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寺歷史
★★★★★在河南省固始縣城東南45公里處的陳淋子鎮九華山上有一座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重點寺廟——妙高寺,它以其淵源綿長的佛教文化在豫皖鄂三省交界處聲名遠播。
固始九華山是大別山北麓一個風光奇異、景觀獨特的山脈,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妙高寺就坐落在九華山的半山之中。相傳,新羅國(今朝鮮)王子金喬覺(金地藏),在卓錫安徽九華山之前,曾在妙高寺傳經布道多年。因此,佛門把安徽的九華山與河南的九華山相提並論,故世人有“東九華、西九華”之說。妙高寺前有南天門,後有華岩寺,鹿鳴庵和地藏王府相輔為左右兩翼,巧妙的構成一處“三院一體、僧尼合寺”的佛門聖地。
妙高寺始建於隋末年間。在距妙高寺東北1000米處,有一片高僧塔林,高僧塔林的塔銘有這樣的記載:“大清順治四年,竺啟師卓錫入山有詩云:“策杖欣逢主道場,堪憐名利含虛荒;樹緣蘿掛誰芟蒂,灶破煙消莫問糧;漫荊蓁開月徑,且敲石火續燈光。邇來似有回春意,野草閒花透色香。”竺啟師卓錫於大清順治四年(公元1688年),為妙高寺第三十六代住持,每代以30年計,為1080年。可見,古寺距今已有1390餘年。
鹿鳴庵的歷史當追溯到600年前。寺內現存的大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製作的庵碑碑文曰:“粵自大漢永平八年(公元65年),我佛如來倡教東土,是由建寺(指妙高寺)崇祀,歷唐宋元明而香火不衰……又號鹿鳴庵者,邑民申家福也。家福夫婦年老無子並遠門近親無可繼之人,因投固陵南鄉妙高寺為僧,其居一室改為廟宇,即將所有畝產入廟,作香火之資,而徒子法孫日焉……,由家福以迄於今相傳近十代……”按碑文推算,大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以前,申氏夫婦入寺入庵大約在公元1400年前後。自此,開創了妙高寺僧尼合寺的佛門新篇。
補充說明
妙高寺占地22000畝(包括耕地),原房114間半,由山門、東西耳房、大雄寶殿、地藏王府、配殿等建築組成,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吸引了無數高僧鴻儒,大心居士,十方長者,善信人等,同發菩提,祗頌佛事。幾經戰亂,妙高寺現僅存房屋18間,房屋面積360平方米,為明清建築,前殿建築為石基,青磚灰瓦,殿堂含廊,廊前四根木立柱上鑲嵌著精美的大型木雕,正中兩根立柱上,倒爬著一對雄獅,左邊的一個利爪摟繡球,右邊的一個雙臂護幼獅,它們昂首挺胸,巨頭捲毛,隆鼻暴眼,利齒外露。兩邊依牆的木立柱上倒臥著一對怪獸。它們肌肉突出,闊面大耳,鷹勾似的利齒伸出唇外,令人望而生畏。四隻神獸的背上各騎著一個武士,他們威風凜凜,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內檐帶暗卷,迭檁重梁,雙龍進洞的順方,精雕了龍鳳、花鳥圖案及“文王訪賢”、“太公釣魚”等歷史人物形象。檐高丈四,斜封著錦紋花磚,一層層重疊,飛出檐口,脊上排出雙龜紋的花板子;脊兩端佇立著一對鴟吻。台階上,朱漆大門兩旁,有一對雕琢精美的石鼓,門上方“妙高寺”大匾懸掛正中,楹聯:“楓鳥松竹皆成佛事,諸惡莫論眾善奉行”。蒼勁挺拔,古風依然。
