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即位以前
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一月,高麗國王(忠烈王)王諶將他迎娶的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忽都魯揭里迷失接回高麗,冊為元成公主。至元十二年(1275年)九月三十日,元成公主在開京沙坂宮生下王子,取名為謜。在王謜出生之前,他已經有兩位兄長王滋(貞信府主所出)和王湑(宮人盤珠所出),但按照駙馬國體制,只有元朝公主所生之子,即流淌著黃金家族血脈的王謜才有資格成為王儲。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十二日,王謜正式被冊封為王世子,形成了“天妹理宮闈,帝孫作儲貳” 的局面。忠烈王還以金方慶、柳璥、金丘等名臣充當世子官屬,負責教育王謜。世子雖為蒙古人所生,卻不喜狩獵飲酒 ,堅持漢學,熟讀儒家經典 ,曾入國學講六經 ,因此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
至元十五年(1278年)夏,忠烈王、元成公主和世子謜等親赴上都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朝覲,元世祖的察必皇后(昭睿順聖皇后)對世子頗有好感,下賜酒卮和刀子,元成公主又抱著王謜謁見皇太子妃伯藍也怯赤(徽仁裕聖皇后),太子妃拍手招呼王謜過來,王謜爬著到太子妃膝下,太子妃大喜,賜蒙古名為“益智禮普化”(意為小公牛)。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王謜又隨父母入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行冠禮,並娶宗室西原侯王瑛之女為世子妃,隨後入元短暫宿衛而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乃顏之亂的餘黨哈丹入侵高麗,同年十一月王謜入朝,請求元世祖出兵鎮壓哈丹。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正式冊封王謜為“特進上柱國高麗國王世子”。
從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以後到即位,王謜五赴元朝,大部分時間都留在中國,充當元世祖忽必烈的怯薛,並曾參加忽必烈的葬禮。其中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回國時又納趙仁規之女為世子妃 ,元貞元年(1295年)回國時被忠烈王任命為判都僉議密直監察司事,開始參與國政。 而後元成宗應高麗的請求,賜侄女寶塔實憐(晉王甘麻剌之女)下嫁於王謜,於元貞二年(1296年)十一月舉行婚禮。 大德元年(1297年)五月,王謜之母安平公主(元成公主)去世,翌月王謜回國奔喪,他回高麗後就以將公主詛咒致死的罪名處死了忠烈王寵愛的宮女無比、宦官陶成器、崔世延等人,流放四十多人,其雷霆手段令整個高麗為之震懾。 同時,他還提拔印侯、金琿、洪奎、鄭可臣等親信,樹立起自己的權威。 忠烈王無奈,只好向元朝請求禪位於王謜。大德元年(1297年)十月,王謜又赴元朝,同時高麗使臣趙仁規等帶來了忠烈王請求禪讓的上表。十一月,元成宗順水推舟,封王謜為高麗國王,忠烈王為逸壽王。大德二年(1298年)正月九日,王謜歸國,正月十六日,忠烈王下教書禪位於世子,王謜推辭,正月十九日正式禪讓,王謜即位於康安殿,是為忠宣王。
首次在位
