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古為蜀山氏地,有“古蜀翹楚,益州重鎮”之譽。 西周為蠶叢國附庸。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定綿竹縣,治地在黃許鎮(今屬旌陽區),屬廣漢郡。
三國蜀漢分置陽泉縣。
西晉初,廢陽泉入綿竹。
晉泰始二年(266年),改屬新都郡。
東晉隆安二年(398年),分置晉熙郡,領萇陽、南武都、晉熙三縣。
劉宋孝建元年(454年),廢晉熙,屬南新巴郡。
梁天監元年(502年),復置晉熙郡,領南武都、萇陽,屬潼州。
北周廢晉熙縣入陽泉。
隋開皇元年(581年),廢晉熙郡,陽泉改屬梁州,開皇十八年(598年),改陽泉為孝水。
隋大業二年(606年),復名綿竹縣,並徙治於今劍南鎮,屬蜀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析雒縣、綿竹縣部分地區置德陽縣。
以後雖江山易代,縣名因之。 唐代至清初,綿竹皆為漢州下轄縣。
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升綿州為直隸州。綿竹縣屬之。
民國時,綿竹屬四川省川西道。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25日,綿竹和平解放。
解放後,屬川西區綿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81年,屬綿陽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4月1日,因相鄰的德陽縣請求設立地級德陽市的報告獲得了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 ,致使省委、省政府做出決定:綿竹縣參加德陽建市籌備組。 6月14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向國務院提交報告。
1983年8月,國務院批覆【國函字156號】檔案:設立地級德陽市,綿竹縣由綿陽地區改屬德陽市。
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綿竹縣,設立綿竹市。
2010年5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四川綿竹經濟開發區 ,規劃面積22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綿竹行政區劃,宋代始有資料可稽,是時縣轄5鎮13鄉。
清雍正五年(1727年),綿竹轄10區。
道光二年(1822年),轄12鄉2鎮。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實行聯保制,全縣劃分為29個聯保。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推行新縣制,劃分為4個行政區,轄19個鎮鄉。
1950年6月,全縣分為5個行政區,轄1鎮24鄉,同年冬,調整為7個行政區。
1955年撤銷區建制。1958 年各鄉相繼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1984年恢復鄉、鎮建制,全縣轄2鎮24 鄉。
1988年至1994年,全縣22個鄉相繼撤鄉建鎮。
2003年,全市轄24鎮2鄉。
2006年綿竹調整行政區劃,撤銷武都鎮將所轄區域併入漢旺鎮,撤銷觀魚鎮將所轄區域併入新市鎮,撤銷五福鎮將所轄區域併入富新鎮,撤銷清道鎮、齊福鎮將所轄區域併入孝德鎮,東北鎮茂泉村劃歸劍南鎮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後,全市轄劍南鎮、東北鎮、西南鎮、興隆鎮、九龍鎮、遵道鎮、漢旺鎮、拱星鎮、土門鎮、廣濟鎮、金花鎮、玉泉鎮、板橋鎮、新市鎮、孝德鎮、富新鎮、齊天鎮、什地鎮、綿遠鎮、天池鄉、清平鄉等19個鎮2個鄉。
區劃詳情
截至2016年,綿竹市轄20鎮1鄉,1915個村民小組:劍南鎮、東北鎮、西南鎮、興隆鎮、九龍鎮、遵道鎮、漢旺鎮、拱星鎮、土門鎮、廣濟鎮、金花鎮、玉泉鎮、板橋鎮、新市鎮、孝德鎮、富新鎮、齊天鎮、什地鎮、綿遠鎮、天池鄉、清平鎮。市政府駐回瀾大道中段393-395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綿竹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地處東經103°54′-104°20′,北緯31°09′-31°42′之間。幅員面積1245.3平方公里,自西北向東南伸展,東西寬約42公里,南北長約61公里。市境東南靠德陽市旌陽區,東北與綿陽市安縣接壤,西南與什邡隔河相望,西北與阿壩州茂縣毗連。
地形地貌
綿竹地勢西北高,屬龍門山地區,東南低,成都平原的一部分。高差懸殊;西北部為山地, 東南部為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至東南逐漸傾斜,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點,海拔高度504米至4405米;河流縱橫,切割強烈。西北部山地區,是境內諸河流的發源地。支流眾多,河流向下切割深度為500-1000米,河床狹窄,河谷陡峻;山地、平原界限分明,地貌類型多樣。
綿竹大致分為山地、 平原兩大部分。山地區有高、中、低山三種類型,以中山為主,幅員面積648.5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52.08%,平原區幅員面積 596.7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47.92%, 屬盆西平原亞區的組成部分。
氣候特徵
綿竹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陸季風性氣候特點顯著,夏無酷署,冬無嚴寒,無霜期長,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回升不穩定,常有春、夏旱發生,盛夏多暴雨,有洪澇天氣發生,秋季氣溫下降快,常有連陰雨天氣出現。年平均氣溫15.7℃,大於等於10.0℃的積溫全年為5000~5300至6500℃;大於等於10.0℃的積溫天數全年為240~300天;最冷月平均氣溫4.0℃至10.0℃;年極端最低氣溫-10.0℃至-1.0℃~2.0℃;乾燥度<1.00(利用彭曼公式計算而得)。多年平均降水量1053.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為1421.4毫米,最少降水量為608.7毫米, 降水的季節分配極不均勻。年日照時數多年平均為1011.3小時,最多為1178.0小時,最少為802.7小時。