在妙高寺周圍還有南天門、放生池、迎佛台、得兒窩、高僧塔林等人文自然景點。南天門在寺門正南方,相傳唐王李世民有一年在此打仗兵敗遭敵人追殺,便策馬奔向妙高寺。在寺門前得四位武僧拚死相護,遂轉危為安,李世民登基後,便欽命在此栽下四棵松樹以示紀念。四棵古松幾經遭毀,現僅存一棵。冠如華蓋,傲然屹立。由南天門而上,便到了放生池,相傳,這裡每年有數千條魚乘雲霧而來,且每條都是紅顏色,故有“飛來池”之稱謂。距放生池十多米處,有一巨石形成的錢眼,俗稱“打兒窩”,前來寺院敬香獻果的善男信女們,都來這兒投擲。投中者即可心想事成,獲得菩薩保佑。在寺院東方,有鬼斧神工造就的天然石壁,名為“迎佛台”。有香客在此立房一間,終年香火不斷。據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專家牛教授向我們透露,當年妙高寺被批准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緣於妙高寺獨特的塔林。妙高寺的塔林有二處,一處在寺院東側,稱比丘尼塔林;一處在寺院東南一公里處,稱高僧塔林。其塔林的風格有異於嵩山少林寺塔。從塔的造型和塔身的蓮花上探討,是隋唐建成,且與藏傳佛塔相似,為考證寺院的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在比丘尼塔林中,有一通清乾隆年間立的墓碑。碑上方有一個醒目的“佛”字,下行小字:“十方僧尼二普同塔”,經過辨認,系“宗持寂光靈骨”、“戒待運空靈骨”。僧尼合寺亦為奇觀,而僧尼合塔更為佛門弟子之罕見。
妙高寺海拔599米,四周翠竹環繞,雲霧成煙,長林綠暗,松高石瘦,澗遠泉出。新篁搖曳,時間萬竿之煙雨;鏡面無波,長留千載之幽魄。野路如帶,田畦如梯,鷹往鷺來,樹窮花出。上有萬畝梯茶,“九華山”牌信陽毛尖享譽神州,下有碧波萬頃的“關門山水庫”,泉水清洌甘甜,還有百畝桃花嶺果園和環抱山川的翠竹楓林,一年四季景色各異,蔚為壯觀。站在寺廟門前,腳下群山蜿蜒,遠眺層巒疊嶂,案山分明,豫皖兩省的界河——長江河猶如絲帶在山腳纏繞而過,此時此景你不能不嘆服古人選建寺廟之獨特。
妙高寺佛教文化源遠流長。明《嘉靖固始縣誌•藝文篇》記:“俱明僉事朱冠寫詩稱讚:古寺馳名已有年,追隨今喜得參禪。報賓童子鍾初動,習靜僧人榻已穿,打坐我便松下石,奮飛鶴避竹間煙,出門便落風塵里,何幸山房借一眠”。妙高寺為歷代皇王虔誠禮拜之地。秦王李世民登基後,曾下令擴建;南朝後主陳叔寶胞弟陳叔季——智慧型大祖曾任住持多年,明永樂三年(1105年),據嘉靖《固始縣誌》記載,海雲大師曾重修妙高寺。在現存廟碑記載,大清乾隆皇帝欽命立碑鞏固。寺內現存的“皇圖鞏固帝道遐昌”碑文中鐫道:“特授固始縣正堂加五級記錄,二十四次記大功,十次卓異侯升……。”這位護寺有功的縣令,被乾隆皇帝多次加官進爵。