忠宣王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君主,在他九歲那年的春天,忠烈王出去打獵,忠宣王卻在宮中流淚,乳母詢問原因,他回答道:“如今百姓窮困,又是農作時節,父王怎么能外出打獵呢?” 有一次他即將入覲元朝,有位官員獻給他40斤銀子和20張虎皮作為川資,但他卻拒絕道:“這些東西都會剝削民眾、招來怨恨,不是我想要的。”命令將其全部退還原主。 在他即位前參與國政期間,曾遇到百姓們邀駕上書訟冤,以致他前往王宮的馬不能前進,他都耐心地受理了百姓們的請願。 忠宣王還非常聰明善斷,他十四歲時,內侍元奕對他說:“人主不應該太聰慧明察,殿下聰明得過分了,應該稍微寬容一下。”他馬上拉下臉呵斥道:“你們是想讓我變傻,然後就玩弄我於股掌之上,就像軟餅一樣嗎?” 當時,高麗經歷了武臣政權和元朝乾涉以後,田柴科制崩潰,社會經濟紊亂,土地兼併盛行。忠宣王即位後,“好立新法” ,力圖有一番作為,便開始實行全方位的改革,一方面強化了王權,另一方面維護了民生。然而,這卻觸動了權門勢族的既得利益,同時有“僭越”之嫌的措施也侵犯了宗主國元朝的權威。
當時,忠宣王寵愛趙妃,卻冷落寶塔實憐公主,公主妒火中燒,便在大德二年(1298年)四月寫信給自己的祖母伯藍也怯赤太后,聲稱她被趙妃詛咒以致失寵於國王,派兩名隨從闊闊不花和闊闊歹帶去中國。忠宣王聽說後,派趙妃的妹夫朴瑄(朴景亮)去詢問書信內容,闊闊不花和闊闊歹反而把朴瑄痛打一頓。忠宣王急忙請太上王(逸壽王)忠烈王去安慰公主,又把罪臣的家產奴婢賜給闊闊不花等人以解其怒,但公主繼續派闊闊不花給元朝送信。不久後司宰注簿尹彥周又在宮門貼匿名書,揭發趙仁規之妻也在詛咒公主,讓王不愛公主而愛她的女兒趙妃。公主聽說後又把趙仁規夫婦投入監獄,囚禁了他們的兒女和女婿,派隨從徹里去元朝控訴趙仁規之妻的詛咒。忠宣王苦苦哀求,元老金方慶等人也出面勸公主收手,公主一概不聽。不久後闊闊不花等以及太后的使者就來到高麗,奉元成宗聖旨囚禁趙妃,將趙仁規之妻屈打成招,又先後把趙仁規和趙妃押送到中國,為審理此案而來高麗的元朝使者達到100多名,後來趙仁規回國,但趙妃下落不明。
趙妃等被捕後,元朝太后派了五個喇嘛和兩個道士來給公主祛除詛咒,又派洪君祥(洪福源之子)宴請忠宣王,試圖說服忠宣王愛上公主,但收效甚微。 元朝也順便得知了高麗“僭越”的內幕,加緊了對高麗的干涉。大德二年(1298年)八月,元朝派遣使者孛魯兀來高麗,要求忠宣王和公主入朝,在八月十八日忠宣王和公主的餞別宴會上,孛魯兀趁眾人酒醉之際突然宣布皇帝聖旨,收繳忠宣王的高麗國王之印,貶他為逸壽王。 翌日,孛魯兀在壽寧宮向忠烈王頒詔,稱忠宣王“蒞政以來,頗涉專擅,處決失宜,眾心疑懼,蓋以年未及壯,少所經練,故未能副朕親任之意,今遣使……召謜入侍闕庭,使之明習於事”。 於是忠烈王復位,忠宣王第一次在位不過七個月的時間。
父子傾軋
元朝召忠宣王與公主入朝,目的在於監視他的行動以及協調他與公主之間的關係。但是忠烈王和忠宣王父子長期不和,高麗朝廷分化為兩派,在忠烈王復位、忠宣王入元宿衛後逐漸浮上水面,而忠烈王一派剷除忠宣王的手段就是向元朝要求改嫁公主。大德五年(1301年)五月,忠烈王派遣閔萱出使元朝,上表請改嫁公主,閔萱不敢進此表而還。 大德七年(1303年)春,忠宣王在元帝行在香水園被“奸臣佞豎”陷害,因隨從搭救而化險為夷,雖然具體細節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測是忠烈王派圍繞改嫁公主的問題攻擊忠宣王。 忠宣王派隨即展開反擊,在同年七月藉助元朝之力剷除了忠烈王派的骨幹石胄、石天補父子,同年八月忠宣王派的大臣洪子藩、元沖甲、金深等又發動政變,包圍王宮,逮捕了忠烈王派的另一骨幹吳祁,派人把他押送到元朝,並建議忠烈王向元朝請求忠宣王回國。 忠烈王派的宋邦英、宋璘等為了挽回局面,請求忠烈王利用入朝的機會親自向元朝提議將公主改嫁給瑞興侯王琠(忠宣王的妻舅),忠烈王走到西京時接到了元廷不許入朝的命令而未果。與此同時,宋邦英、宋璘還讓人用畏兀兒體蒙古文寫信給元朝誣陷忠宣王。後來元朝多次派人出使高麗,協調忠烈王父子矛盾,並且抓捕宋邦英、宋璘等到元朝。忠烈王也不得不向元朝請求忠宣王歸國,但當時元廷由卜魯罕皇后掌握實權,宋家與皇后寵愛的高麗出身宦官李福壽過從甚密,又與元成宗乳母聯姻,所以被捕的忠烈王派官員並未被深究,元廷也拒絕送還忠宣王。 而且,忠宣王在元朝的處境越來越困窘,甚至有過賣寶帶的念頭,後在隨從建議下借錢來維持生計。