水文
綿竹河流均屬沱江水系,發源於四川省西北部山區,主要河流有:綿遠河、石亭江、射水河、馬尾河、白水河、龍蟒河等。流向東南平原,多屬季節性河流。山區河谷陡峭,落差較大。平原比降隨地勢逐漸減緩。水量變化大,冬春少雨季節,水量較為穩定,夏秋多雨季節,山洪暴發,易發生災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底,市境內發現有25種礦產:天然氣、煤、油頁岩、地熱、磷礦(包括磷塊岩礦和硫磷鋁鍶礦)、硫鐵礦、(伴生)鍶、(伴生)碘、石灰岩、白雲岩、花崗岩、大理岩、脈石英、雲母、天然石英砂(建築用砂礫石)、磚瓦用粘土、水泥用粘土、耐火粘土、鋁土礦、銅礦、泥炭、地下水、礦泉水、重晶石、菱鐵礦等。
截至2016年,綿竹境內已探明礦藏40餘種,以石灰石、磷礦、鋁土礦、硫鐵礦、煤和天然氣等為主,磷礦石儲量達17376萬噸,是中國四大磷礦產地之一。
水資源
綿竹水資源總量為17億立方米,可利用總量9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發利用量1.13億立方米,符合供水要求,全市水電可開發量6.5萬千瓦,已建成小水站31座,裝機4.4萬千瓦。都江堰人民渠、紅岩渠穿越全境,綿遠河官宋硼埝樞紐攔河取水,全市有小(一)、(二)型水庫21座,乾、支、斗渠1263條,長1373.4公里,蓄、引、提形成網路;全市建成各類堤防82.44公里,其中標準堤防60.44公里,興利減災,可開發河灘地1.68萬畝。
生物資源
綿竹植被屬於四川盆地西北邊緣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龍門山小區。因地勢氣候影響,植物垂直性帶譜明顯。植物呈散點、帶狀分布:中、低山針闊葉林帶,多為山地黃壤及山地黃棕壤,多為次生性植被。主要由樟科、山礬科、山茶科、山毛櫸科、木蘭科等常綠樹種組成;中山硬闊葉、暗針葉林帶,植被主要有硬葉常綠闊葉林和暗針葉林;亞高山針葉林、灌木林帶,植被多為針葉混交林,建群樹種有冷杉、雲杉、高山柏。高山灌從草甸帶,海拔3000—4405米。 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為建群種。另有適應其氣候和環境的高山柏、香柏、杜鵑、楊柳等植物,均已矮化為灌木叢。珍稀植物有:珙桐、水杉、銀杏、連香樹等。
交通
綿竹距德陽33公里,距成都59公里,距綿陽26公里,位於成都一小時經濟圈內。成都至青川的S105省道貫穿全境,成綿高速複線在境內共設有3個高速路出入口;隨著成(都)蘭(州)鐵路、綿茂公路、成都第三繞城高速的建成通車,綿竹將成為成都平原進入川西藏區和西北地區最安全、最便捷的黃金通道。
人口
2015年,綿竹戶籍人口503546人,2015年出生人口3884人,死亡人口4886人。其中男性人口251161人,女性人口252385萬人,性別比為1:1.005。2015年末總戶數252054戶。全市年末常住人口45.41萬人,城鎮化率47.04%,比上年提高1.25個百分點。
2016年,綿竹戶籍人口505068人,其中男性人口251866人,女性人口253202萬人,性別比為1:1.005。本年出生人口3890人,死亡人口2001人。年末總戶數253193戶。全市年末常住人口45.67萬人,城鎮化率48.13%,比2015年提高1.09%。
經濟
綜述
2015年,綿竹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4億元,比2014年增長8.2%(按可比價計算)。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6.9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135.8億元,增長8.6%;第三產業增加值52.7億元,增長9.2%。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12.5:63.0:24.5。
2016年,綿竹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37.8億元,比2015年增長9.0%,高於德陽平均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0.1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2.1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5.6億元,增長8.6%,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12.6:59.8:27.6。
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60.7億元。
第一產業
2015年,綿竹實有耕地面積26800公頃,比2014年減少17公頃,下降了0.06%。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61672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4215公頃,同比減少161公頃,下降0.36%。全年糧食總產量達28.11萬噸,增加78噸,增長2.89%。其中:大春糧食總產量21.04萬噸,減少4300噸,下降2.09%,小春糧食總產量7.07萬噸,增加3600噸,增長5.37%。油料、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各有增減,其中:油料播種面積為5572公頃,下降4.80%,總產量為13783萬噸,下降2.79%;水果產量為2.1萬噸,增長4.78%;水產品產量為0.68萬噸,增長4.61%;蔬菜總產量為33.69萬噸,增加了20139噸,增長了6.36%。出欄肉豬55.56萬頭,減少1.37萬頭,下降2.41%。豬牛羊肉產量4.92萬噸,減少800噸,下降1.6%,小家禽蓄出欄636.13萬隻,增加了16.52萬隻,增長2.67%。