妙高寺屬禪宗臨濟宗之臨濟剎一脈,下領九連庵、馬家廟、青山寺、萬福寺、法華寺、萬年庵、聖塔寺等7座,分布在固始張老埠、祖師廟、陳淋子等鄉、鎮和安徽霍邱縣等地。從清順治四年(公元1688年),竺啟大師卓錫妙高寺,妙高寺作為臨濟宗之臨濟劑的重要寺廟,宗譜是:“祖道明宗正,戒定復慧源,妙姓真如誨,慈濟廣宏傳,機靈心大悟,義聖理周全,若問玄中指,長空月皎然。”目前已傳至第20輩“傳”字輩,若累加竺啟大師前36代,妙高寺自建寺以來,已傳了56代。在煌煌千餘年歷史長河中,雖幾經兵災破壞,但妙高寺則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淵源,在豫皖鄂三省交界地帶獨樹一幟,歷唐宋元明清至今而香火不衰,成為豫皖鄂三省交界、方圓幾百里內重要的佛教聖地。
長江介紹
溯源“長江河”▼▼
在西九華山風景區的西側,有一條被當地人稱之為小長江的河流——長江河。
長江河深深地藏在大別山的嶍皺里,默默地流淌了千百萬年,哀其不怨,怒其不爭,花開花落,冰封雪融,穿越茫茫時空。用生命的久遠抗衡著日益喧囂的世俗,向人們展示著天精地華和古樸純真。
二十五年後的今天,我逆流而上,再一次地踏入長江河。站在石門口,看長江河水滾盪著躍下石門,匯入滔滔史河,長江河也在此匆匆結束它的行程。不由得抬頭仰望矗立在眼前壁立千仞的石門,感嘆它的雄奇與神密。尋覓著一代君王曾經留在這裡的墨跡。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訪,來到長江河岸一戶朱姓農家,正午十光,樸實的山民見有客自遠方來,熱情接待。結網長江河,捕來長江河魚待客。鯰魚做湯,白燕子魚煎炒,乾隆皇帝食之,湯鮮肉嫩,細膩滑爽且又無刺骨卡口之憂,龍顏大悅。問此河之魚緣何如此奇特,農夫曰:此魚以石門口為界,石門以下魚皆刺長骨硬,石門以上魚皆骨刺細軟,肉皆鮮嫩細膩。究其原因,傳說在長江河源頭有一地方叫白龍潭,此處水深數丈,終年碧波蕩漾,既便是山洪暴發,惟白龍潭水清可鑑人,世人以為奇。而白龍潭之魚更是不計其數,且身個均勻,成魚長短十至十五厘米皆不再長,長江河魚皆出此潭。河內之魚品種繁多,以白燕子、花翅膀、麻女子、黃扁頭等為主,若家養之魚誤入長江河,久之便也骨酥刺軟。乾隆黃帝回到京城,對長江河魚回味無窮,難以忘懷,就賜碑一堂。上書:只準網打鉤釣,不準錘砸藥鬧。碑高一米五,寬一米,厚二十公分,立於石門口。從此、長江河魚被列為貢品,每年進貢給乾隆黃帝食用,後歷代沿續。只可惜此碑毀於文革,若能再現,作為歷史文物和保護自然資源 ,對後代既是豐碑也是警示。
進入長江河河谷,兩岸青山對峙,河谷時而寬疏坦蕩,時而狹窄壁逼。若是“春潮帶雨晚來急”的豐水時節,乘一葉扁舟漂流而下,你一定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受。沿著曲曲彎彎的河道一路尋覓,河床裸露著,大大小小的卵石挨挨擠擠著,尋不見半片沙灘。河水潺潺,穿梭於卵石間,讓人們想到洪荒與遠古。
富金山抗戰史
中國守軍奔赴河南戰場抗擊日軍
(核心提示) 歲月無痕悠悠去,歷史有情記功勳。1938年在固始縣的富金山,中國守軍以劣勢裝備痛擊日寇,創造了陣地防禦的成功戰例,為抗戰歷史譜寫了一曲民族壯歌。
【遺骨見忠誠】
“那場仗打得慘啊!喏,這就是埋葬陣亡將士遺骨的萬人坑。”
夕陽的餘暉下,今日的富金山一片寧靜祥和。鄂厚松老人佝腰站在富金山下後沖村的一條無名河溝內,回憶當年自己見證的富金山阻擊戰時,滿懷驕傲地說:“我們中國士兵英勇啊,71軍軍長宋希濂帶領將士,在富金山一帶重創日軍。”
1938年9月,日本荻洲立兵師團(第13師團)由長江北岸進攻武漢。第71軍軍長宋希濂率部埋伏在大別山北麓的固始富金山一帶,奮力阻擊敵王牌13師團。
“中國士兵就住在我們村子裡。”鄂厚松老人當年10多歲,對中國守軍奮勇殺敵記憶猶新。