儘管元朝努力讓忠宣王和寶塔實憐公主產生感情,可是夫婦關係還是一如既往的冷淡,忠宣王甚至寧願出家為僧 ,而公主為了排遣寂寞,常常與內侍淫亂,忠宣王更加不屑公主 ,夫婦就此分居,公主住在祗候司。 大德十年(1306年),忠烈王親朝於元,下榻於忠宣王府邸,父子關係有和好跡象,乃至於傳出父子將一同回國的訊息,這令忠烈王派大臣很不安,加緊挑撥離間。 當時忠烈王已年過七旬,在上廁所時不慎跌倒在地,摔掉了牙齒,幾天都無法進食。隨從王惟紹、宋邦英等趁機離間忠烈王父子,讓忠烈王搬到公主所在的祗候司。王惟紹等以為已經離間成功,就鼓動宦官李福壽和元成宗乳母向卜魯罕皇后進讒言,王惟紹等則向左丞相阿忽台等進讒言,試圖說服元朝統治者同意寶塔實憐公主改嫁給瑞興侯王琠,並迫使忠宣王剃髮出家,以此扶植瑞興侯成為王位繼承人,阿忽台等首肯了。 當時,瑞興侯作為禿魯花(人質)留在元朝,忠烈王讓瑞興侯穿著華麗服飾多次出現在公主面前,瑞興侯本來就相貌英俊,公主也不想守活寡,便有意改嫁給瑞興侯。 忠烈王一派還想偷竊忠宣王的受封詔冊,因忠宣王的隨從金怡提前藏起來而未遂。
眼看改嫁之謀即將得逞,王惟紹等人卻在元朝右丞相哈剌哈孫答剌罕那裡碰壁;隨忠烈王一同入朝的洪子藩等人聽說王惟紹等離間忠烈王、忠宣王父子的陰謀後,立刻向元朝中書省揭發此事,中書省抓捕了王惟紹等,召來忠烈王、忠宣王父子對質,改嫁之謀便破產了。其後高麗隨從大臣打算奉忠烈王回國,以徹底了結此事,但忠烈王與忠宣王隔閡已深,害怕忠宣王在途中害死他,所以拒絕回國。公主聽說王惟紹等的改嫁之謀失敗後也是氣急敗壞,禁止參與控告王惟紹等的高麗隨從大臣見忠烈王,企圖繼續挾忠烈王為奇貨來實現改嫁。
奪權復辟
忠烈王與忠宣王父子的傾軋是與元廷內部的政治鬥爭掛鈎的。當時元成宗臥病已久,元朝統治集團分化為皇后卜魯罕、安西王阿難答與懷寧王海山及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兩派。忠烈王一派把賭注押在前者,而忠宣王在元宿衛期間,與海山兄弟的關係非同尋常,據說一度到了“同臥起、晝夜不相離”的程度。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元廷兩派鬥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忠宣王參與愛育黎拔力八達和右丞相哈剌哈孫的扳倒皇后、迎立海山的定策中,在三月發動政變,成功制服了卜魯罕皇后、安西王阿難答、左丞相阿忽台等人。 接著忠宣王也奉愛育黎拔力八達之旨,逮捕王惟紹、宋邦英、宋璘、韓慎、宋均、金忠義、崔涓等尚在大都的忠烈王派大臣,將忠烈王從公主府遷入慶壽寺 ,同時派人去高麗宣布他的命令,肅清忠烈王一派,提拔崔有淹、柳庇、金深、印侯、趙仁規、崔沖紹等上百人。 四月,元朝將王惟紹、宋邦英、宋璘等七人和瑞興侯王琠斬首於大都文明門外,忠宣王想留下瑞興侯的性命,元朝丞相不同意。 至此忠烈王與忠宣王兩派的鬥爭以忠宣王獲勝告終,忠烈王雖仍然保留王位,但實權已掌握在忠宣王手中。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在中國滯留了一年半的忠烈王回國,忠宣王則在大都遙控朝政。元武宗海山以定策之功,授忠宣王“推忠揆義協謀佐運功臣”之號,又於至大元年(1308年)五月封為“ 瀋陽王”,授“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傅上柱國駙馬都尉”,並令其入元朝中書省參與國政,賞賜各種金銀珍寶無算。 同年七月十三日忠烈王薨,忠宣王回國奔喪,八月二十八日再次即位,十月獲元朝冊封為征東行省右丞相高麗國王,兼任瀋陽王(兩年後升格為一字王“沈王”)。
