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時制宜

因時制宜,拼為yīn shí zhì yí,指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的措施。出自《淮南子•氾論訓》。

基本信息

因時制宜
拼音:yīn shí zhì yí簡拼:yszy
近義詞:因地制宜反義詞: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解釋:因:根據;制:制定;宜:適當。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的措施。
出處:《晉書・劉頌傳》:“所遇不同,故當因時制宜,以盡事適今。”
例子:清・魏源《聖武記》第11卷:“為政貴~。”
謁後語:
謎語: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成語故事:

中醫治療原則:因時制宜
根據時令氣候節律特點,來制訂適宜的治療原則,稱為“因時制宜”。因時之“時”一是指自然界的時令氣候特點,二是指年、月、日的時間變化規律。《靈樞•歲露論》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因而年月季節、晝夜晨昏時間因素,既可影響自然界不同的氣候特點和物候特點,同時對人體的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也帶來一定影響,因此,就要注意在不同的天時氣候及時間節律條件下的治療宜忌。
以季節而言,由於季節間的氣候變化幅度大,故對人的生理病理影響也大。如夏季炎熱,機體當此陽盛之時,腠理疏鬆開泄,則易於汗出,即使感受風寒而致病,辛溫發散之品亦不宜過用,以免傷津耗氣或助熱生變。至於寒冬時節,人體陰盛而陽氣內斂,腠理緻密,同是感受風寒,則辛溫發表之劑用之無礙;但此時若病熱證,則當慎用寒涼之品,以防損傷陽氣。即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說:“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即用寒涼方藥及食物時,當避其氣候之寒涼;用溫熱方藥及食物時,當避其氣候之溫熱。又如暑多挾濕,故在盛夏多注意清暑化濕;秋天干燥,則宜輕宣潤燥等。
以月令而言,《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虛,形獨居。”並據此而提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的治療原則。即提示治療疾病時須考慮每月的月相盈虧圓缺變化規律,這在針灸及婦科的月經病治療中較為常用。
以晝夜而言,日夜陰陽之氣比例不同,人亦應之。因而某些病證,如陰虛的午後潮熱,濕溫的身熱不揚而午後加重,脾腎陽虛之五更泄瀉等,也具有日夜的時相特徵,亦當考慮在不同的時間實施治療。針灸中的“子午流注針法”即是根據不同時辰而有取經與取穴的相對特異性,是擇時治療的最好體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