005年底,已建設完成新一代天氣雷達101部。
中國氣象局牽頭12個部委,初步完成了中國氣候觀測系統(CCOS)總體實施方案的編制。
目前,風雲一號D星和風雲二號C星在軌業務運行。世界氣象組織已將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納入全球業務套用氣象衛星序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業務氣象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
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為航天領域故障預防、通信、導航、地面設施安全和人類生活提供空間天氣監測和預警業務服務。
氣象信息通信
氣象信息通信
“十五”期間,組建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以氣象通信網路、高性能計算機為代表的我國氣象信息網路(包括公用通信網與專用通信網結合、有線無線結合的現代化信息網路)綜合通信傳輸能力比“九五”提高60多倍;氣象業務和科研的計算機能力比“九五”提高近200倍。
大氣成分觀測
大氣成分觀測
“十五”期間,組建中國氣象局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完成對瓦里關等4個大氣本底台(站)的升級改造,初步建成由30個大氣成分觀測站組成的全國大氣成分觀測網,建成由156個酸雨觀測站組成的我國酸雨觀測網,建成由24個沙塵暴監測站組成的沙塵暴監測網。生態與農業氣象觀測得到加強。
參與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
參與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
中國氣象局率先成功實施了氣象科學數據共享試點建設和國家EOS-MODIS衛星資源共享建設,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數據共享工作,充分發揮了國家投資的效益,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好的影響;正在組織實施的北京高性能計算機資源共享,將為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再添新資源;雷電防護標準體系關鍵技術研究,將為加強標準工作,提高雷電防護科技水平奠定重要基礎;瓦里關山大氣本底觀象台和中國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已先期列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台站體系,臨安、龍鳳山、上甸子大氣本底觀測站進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台站序列。
科技合作效益顯著
──開放與合作,打開新天地
“十五”期間,中國氣象局已與15所高校開展了局校合作,還通過局企合作、多部門合作等多種方式推進氣象科技發展,為加快氣象科技自主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局校合作方面,與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15所重點高校簽署了全面的局校合作協定。合作雙方在聯合建立研究機構、科技項目合作、培養高層次氣象人才和科技教育體制創新等諸多方面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在拓展領域方面,中國氣象局與國土資源部、交通部、農業部、國家環保總局、民航總局、林業局、旅遊局、中國科學院、國家地震局、海洋局、航天集團、中電集團等有關單位開展了廣泛科技合作。
“引進來、走出去”是中國氣象跟進國際先進水平、快速實現自身發展的又一有效途徑。我國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雙邊氣象科技合作交流活動,與21個國家簽署了氣象科技合作協定。
通過與已開發國家的雙邊合作引進了雷達、衛星等關鍵技術和先進設備,促進了我國氣象現代化建設。特別是近幾年來,廣泛建立並不斷強化與相關國際組織、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國家和地區的合作關係。多次主辦大型國際會議,發起和組織了國際科研計畫,如國際沙塵暴研究計畫和2008年奧運氣象預報示範項目。
通過參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等許多國際組織和觀測系統研究與可預報性試驗(THORPEX)等許多國際計畫的相關工作,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在世界氣象領域的地位。
人才隊伍日益壯大。2001年以來全面實施人才強業戰略,專門成立了中國氣象局人才戰略領導小組。到2005年底,氣象部門有院士7人、專業技術人才41299人、博士261人,有5人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17人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已有兩位科學家先後獲得WMO青年科學家研究獎。
氣象科技整體實力提高
──氣象科技成果如雨後春筍
氣象科技整體實力的提高帶動了重大項目的競爭能力增強,高水平科技成果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特別是近年來,通過主持和承擔各類國家級科技項目,極大地促進了氣象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十五”期間,中國氣象局各有關單位先後承擔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部委支持的313項國家級科技項目。
實施重大氣象科技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國氣象數值預報技術創新研究
全球環境變化對策與支撐技術研究
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
人工增雨技術研究與示範→農林重大病蟲害和農業氣象災害的預警及控制技術研究
奧運氣象保障技術研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項目)
我國重大氣候和天氣災害形成機理與預測理論研究
首都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氣、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調控原理
我國南方致洪暴雨監測與預測理論和方法研究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重點項目→氣象科學數據共享系統建設→EOS-MODIS衛星數據共享系統建設
國家氣象網路計算套用系統建設→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國家大氣成分本底觀測研究台站體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幾年,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積極性不斷提高,共獲得基金項目144項,其中重點項目8項,呈穩步增長趨勢。
促進氣象科技成果轉化
通過組織實施國家級科技項目和中國氣象局氣象新技術推廣專項、氣候變化專項等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在大氣科學基礎理論、套用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促進了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雷電等業務技術水平的提高,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氣象科技成果顯著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3年度,我國短期氣候預測系統的研究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1年度,衛星通信氣象綜合套用業務系統(9210工程)
2004年度,全球變化熱門話題叢書
氣候變化工作富有成效──積極參加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氣象局在氣候變化的監測、檢測、影響評估、預估、決策支持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評估了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的基本事實,開展了部分省區氣候資源的綜合調查;進行了區域大氣成分變化及其對氣候、環境、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長期影響的分析研究,組織和參與了一批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型科學試驗;設立專項活動經費支持開展了一系列氣候變化科學、影響與對策研究工作,並及時向黨中央和國務院提交分析報告和背景材料;牽頭或參與組織了《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和《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的編制,對我國氣候與環境科學領域的最新成果進行了綜合評估和分析研究,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研究的方向以及急需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在國家發改委牽頭的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中,中國氣象局作為副組長單位負責協調國內各部門參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各項活動。向國際社會反映中國關於氣候變化問題的立場和原則,充分反映中國政府對重大問題的意見,極大地強化了中國在IPCC活動中的作用,在氣候變化科學領域維護了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權益。此外,中國氣象局還積極參加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履約談判工作,氣候變化雙邊和多邊政府會談等。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牽頭組織了一系列氣候變化領域的重要國際會議,並舉辦了“氣候系統與氣候變化國際講習班”等活動。這一系列措施提升了中國在氣候變化科學領域中的重要性,增進了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氣象局組織編寫和出版了《全球變化熱門話題叢書》並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組織有關專家在中南海、人民大會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政府有關部門、部分省市以及大專院校、學術團體等舉辦氣候變化問題的專題講座和報告,增進了決策者、科研人員及普通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