忠宣王雖然復位,治國熱情已大不如前,於是在至大元年(1308年)十一月,忠宣王再次長期赴元,命宗室齊安大君王淑權署征東省事。 此後他主要通過傳旨來控制朝政,故被稱為“傳旨政治”,這一統治方式產生了很多弊端,比如每年要從高麗運來10萬匹布、400斛米以及不計其數的物資,對於高麗來說勞民傷財。同時在元朝扈從他的權漢功等官員濫用職權,也造成了高麗國政的紊亂。 可是忠宣王樂不思蜀,元朝皇室也待他甚厚,所以他在至大二年(1309年)拒絕了政丞崔有淹等的還國請求。 至大三年(1310年)正月,忠宣王企圖傳位於世子王鑑,但被扈從諸臣所阻止,同年五月,他又在元朝殺了世子王鑑及其追隨者金重義等人。
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後,要求忠宣王回國,在忠宣王的請求下允許延期。 皇慶二年(1313年)正月,高麗大臣李思溫、金深見忠宣王毫無歸國之意,便通過答己太后的寵信宦官買撒和徽政院使失列門將忠宣王的寵臣權漢功、崔誠之、朴景亮三人投入元朝監獄,以迫使忠宣王歸國,忠宣王聞訊震怒,通過太后宮女也里思班向太后控訴李思溫和金深,太后乃下令釋放權漢功等三人,杖流李思溫和金深。 不久後元仁宗召還李思溫和金深,再次督促忠宣王回國,忠宣王沒有滯留下去的藉口,乾脆請求傳位於次子江陵大君王燾,得到了元仁宗的批准,是為高麗忠肅王,又立“愛如己子,養之宮中”的侄兒延安君王暠(忠宣王異母兄江陽公王滋之子)為高麗世子,這是皇慶二年(1313年)三月的事。 於是忠宣王僅保留沈王爵位。即便是退位,元朝仍然勒令忠宣王回國,因此忠宣王、忠肅王父子和已被封為韓國長公主的寶塔實憐於同年四月從元大都回國。
留元生活
剛回國三個月後,忠宣王就身體不適。 延祐元年(1314年)正月,忠宣王利用元朝來頒科舉詔的機會,又一次踏上前往中國的道路,獲準留居大都,從此以後再也沒返回故土。一年後韓國長公主也返回元朝,不久後去世,追贈薊國大長公主。延祐三年(1316年)三月,忠宣王將沈王王位傳給王暠,自稱“太尉王”(又稱老沈王)。 忠宣王繼續通過傳旨對高麗朝政保持影響力,同時也在中國展開更廣泛的交遊。
忠宣王在中國期間喜歡結交元朝的文人鴻儒。在他還是世子的時候,就與元朝儒臣王惲結為忘年之交。 他第一次退位入元時,與尚在潛邸的元仁宗過從甚密,元仁宗以右文尊儒著稱,忠宣王因而結識了在元仁宗門下的許多文人學士,如姚燧、虞集、閻復、元明善、趙孟頫、朱德潤、張養浩、程鉅夫等。第二次退位入元後,他以“書史自娛”,在元大都的府邸中建“萬卷堂”,招徠中國名士,與之研討詩文書畫。為了適應對華交流,忠宣王還專門召李齊賢等高麗詞臣來華。 趙孟頫曾贈詩於忠宣王,內容是:“珍重王門晚受知,一年長恨曳裾遲。分甌共酌人參飲,繞徑同看芍藥枝。華屋焚香凝燕寢,畫屏摘句寫烏絲。吳船萬里東南去,采盡苹花有所思。” 從詩句中可以反映出忠宣王與中國文人交流的情形。
除了文藝上的交流外,忠宣王還熱衷於佛教活動,他在大都郊外購置土地,創建報恩光教寺 ,又與白蓮宗(白蓮教的前身)的關係非同尋常,曾將白蓮宗信徒蕭覺貴引薦給還是皇太子的元仁宗。 其時元武宗下令禁止白蓮宗,元仁宗即位後恢復白蓮宗的合法地位,忠宣王便召集信徒在大都寓所的阿彌陀佛像前發願,並命令在高麗創建壽光寺白蓮堂,勸國人同修淨業。 忠宣王還與盤谷、普慧、佛智(沙羅巴)、中峰明本等元朝僧侶交往,尤其與天目山的臨濟宗禪師中峰明本關係密切,忠宣王曾向其遣使致書,敘弟子禮。延祐六年(1319年)三月,忠宣王請求下江南為元仁宗降御香,獲得批准,在權漢功、李齊賢等人的扈從下南遊江浙。同年九月,忠宣王專程登上天目山,親自拜訪中峰禪師,中峰收忠宣王為弟子,賜法名“勝光”,別號“真際”,並向他開示佛法。 忠宣王在天目山留下了沈王峰、真際亭、活埋庵等地名,成為中韓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忠宣王還去了他的祖先義天曾駐錫過、也是在忠宣王關照下重振香火的杭州慧因寺(慧因高麗寺),在那裡閱讀佛經。 忠宣王一行一直遊覽到普陀山才返回大都。
