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竹劍南春酒坊遺址

四川綿竹在歷史上是一個釀酒大縣。據史料記載,宋代中央政府即在綿竹設酒務監官或酒務稅丞管理酒稅(《宋史·食貨志》)。綿竹縣誌記載,明代綿竹酒業凋蔽,清康熙年間復甦,有釀酒作坊90餘家,其中大曲作坊18家,“朱(天益)、楊、白、趙”四大酒坊最為著名。

簡介

時代:民國 發掘單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領隊:陳德安
四川綿竹在歷史上是一個釀酒大縣。據史料記載,宋代中央政府即在綿竹設酒務監官或酒務稅丞管理酒稅(《宋史·食貨志》)。綿竹縣誌記載,明代綿竹酒業凋蔽,清康熙年間復甦,有釀酒作坊90餘家,其中大曲作坊18家,“朱(天益)、楊、白、趙”四大酒坊最為著名。至乾隆年間,“綿竹大曲”已經聞名遐邇。宣統三年(1911年),“綿竹大曲” 獲第一次商業勸工會頭等銀質獎牌,1922年,“綿竹大曲”獲四川省勸業會一等獎。1961年,綿竹大曲更名為“劍南春”。
2003年,在“天益老號”酒坊西北面四合院天井內開探方,發現了從宋代至現代連續堆積的地層。
2004年的發掘地點位於“天益老號”酒坊西南側,發掘區南臨滾子坡,其地勢較低,原屬於河灘地。
兩個年度發掘的遺蹟現象包括晾房1座、水井1口、酒窖7組共26口、爐灶5座、晾堂2座、水溝2條、池子2個、盛酒坑1個以及路基、柱礎和牆基等。
發掘出土遺物兩百餘件,主要為陶、瓷器,器形主要有碗、盤、碟、杯、壓手杯、勺、水盂、罐、壺等。另有少量石器、銀器和錢幣。瓷器以青花瓷為主。出土器物中酒具占較大比例,包括酒杯和酒壺,反映出酒坊遺址“前店後坊”的顯著特徵。
1、劍南春酒坊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布局配套、設施齊全、遺蹟保存較為完整、特色鮮明的清代釀酒作坊群。該遺址分布面積大(約十二萬平方米)、作坊多、保存較好,全國罕見。
2、生產要素齊全,內容豐富。不僅發掘出水井、酒窖、灶、晾堂、排水溝、盛酒坑、池子、制曲晾房等釀酒遺蹟,還有房屋建築基址以及大量瓷質酒具。在同一遺址內大曲窖、小曲窖均有發現,這在過去是沒有發現的。這一考古發現,對研究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傳統手工業格局與分布情形,探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3、傳統生產工藝傳世運轉。該遺址在清代前期已有很大規模,在近百年的社會變革中,部分作坊被淘汰、合併、改造,遺留下來的窖池仍在使用。目前劍南春集團一生產車間仍在傳統釀酒作坊區利用清代窖池發酵,始建於康熙初年的天益老號酒坊仍在使用傳統生產工具、傳統生產工藝生產白酒。
4、該遺址的考古發掘,是繼全興水井坊和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之後,國內又一次近代城市工業考古工作。發掘成果豐富了我國城市工業考古的研究內容。這些重要發現在我國近代城市工業考古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5、劍南春酒坊遺址的發掘成果,展示出了劍南春酒坊遺址悠久的文化內涵。今後對棋盤街考古發掘所揭露出的重要酒坊遺蹟進行保護、復原和展示,將喚起社會對我國傳統工藝技術的重視。
十大考古新發現
四川線上-華西都市報訊息繼全興水井坊、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之後,全國第三個古酒坊遺址重大發現———四川綿竹劍南春酒坊遺址,獲得中國考古界的“頂級認證”。17日,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去年重見天日的四川綿竹劍南春酒坊遺址從21處入圍的考古發現中脫穎而出,位列“十大”,為四川考古史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16日,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在北京舉行。此次入圍“十大”候選名單的21處考古發現中強手如林。有專家評價,在以往任何一年,這次入圍的發現絕大多數都可以評上“十大”,競爭異常激烈。評審最終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評選出2004年十大考古新發現,綿竹劍南春酒坊遺址排在第十位。
據專家介紹,劍南春酒坊遺址的發現,其意義不亞於水井坊,極有可能入選第六批國寶。

