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背景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中國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這一公然違反國際法的殘暴行徑,鐵證如山,早有歷史結論和法律定論。
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公祭活動,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
網站設計
公祭網設計以血紅、黑色與白色等三種色調為主,凸顯了對死難者的哀思與祭奠。
網站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建設,根據對象的不同,中文版主要分為公祭資訊、海外公祭、線上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識和網上史料館等七大板塊。
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為線上公祭、公祭資訊、公祭知識、論壇互動等四大板塊。
網站特點
作為“國家公祭日”的重要依託,公祭網無論設計框架還是內容分類,均體現了權威性、即時性、學術性、國際性、知識性與互動性。
權威性,即公祭網由新華網承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負責內容把關;
即時性,即隨時發布相關新聞,並對重點新聞進行評論;
學術性,即蒐集整理各類以日軍侵華歷史、南京大屠殺歷史為主題的專家言論、名人觀點、學術論著等;
國際性,即設計內容針對全球網民,既有多種文字版本,又按不同地區設立了公祭區域,如港澳台公祭、東南亞公祭、歐洲公祭、非洲公祭等;
知識性,即公祭網本身承擔了國家公祭知識的普及功能,設有專門板塊介紹何為公祭、為何公祭等。
互動性是公祭網的最大特色之一,國家公祭網,最重要的是祭奠的功能。為此,除了大量可供瀏覽、學習的信息外,公祭網設定了“線上公祭”區塊,從而便於全球網友參與祭奠。區塊下設“公祭堂”等欄目,網友可直接進行祭奠,向遇難同胞點蠟燭、獻花、植樹、敲鐘。生動的動態效果帶來的莊重儀式感,讓祭奠者肅穆、警醒。
此外,“國家公祭網”還將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網站”實現無縫對接、形成互補,從而更好實現歷史教育和傳遞和平的使命。
發展情況
媒體報導,自國家公祭網上線以來,不少網友前去線上緬懷先烈,寄託哀思。截至2014年07月7日17時30分,網站上線不足兩天,已有505136人通過點燭、獻花、敲鐘等形式參與祭拜,發表祭文、詩詞、楹聯共1568篇。百度“國家公祭網”相關網頁1117萬多個,相關微博閱讀超30萬次。通過國家公祭網進行祭拜的網民數量一直在持續增加。
設立意義
設立“國家公祭網”旨在進一步普及國家公祭相關知識,將對死難同胞的紀念常態化,方便全球華人及愛好和平的國際友好人士隨時隨地了解史料信息、悼念死難者,在提醒世人不忘歷史教訓的同時,進一步向世界傳遞國人反對戰爭、珍愛和平的理念。
相關專家表示,在對內進行歷史教訓、對外傳遞和平心聲的同時,國家公祭網的設立也將對長期否認歷史、美化戰爭的日本右翼分子及部分當政者形成有力的威懾,在強大的國際民意和有力的文物史料面前,任何試圖打破戰後秩序、威脅人類和平的言行都將顯得軟弱無力,也必將為世人所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