流放吐蕃
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元仁宗駕崩,皇太子碩德八剌繼位,是為元英宗。同年四月,忠宣王預感時局將有變動,為了避禍,便再次請求南下降香,獲得批准。六月,他在鎮江金山寺降香時,突然元廷使者闖入,由騎士把他挾持到大都,九月抵達。元英宗本來要把他遣送回國,但忠宣王不願回去,元廷乃於十月將他下獄刑部,剃髮安置石佛寺(位於今北京市辟才胡同,為元朝供奉先帝御容處)。十二月,元英宗下令發配忠宣王到吐蕃撒思吉(今中國西藏自治區薩迦縣)學習佛經。
忠宣王啟程去吐蕃時,隨從諸臣大多視為畏途,宰相崔誠之等人逃跑,只有寶文閣朴仁乾、前大護軍張元祉等18人護送忠宣王到雪域高原,一路備嘗艱辛。 途中還發生了隨從人員不堪旅途勞苦、弒殺忠宣王未遂的事件。 由於高麗給忠宣王寄送盤纏加之李凌乾的幫助,所以忠宣王一行尚能維持生活。
至治元年(1321年)十月六日,忠宣王抵達撒思吉,並寄書給崔有淹、權溥等高麗大臣,拜託他們向元英宗說好話以便自己能夠早點離開吐蕃。 他還給心腹權漢功寄詩吐露自己的痛苦:“瘴煙蕃地舊聞名,未識離都幾萬程。夢裡備嘗艱險了,思君況乃不勝情。”
客死燕邸
高麗君臣及元朝丞相拜住不斷請求放還忠宣王,到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元英宗下令將忠宣王移配朵思麻(今甘肅臨夏)。 同年八月發生南坡之變,英宗遇弒,晉王也孫鐵木兒(忠宣王的妻舅)繼位,是為泰定帝,大赦天下,忠宣王遂獲赦,李齊賢等親赴臨洮迎接忠宣王。十一月十日,忠宣王抵達大都,朝見泰定帝,並與同時被扣押大都的忠肅王團聚。其時元朝內部出現將高麗廢國立省之議,忠宣王聽說後老淚縱橫,要求大臣金怡力請元廷撤銷此議,此議撤銷後忠宣王專門派人祭告父母忠烈王和齊國大長公主的陵墓。
泰定二年(1325年),忠肅王返回高麗,忠宣王仍留大都。同年五月十三日,忠宣王薨於大都,享年五十一歲。七月,他的梓宮被運回高麗,葬於德陵。
出於某些原因,高麗對給忠宣王請謚一事態度消極,元朝也不賜諡號,在忠宣王養子王煦的奔走下,元朝才在至正四年(1344年)賜謚“忠宣”。 恭愍王加謚“宣孝”。
為政舉措
政治
忠宣王第一次即位後,就廢除了過去武臣政權設立來左右朝廷人事的政房,將人事權歸屬翰林院,從而強化了王權。他還縮小宰相人數,設立詞林院並分宰相之職,由朴全之、崔旵、吳漢卿、李瑱、權溥、閔漬、李承休等科舉出身的“七學士”掌管詞林院。第二次即位時,他提升了式目都監作為議政機構的職能,削弱了忠烈王時作為“都堂”的都評議使司的權力。此外改密直司為光政院,改監察司為司憲府,改國學為成均監(後改成均館),新置資政院,改四司判書為六曹尚書,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改為大君、院君、君等。忠宣王還對越級超授及錄用“親朝行李”(隨從入元人員)的現象加以遏制、鼓勵舉薦世家子弟以外的德才之士、澄清吏治等等。這些改革舉措由於權門勢族的阻撓和元朝的干涉而大多流產。
經濟
忠宣王在社會經濟方面的舉措主要是為了強化國家財政、限制土地兼併,打擊權門勢族。他要求歸還被強占的功臣子孫土地,要求寺院及權勢之家將冒受賜牌而非法強占的土地或歸原主,或納國稅,命有司核查被“壓良為賤”的奴婢。他尤其重視鹽稅,第一次在位時就禁止“諸宮院寺社與勢要之家”私營鹽業,復位後頒布“榷鹽法”,實行食鹽專賣,徵發鹽戶,設立鹽倉,年收入鹽價4萬匹布。 忠宣王的土地改革由於權門勢族的反對而收效甚微,不過鹽法改革卻是最卓有成效的措施。
除此之外,忠宣王還下令設立有備倉,並頒布了煙戶米法,以賑濟百姓。
文化
忠宣王在位時的文化政策主要是崇尚佛教,他濫授僧職,施佛施僧,靡費無數。 史稱忠宣王“酷嗜浮圖法,舍本國舊宮為旻天寺,極土木之工,范銅作佛三千餘軀,泥金銀寫經二藏、黑本五十餘藏,邀蕃僧譯經受戒,歲無虛月,人或以為言,好之彌篤”。