發掘內幕

地下30厘米酒坊遺址成片
說起劍南春酒坊遺址的被發現過程,還真有點戲劇色彩。全程參與劍南春酒坊遺址發掘工作的綿竹市文管所所長寧志奇透露了箇中“內幕”。
2002年,劍南春集團進行棋盤街兩側的第一生產區改擴建前的平房拆遷工程,他們向文物部門發出考古發掘的邀請。2003年4-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德陽市文物考古所對劍南春酒坊遺址進行勘探和發掘。僅僅將平房地基下的現代層掀開30多厘米,連片的古酒坊遺址便出現在大家面前。包括酒窖、糧倉、蒸餾設施、爐灶、瓷質酒具,以及牆基、路基、房屋等和作坊有關的建築遺蹟都有,驚人地齊全。
經發掘,一套具備全部生產要素的古法釀酒工藝流程顯現出來。從考古發現講求完整性來說,這非常難得。究其原因,是棋盤街釀酒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而且現代建築占壓較少。最為突出的是劍南春酒坊遺址的規模。據測算,劍南春酒坊遺址長約500米、寬約240米,分布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寧志奇說:“就其規模來說,絕對全國第一。”
一位歷史學家說,劍南春酒坊遺址是由多個清代作坊構成的“前店後坊”式割據的酒坊遺址,分布面積大、作坊多、保存較好,全國罕見。而且同一遺址大曲窖、小曲窖都有發現,不同窖池生產不同品種的酒,這在過去是沒有的。這一發現,對研究傳統白酒的釀造工藝、傳統手工業布局與分布情形,探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目前,劍南春酒坊遺址的年代被定義在明、清,而實際上,遺址現場已經發現了宋代地層。寧志奇說:“隨著發掘工作的繼續,劍南春酒坊遺址的年代可能會越往後越久遠,不知道還有多少驚喜藏在那塊神奇的地底下。”

特徵

發掘出土遺物兩百餘件,主要為陶、瓷器,器形主要有碗、盤、碟、杯、壓手杯、勺、水盂、罐、壺等。另有少量石器、銀器和錢幣。瓷器以青花瓷為主。出土器物中酒具占較大比例,包括酒杯和酒壺,反映出酒坊遺址“前店後坊”的顯著特徵。
1、劍南春酒坊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布局配套、設施齊全、遺蹟保存較為完整、特色鮮明的清代釀酒作坊群。該遺址分布面積大(約十二萬平方米)、作坊多、保存較好,全國罕見。
2、生產要素齊全,內容豐富。不僅發掘出水井、酒窖、灶、晾堂、排水溝、盛酒坑、池子、制曲晾房等釀酒遺蹟,還有房屋建築基址以及大量瓷質酒具。在同一遺址內大曲窖、小曲窖均有發現,這在過去是沒有發現的。這一考古發現,對研究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傳統手工業格局與分布情形,探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3、傳統生產工藝傳世運轉。該遺址在清代前期已有很大規模,在近百年的社會變革中,部分作坊被淘汰、合併、改造,遺留下來的窖池仍在使用。目前劍南春集團一生產車間仍在傳統釀酒作坊區利用清代窖池發酵,始建於康熙初年的天益老號酒坊仍在使用傳統生產工具、傳統生產工藝生產白酒。
4、該遺址的考古發掘,是繼全興水井坊和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之後,國內又一次近代城市工業考古工作。發掘成果豐富了我國城市工業考古的研究內容。這些重要發現在我國近代城市工業考古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5、劍南春酒坊遺址的發掘成果,展示出了劍南春酒坊遺址悠久的文化內涵。今後對棋盤街考古發掘所揭露出的重要酒坊遺蹟進行保護、復原和展示,將喚起社會對我國傳統工藝技術的重視。

發掘意義

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的發掘是一次重要考古發掘,其規模之大,釀酒遺蹟之全、保存之好超出以往的發現,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