2016年,綿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52.4億元,同比增長3.9%。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為31.70億元,可比價增長3.98%,其中農、林、牧、漁和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3.55%、3.06%、3.72%、9.53%和9.97%。
糧食總產量28.19萬噸,同比增長0.28%。小春糧食總產量7.08萬噸,同比增長0.28%;小麥糧食總產量6.26萬噸,同比增加0.22%。大春糧食總產量21.10萬噸,同比增長0.28%。油料作物總產量1.30萬噸,同比下降5.41 %。蔬菜產量達到34.28萬噸,同比增長1.75%。水果產量21417噸,同比增長1.82 %;茶葉產量350噸,同比增長0.86%。2016年生豬出欄53.32萬頭,同比下降4.03%;肉類總產量4.79噸,同比下降2.70%,其中豬肉產量3.69萬噸,同比下降4.05%;小家禽畜出欄649.87萬隻,同比增長2.16%。
第二產業
2015年,綿竹全部工業增加值131.8億元,增長8.7%,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0.0%;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4家,新增5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93.7億元,增長7.8%;實現利潤22.7億元,同比增長12.5%;實現利稅46.1億元,同比增長10.8%。
2016年,綿竹全部工業增加值137.7億元,增長1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1.1%;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3家(不含東汽,下同)。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432.9億元,增長10.4%;實現利潤72.8億元,增長218.8%;實現利稅 100.3億元,增長117%。
第三產業
2015年,綿竹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72億元,同比增長13.4%。按照行業分,其中批發業8.03億元,同比增長18.4%,零售業48.36億元,同比增長17.3%,住宿業1.47億元,同比增長4%,餐飲業21.86億元,同比增長4.5%。城鎮現實社消零58.18億元,同比增長13.5%,占綿竹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2.98%,城鎮市場是綿竹市消費品市場的主體,帶動著全市消費增長。鄉村21.54億元,同比增長12.9%,占綿竹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7.02%。
2016年,綿竹旅遊總收入34.2億元,與2015年同比增長31.94%。接待國內外遊客402萬人次,與2015年同比增長25.63%。全市擁有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28個(包括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省級風景名勝區、市縣文保單位等),星級飯店1個,星級飯店客房總數139間,床位數240。2016年成功申報星級農家樂4家,新建旅遊廁所4個,改建旅遊廁所3個;成功創建四川省鄉村旅遊強縣、四川省鄉村旅遊特色業態等品牌;2016年10月,先後組織九龍山-麓棠山旅遊區、中國年畫村景區完成國家4A級景區覆核工作,並於2016年11月成功入圍全國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單。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5年,綿竹共有普通中學校13所(普通國中7所,普通高中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國小校30所(其中教學點6所),幼稚園39所(其中私立幼稚園14所)。
截至2016年,綿竹共有普通中學校13所(普通國中7所,普通高中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國小校30所(其中教學點6所),幼稚園40所(其中私立幼稚園15所)。普通國小在校生數18325人,畢業生數3027人,教職工人數1343人,專任教師1168人(不含九年一貫制學校);普通中學在校生數13218人(其中,普通國中7736人,普通高中5482人),畢業生數4921人(其中:普通國中2859人,普通高中2062人);普通中學教職工合計數1662人(含九年一貫制學校),其中,專任教師1363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1234人,畢業生數939人,教職工數102人,其中專任教師89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77人;專職教師11人;幼稚園在園幼兒數11893人。
四川省綿竹中學 | 綿竹南軒中學 | 綿竹實驗學校 |
綿竹市川大科技園職業技能培訓學院 | 綿竹市紫岩國小 | 綿竹市雅居樂南軒國小 |
綿竹市紫岩雨潤中學 | 綿竹市僑愛道行中學 | 綿竹市天河國小 |
科技事業
2016年,綿竹專利申請1167件,其中:發明專利679件、實用新型專利443件、外觀設計專利45件。專利授權281件,專利申請完成量位居德陽市各縣市區第一名。申報並立項實施省級專利實施與促進專項資金項目3個。 截止2016年底綿竹市現已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德陽市科技型企業31家;已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德陽市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已認定四川省院士專家工作站1家、德陽市院士專家工作站3家;現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家1家、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2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1個。