忠宣王還採取了振興文教的舉措。他以“我國古稱文物侔於中華”而自豪,又嘆息高麗“雕蟲篆刻之徒實繁,經明行修之士絕少”的局面。 所以他即位之初,便賜養賢庫銀五十斤,用來培養人才,並命令藝文館搜羅高麗各地有高深學問的人士,任命他們為訓導。 第二次即位時,他在即位教書中專門提到“大成至聖文宣王百代之師,春秋釋奠,朔望祭享,諸儒聚會,宜加精潔”。
外交
忠宣王一生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元朝,所以他的外交基本是對元外交,而他對元外交的主要課題則是防止元朝在高麗設定直轄的行中書省。高麗自從稱臣於蒙元並成為駙馬國以後,元朝透過設立征東行省來干涉高麗,並曾一度派駐闊里吉思等流官來直接統治,在忠烈王的爭取下,闊里吉思等被召還,僅由高麗國王充當行省丞相。大德十一年(1307年),忠宣王通過扶植元武宗登基而身價倍增,他請求元朝重新向征東行省派駐官員,旨在監視父王。一年後忠烈王死去,他第二次即位,又請求元朝罷黜征東行省,元武宗很不耐煩地批示道:“先請立者以卿言,今請罷亦以卿言,其準世祖舊制,速遣使往罷之。” 至大二年(1309年),遼陽行省右丞洪重喜(洪福源之孫)向元朝中書省控訴忠宣王不奉法恣暴等事,並請置行省於高麗 ,後經高麗出身的元朝宦官方臣祐疏通答己太后,使洪重喜被流放潮州(《元史》記載為漳州),立省之議才作罷。 此後忠宣王向元朝苦口婆心地陳述“祖宗臣服之功”,終於在皇慶元年(1312年)獲取了元仁宗“毋置行省”於高麗的承諾。
另一方面,忠宣王深化對元朝的事大之誠。他在忠烈王去世時拒絕高麗自議廟謚,而是請於元朝 ,元朝在至大三年(1310年)分別賜予高麗高宗、高麗元宗及忠宣王的父王“忠憲”、“忠敬”、“忠烈”的諡號,這也是高麗請謚元朝之始。
軼事典故
娶妻同姓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十月,元成公主帶著還是王世子的忠宣王一起朝覲元世祖,同時命令隨從(忽赤)搜尋高麗良家女子貢獻元廷,其中有宗室西原侯王瑛(高麗神宗曾孫,恭讓王高祖父,同時也是忠烈王原配貞和宮主的兄弟)之女。走到溫泉地方時,忠宣王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隨從忽剌歹(印侯)詢問原因,忠宣王說:“我將要娶西原侯的女兒,可她在選入元朝的良家女中,所以不高興。”忽剌歹轉告公主,公主便放了此女。公主和忠宣王一行走到西京(東寧府),聽說元朝鹹平府發生暴亂,道路阻塞,不得已返回開京。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二月初二,忠宣王正式迎娶了西原侯王瑛之女。但後來忠宣王更寵愛趙妃,再加上元朝責備高麗繼續同姓結婚的行為,忠宣王在復位那年就規定王室只能納15個“宰相之宗”出身的女子為妃 ,西原侯之女便受冷落,直到至正五年(1345年)死後才得到“靜妃”的追贈。
離別情人
後世流傳著忠宣王與他的中國情婦生離死別的故事。 據說忠宣王在元朝時,邂逅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女子,等到他返回高麗時,情人追過來,忠宣王送給她一朵蓮花留作紀念。途中忠宣王禁不住思念,派李齊賢去看望她。這名女子已經幾天不吃飯,甚至都不能開口說話,看到李齊賢后便硬撐著寫了首詩,托他送給忠宣王,詩的內容是:“贈送蓮花片,初來的的紅。辭枝今幾日,憔悴與人同。”李齊賢返回後卻稟報說這名女子去酒家和其他少年喝酒去了,根本找不著。忠宣王聽了後非常鬱悶,朝地上吐口水。等到忠宣王生日之際,李齊賢向忠宣王敬酒時突然退到庭下跪著,請治欺君之罪,忠宣王不解,李齊賢便呈上該女的詩,並將他謊報的真相和盤托出。忠宣王垂淚道:“那天如果看見了詩,我寧死也要到那裡去,卿愛我所以這么謊報,真是忠懇啊!”
