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宣卷

四明宣卷

四明宣卷是浙江省的傳統說唱藝術。佛教倡導制度下的產物,講時用“白”(即散文),唱時用“偈”(也叫“吟”,即韻文)。把散、韻兩種文體結合一起,作為宣傳佛教教義和勸人為善的形式和工具。四明宣卷一般在佛誕日和農曆的初一、十五日等佛事活動中進行。

文化簡介

在寧波,四明宣卷俗稱“講經”,也稱“講善書”。據老藝人所傳:春秋戰國期間,齊國田單用了火牛陣,殺得敵國兵卒血流成河、屍積如山。田單部下有個姓羅的將軍,見此慘景,十分不忍,旋即隱居山中,後來倡立了“無為道”。無為道除了靜修悟道之外,還利民間故事,勸人為善,講的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

歷史記載

《樂府雜錄》記載:“長慶中,俗講僧文敘,善吟經,其聲宛轉感動里人。”俗講就是變文。依此說,中晚唐時代已有“白”、“唱”皆有的宣卷。

由於歷史悠久,宣卷的淵源以及如何流人寧波地區的歷史已難查證。據現存日本的金光壽《佛說目連救母經》卷未所署中載:“大元國浙東道慶元路鄞縣迎恩門外焦君廟界新塘保經居亦奉三寶受持讀誦經典弟子程季六名忠正辛亥年十月二十二日乙酉甲辰年大德八年五月 日廣州買到經曲普勸世人行孝幾領傳之大日本國貞和二年歲次丙成文戊七月十日重刊小比丘法祖。”可見,這篇署文系重刊時所書,非原供養人程忠正原先所書,而是日本小比丘法祖從中國廣州買來經卷後重刊時所寫。據《戲曲研究》所載,常丹琦《宋代說話藝術佛說目蓮救母經探討》一文所考證,重刊的年代是日本貞和二年(1346年),即當時中國元至正六年(1346),所以日本學者稱此經為元刊《目蓮救母經》,小比丘法祖買經的年代是元大德八年(1304年)。而程忠正所署年代是辛亥,按小比丘法祖買經的時間推算,應是1251年,即南宋理宗淳祜十一年。當時鄞縣尚是南宋天下,尚未陷落。這裡所寫的“大元國”和“浙東道慶元路”(元十三年改的)都是重刊時所誤,而“鄞縣迎恩門外……”的地名、室名、人名、年月則是程忠正原署,應是準確的。由此可證,南宋時期鄞縣已有宣卷活動,而且這部《救母經》已用俗文體,把目蓮救母用故事形式,敘述得十分形象、生動。可見“說經”與當時“說話人”的關係十分密切,已把宣傳佛教教義與民間藝術相結合,並逐漸出現了專業的宣卷隊伍。寧波是佛教勝地之一,信仰佛教人數眾多。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宣卷》條目中記載:“清同治、光緒年間和民國初年,宣卷擴展到江南的上海、杭州、蘇州、紹興、寧波城市為中心的廣大地區,雖然仍作布道之用,但已發展成為一種民間說唱藝術。”正如所述,解放前寧波城鄉宣卷確是非常普遍。特別是在夏天,牆門客堂前放一張桌子,有一個人講,也有兩個人講、幾個人和的,聽眾自帶凳椅坐在下面。這些講經的大多做小販、手工業的居多;但也有在大街店面上掛著“四明宣卷”招牌,專門從事這一職業的。

名字由來

四明宣卷一般在佛誕日和農曆的初一、十五日等佛事活動中進行,寧波又別稱“四明”,四明宣卷故此得名。

宣卷特點

講經採用固定本子,一個故事裝訂一卷,如《目蓮救母》、《劉香女》、《韓湘子度叔》、《王氏女》、《丁郎認父》、《對菱花》等。為表示虔敬,稱為“寶卷”,如寧波三寶經房等印的木刻版本《花名寶卷》、《妙香寶卷》、《秀女寶卷》等。宣卷時,講經者朝外坐在中間,兩旁為和者,桌上前麵點起幾柱香。唱句一般為七字句,如花名寶卷開頭講者唱:“花名寶卷初展開,諸佛菩薩降凡來。善男信女虔誠聽,增福延壽得消災。”和者就接唱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有時,也有十字句,如妙香寶卷中徐文清告狀一段:“告狀人,徐文清,東京人氏,太平莊,忠孝里,便是家門……”

原來四明宣卷只有“唱”及“和”,沒有音樂伴奏。使用絲竹樂伴奏,只有六、七十年的歷史。解放前,上海電台曾請曹顯民(甬劇藝人賀顯民姑父)演唱宣卷,開始用音樂伴奏,賀顯民也曾從事宣卷。寧波陳蓮卿早先學過南詞,而後也把絲竹用於宣卷演唱。

四明宣卷樂器有三檔(三弦、胡琴、揚琴)、五檔、七檔、十一檔,基本採用南詞相同的樂器。後來,發展到宣卷前,先用絲竹伴奏唱幾隻“開篇”,如《蝴蝶姑娘成親》等。開篇唱句詼諧,通俗易懂,音樂優雅,悅耳動聽,同時也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曲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