給記者領路的固始縣陳淋子鎮政府秘書、當地有名的青年作家趙家利指著滿山蒼翠的樹林說:“老人們說以前這裡滿山戰壕,戰壕里到處都是炮彈殼、屍骨。抗戰資料顯示:第71軍將士浴血奮戰10天,未失一寸土地,重創荻洲師團。中國守軍裝備低劣,傷亡不輕。僅宋希濂起家的‘老本’第36師,就由參戰前的1萬餘人,銳減到八九百人。”
“遺憾的是,我們英勇的中國抗戰勇士,至今也沒有一個墓碑。”陳淋子鎮街上的居民李顯根說。這個同樣見證了抗日戰場的老人,決定自己出資為萬人坑豎碑立傳,並計畫在8月12日前建成。“不能讓勇士們的愛國英魂沒有歸宿。我要讓從這裡經過的人們都知道日寇的瘋狂、知道我中華民族的偉大。”老人說。
當年的戰場,如今變成了生態旅遊風景區。在一處壕溝前,趙家利介紹說:“宋希濂軍死守富金山的第九天,宋美齡來了,她套著士兵軍裝,沿著戰壕一路慰問、鼓勵一線將士,極大地振奮了軍心。而今青山依舊,斯人已逝,他們的精神,會彪炳千秋。”
【阻敵十晝夜】
1938年4月,日本決定在徐州會戰後實施武漢作戰。7月4日,日軍決定以岡村寧次第11集團軍為主攻,溯長江西進;以東久邇宮稔彥王第2集團軍為助攻,沿大別山北麓進攻。
8月22日,日軍第2集團軍在合肥集結後,兵分兩路進攻大別山麓:北路第10師團自合肥向六安、河南光山、信陽進擊;南路以第13師團沿安徽霍山至河南商城一線向武漢北面推進。8月末,日軍攻陷六安、霍山。9月2日,直逼大別山峽口的富金山。
富金山位於固始南部史河南岸,當葉(家集)商(城)公路要衝,東連六安、合肥,西通潢川、信陽,山勢險峻,第71軍宋希濂率部嚴陣以待,決心在此阻擊日軍。
9月2日上午10點,24架日機飛臨富金山,狂轟守軍陣地。9月2日夜,日軍第13師團強渡史河,進攻富金山。宋希濂指揮部隊頑強阻擊,戰鬥十分激烈。第71軍第36師師長陳瑞河親率預備隊猛烈反擊,在敵人面前沒有後退半步。兩天的激戰,日軍未能打開富金山大峽口,一怒之下又調來兩個大隊,會同第10師團希望能從左翼突破富金山陣地。富金山炮聲隆隆,終夜不息。宋希濂對守軍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狠狠地打!”中國守軍炮兵,雖居高臨下,卻無法給予日軍毀滅性打擊。
日軍第2集團軍為奪取富金山,9月7日令正向固始推進的第10師團瀨谷支隊增援第13師團作戰。日軍第2集團軍還調第16師團支援第13師團。
到9日,第36師連還能開槍的輕傷員算上,僅千人了。宋希濂親自到陣地上,告訴陳瑞河:“36師要永遠站著,絕不能趴下。狠狠地打,弟兄們才能死而無憾。”敵第13師團在葉家集以西的陣地上儘管全力攻擊,可在守軍的頑強抵抗下,也傷亡過半。
11日,富金山全線遭敵猛烈炮火轟擊,戰鬥極為慘烈,守軍傷亡極大。主陣地相繼丟失,各部仍在頑強抵抗,雖欲奪回陣地,但已力不從心。日軍施放毒氣,掩護步兵向富金山突擊。守軍陣地成為一片焦土,日軍撲向西南,包抄第71軍後路,守軍得到命令,放棄富金山陣地。
整整10天,第71軍阻強敵於富金山下,日軍的進攻部隊損失過半,死傷近萬。中國守軍也傷亡不小,僅第36師就由參戰前的1萬多人,銳減到八九百人。整個部隊被打殘了,但第71軍最終阻遏了日軍侵略的瘋狂勢頭。
此次阻擊戰中國守軍“以劣勢裝備,依託有利的地形,徹底粉碎了日軍越過大別山、迂迴武漢的戰略企圖,創造了抗戰時期陣地防禦作戰的成功戰例。”
抗戰時期36師在富金山