斷袖之癖
據稱忠宣王也有同性戀的性取向,史書記載他“多愛男色”,有一位叫元忠的貴族美少年就在元大都和忠宣王“有龍陽之寵”,忠宣王賜他姓王,改名鑄,不斷給他加官進爵,到至大三年(1310年)時,忠宣王想任命他為代言(即承旨),元忠(王鑄)辭謝,忠宣王大怒,下令貶他為鐵州知事。三年後忠宣王回國,元忠親赴鴨綠江迎接,與忠宣王又和好如初。
中原留經
忠宣王崇尚佛教,他在大都生活時先後多次作為功德主刻印佛經、布施寺廟。如大德九年(1305年)印經一藏施與大慶壽寺,元代學士程鉅夫撰《大慶壽寺大藏經碑》記述此事。 皇慶元年(1312年),忠宣王又派人在杭州印造大藏經五十藏,施諸四方梵剎。 20世紀80年代,北京智化寺如來殿中央主尊釋迦牟尼佛的內膛中發現有“沈王府”鈐印的《付法藏因緣經》一冊,卷首有忠宣王“金口親宣”的序文,為當時的一個重大考古發現。
辯護儒學
忠宣王對儒學也非常重視,他第二次退位後留居元朝期間,有一個“鮮卑僧”(即唐兀喇嘛,時人認為唐兀即西夏後裔系出鮮卑族的元魏)建議像孔子那樣在全國給忽必烈的帝師八思巴立廟。元仁宗命朝廷討論此事,國公楊安普(即楊暗普,楊璉真迦之子)力主此議,忠宣王責難楊安普說:“帝師造字(指蒙古新字)確實有功於國家,應該按既有規矩來祭祀,何必把他和孔子相提並論?孔子是百王之師,天下都祭祀他是因為他的德而不是功。如果非要在全國給帝師立廟祭祀的話,恐怕後世會對此有不同意見。”雖然元朝最後還是在全國各地修了帝師殿,但當時人都佩服忠宣王的敢言。另外,據說延祐復科也是有忠宣王的出力。
愛好宋史
忠宣王非常聰明,記憶力強,過目不忘,喜歡和儒臣討論歷史,尤其是中國宋朝的歷史。他曾讓隨從官員給他讀《東都事略》,聽到王旦、李沆、富弼、韓琦、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這些名臣的事跡時,必定會舉手加額,以示敬仰,聽到丁謂、蔡京、章惇這些奸臣的事跡時,都會切齒痛恨,表現出他“好賢嫉惡”的個性。 他還將他的祖先王建比作宋太祖趙匡胤。
個人作品
在詩歌方面,忠宣王有《寄權漢功》詩一首存世,此外在中國文獻中還可知他曾作過《題真際亭》,但只有中峰明本所和的兩首次韻詩流傳至今。不過,在其中一首被視為中峰和尚的次韻詩里,從對天目山的溢美之詞來看似非出自中峰和尚之手,而可能是忠宣王本人所寫,內容是:“鳳舞龍飛甲眾山,振衣直上費高攀。層層石磴深雲鎖,隱隱禪林盡日閒。自古名流多駐蹕,昔年王氣亦相關。從前不涉高巔處,寧識東溟指顧間。”
在文章方面,忠宣王有《解節經序文》、《付法藏因緣經序文》、《高麗王開宗念佛發願文》、《高麗國王勸國人念佛疏》四篇佛教文章傳世。此外在《中峰和尚廣錄》里收錄了他寄給中峰明本的一封書信,在《高麗史》里收錄了他在流放吐蕃後寄給高麗臣僚的三封書信。
相關爭議
忠宣王被流放吐蕃的原因,表面罪名是執迷於佛教,實際理由顯然不止於此。高麗方面歸咎於高麗出身的元朝宦官任伯顏禿古思因自己被忠宣王懲罰而誣陷其於新帝元英宗所致 ,現代學者分析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忠宣王屬於太后答己的勢力,他因英宗即位後著手剷除太后黨而遭池魚之殃;也有可能是他的侄兒沈王暠陰謀除掉忠宣王、忠肅王父子的一個步驟;還有學者認為忠宣王被流放的真正原因在於元英宗欲對高麗實行“中土化”政策,改為直轄行省,忠宣王作為該政策的障礙,雖然不在其位,仍然首當其衝,故遭到了流放的厄運。
歷史評價
•方臣祐(高麗出身的元朝宦官):王性剛,必不能堪其辱。
•朱德潤(元朝文人):英姿傑特,出於人表;忠烈義勇,本乎天性。
•《高麗史》:忠宣為世子,入侍元朝,與姚燧、趙孟頫諸公游,閒或與聞朝政,其議論有足觀者。及其即位,避上國之制,改易官名,謹侯度也;正田賦,立鹽法,知所本也。第以人君之位,庶民所仰,萬機所萃,不可一日而曠也,王既受命復位,諂事婦寺,淹留燕京,至於五年,國人困苦供饋,從臣久勞思歸,至謀相陷,元亦厭之,再詔歸國,無以為辭,乃遜位於子燾,又以侄暠為世子,父子兄弟,卒構猜嫌,其禍至於數世而未弭。貽謀之不臧如此,吐蕃之竄,非不幸也。
•《東國通鑑》:性聰明剛果,興利祛弊,凡所施為,粗若可觀。然父子之間,慚德實多,而久居上國,自罹竄逐之辱。
•朝鮮英祖(朝鮮王朝國王):忠烈、忠宣之事,元無足言,忠宣似稍勝,而末稍則尤無可言矣……與楊廣無異矣。
•李丙燾(韓國歷史學家):忠宣王生長於大陸國家,頗有抱負與見識,是一少壯銳氣的青年,富積極性與果斷性。即位以來,曾以大刀闊斧的作風,改革舊制,登用人材,並企圖追究以及禁遏民田兼併之風,清除蠹害國家謀利之徒,力行新政,致引起權家勢族的不滿。
家族成員
關係 | 封號 | 姓名 | 備註 | |
父母 | 父親 | 高麗忠烈王 | 王昛 | 曾用名王諶、王賰 |
母親 | 元成公主 | 孛兒只斤·忽都魯揭里迷失 | 元世祖忽必烈之女,追贈齊國大長公主,謚莊穆王后 | |
妻妾 | 王后 | 韓國長公主 | 孛兒只斤·寶塔實憐 | 元晉王(顯宗)甘麻剌之女,追贈薊國大長公主 |
嬪妃 | 懿妃 | 也速真 | 蒙古人,出身及生平不詳,1316年去世於元朝,追贈懿妃 | |
令妃 | 趙氏 | 趙仁規女,《高麗史》未載其封號,元朝稱其封號為令妃 | ||
賢妃 | 洪氏 | 洪奎女,《高麗史》載其為順和院妃,另有記載封號為賢妃 | ||
淑妃 | 金氏 | 金良鑒女,原為忠烈王淑昌院妃,後被忠宣王收繼,封淑妃 | ||
順妃 | 許氏 | 許珙女,原為平陽公王昡之妻,忠宣王復位時納為順妃 | ||
靜妃 | 王氏 | 宗室西原侯王瑛女,生前未有封號,死後追贈靜妃 | ||
子女 | 兒子 | 廣陵君 | 王鑑 | 懿妃也速真所生,原為王世子,後被忠宣王所殺 |
高麗忠肅王 | 王燾 | 懿妃也速真所生,封江陵大君 | ||
德興君 | 塔思帖木兒(漢名或為譓) | 生母不詳,後來高麗稱他為忠宣王所棄宮人與大臣白文舉之子 | ||
女兒 | 壽春翁主 | 王氏 | 生母不詳,嫁順妃許氏之侄定安府院君許悰,1345年去世 | |
養子 | 雞林府院大君 | 王煦 | 原名權載,被忠宣王收為養子,入籍宗室 |
影視形象
《王在相愛》(2017年MBC月火劇),任時完、南多凜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