36師是參加南京保衛戰的德式師中唯一建制完整的部隊,但也因傷亡過重而調江西萍鄉進行三個多月的休整補充。1938年5月豫東作戰開始後即奉命參戰,在開封地區作戰中斃敵千餘。1938年8月武漢會戰中,36師終於不負厚望,創下了整個抗戰期間最為輝煌的戰功。
9月1日,36師在富金山及800高地展開,與第3兵團其他各部一起構成戰線阻擊由合肥迂迴武漢的日軍第2軍。
9月3日,日軍第13師團在飛機、坦克和炮兵掩護下突破了71軍在新集子與石門口的警戒陣地後直撲由36師堅守的71軍主陣地富金山。71軍軍長宋希濂就是36師的老師長,他深知富金山一線是整個戰線的關鍵所在,一旦失守日軍將長驅直入,乘36師的身後國軍後續部隊還在集結之中,還來不及組織有效防禦之機直入武漢城下!因此可以說36師在富金山每堅持一天甚至一小時都是寶貴的!從當天上午10時,日軍投入第26旅團主力,在24架飛機和全師團炮火支援下,向富金山猛攻不迭,均被憑險固守的36師擊退。
日軍攻擊富金山的兵力從最初的一個聯隊逐次增加到整整一個旅團又四個大隊,在飛機重炮的陸空一體火力掩護下,連日猛攻,36師利用富金山有利地形拚死堅守,與日軍反覆拼殺,予敵重大殺傷,未失寸土!
9月7日,日軍第10師團攻占固始,並以一個聯隊的兵力南下攻擊富金山以西的武廟集,嚴重威脅富金山陣地側後。宋希濂立即將軍預備隊88師523團緊急調到日軍南下必經之路的坳口塘設伏,予來犯之敵重創,迫其退回固始。而在富金山正面,日軍後續部隊第16師團已進至六安以西,第13師團解除了後顧之憂全力猛攻,從9日至10日,不分晝夜猛攻不止,36師浴血苦戰,將日軍的進攻盡數粉碎。日軍第13師團從11日凌晨起,傾全力猛攻。戰至9時許,從富金山與石門口的戰線結合部突入,36師在師長陳瑞河的指揮下,抱必死之心進行逆襲,官兵奮勇拼殺,前赴後繼,與日軍白刃搏殺,戰況殊為慘烈。36師迭經多日血戰,雖得到88師一個團的增援,但在此死傷甚重的時候不過是杯水車薪,難以擊退人數火力均占優勢日軍的如潮擁進,至下午16時,36師除富金山主峰制高點外,其餘陣地全告失守。就在這樣的緊急時刻,陳瑞河師長還是組織全師殘部實施了最後一次強力反擊,雖予日軍極大殺傷,但36師所余兵員已不足千人,難以再戰,因此宋希濂以61師從富金山右翼發起反擊,搶占800高地至廟高寺一線,以掩護36師後撤,富金山至此方告易手。——36師堅守富金山九天九夜,以堅韌頑強的防禦遲滯日軍第2軍的攻擊,斃傷日軍第13師團逾萬人(其中第26旅團長沼田德重少將重傷,其所屬四個聯隊長亡二傷二),為國軍贏得了調整部署的寶貴時間,徹底粉碎了日軍越過大別山迂迴武漢的戰役企圖。因此9月14日蔣介石通電全國全軍嘉獎:“……是則宋軍陳師之壯績,已獲得超出之代價,尤其精神上足使敵確認我愈戰愈強,抗戰精神,歷久彌增,令其氣短。……”並號召全軍學習36師的精神,“各奮英勇”,殺敵報國。宋希濂與陳瑞河雙雙獲得華胄榮譽勳章。而德式師碩果僅存的36師此役從萬餘人銳減到800人,幾乎損失殆盡,為德式師寫下了最後的輝煌與榮光!36師里那些熬過了淞滬血戰與南京保衛戰的百戰雄兵基本在富金山拼光了,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化的德式師最後謝幕是如此的悲壯與輝煌,真正無愧於國家的栽培與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