文體事業
2015年,綿竹開展系列文化活動18場,送文化進社區15場,送文化進村38場,送文化進企業3場,送文化進校園4場,送文化下鄉71場,春秋戲劇周16場。建成文化院壩71個,成功舉辦“綿竹市第二屆農村文藝調演”,承辦張栻思想與民族復興學術研討會、全國青年男籃決賽等文體活動,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藝之鄉”稱號。體育中心共承辦比賽活動20次,體育彩票銷售點39家,銷售收入達1950萬元。
2016年,綿竹承辦了綿竹市第十屆職工運動會、全國男子籃球青年聯賽、劍南春集團公司職工運動會、“紫岩杯”文化暢跑迷你馬拉松活動等活動及賽事共35次。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年末,綿竹共有衛生機構52個,其中醫院17個,衛生院2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監督所1個,社區服務站4個,社區服務中心2個。村衛生室214個,診所及其他82個。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床位數3078張,比上年增加329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2611人,同比增長9%,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18人,比上年少3人。全市每千人擁有衛生機構床位7張。
截至2016年年末,綿竹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3個,其中醫院17個,衛生院2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精神衛生機構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監督所1個,社區服務中心2個,社區服務站4個,村衛生室214個,診所及其他108個。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床位數2903張,比上年增加300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2645人,同比增長9%,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064人。全市每千人擁有床位5.8張。
城鄉建設
截至2015年末,綿竹建成區綠地面積493.6公頃,城市人均綠地23.1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35.26%,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89%。建成路燈智慧型控制系統,完成馬尾河、月亮泉公園、人民公園等改造提升一期工程,啟動實施景城一體便民惠民騎游系統,完成白家巷、飛鳧路改造等市政工程7個,規範流動攤販擺攤設點,設定城市公共Wi-Fi熱點80餘個。實施農村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全域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新建聚居點9個。啟動實施城鄉供排水一體化項目。城鄉居民生活用電3.8億千瓦小時,增長2.7%。
2016年,綿竹政建設投資約1.87億元,實施工程150個,完成131個,完成建設投資1.4億元。其中新建市政主幹道808米,廣場5.69萬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3.4萬平方米,停車位157個),通過提升道路及配套設施改造巷道片區35個。實施棚戶區改造1090戶。截止2016年底,全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到494.63公頃,建成區綠地率35.33%。全市人均綠地達11.43平方米。先後完成了楊家河綜合整治、大學城配套污水管網、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建設工作。城鄉居民生活用電4.1億千瓦小時,增長7.9%。
社會保障
2015年,綿竹有33638人得到政府最低保障救濟。其中:城鎮居民15729人;農村居民17909人;總計發放最低保障救濟金8136.1萬元,其中城市5051.8萬,農村3084.3萬。全市五保集中供養率達到65%。救助地震孤兒11名,發放救助金28.8萬元;全年取消城市低保對象863戶,1494人。2015年綿竹民政資助參合23993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全年城市醫療救助10784人,發放救助金1625萬元,農村大病救助1485人,發放救助金421.9萬元。
2016年,綿竹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85606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96342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75314 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6060人;深入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新農合參合人數304095人,參合率達99.62%。參加失業保險人數41378人,全年為2595人發放失業保險金1398.65萬元。參加工傷保險人數44805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55009人。全市共納入城鄉低保24102戶,29731人,總計發放城鄉低保資金8381.9萬元;其中:城市低保8749戶,12780人,總計支出城市低保資金4641.93萬元;農村低保15353戶,16951人,總計支出農村低保資金3739.97萬元。資助農村困難民眾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2909人,支出資金274.9萬元;資助城鎮困難民眾參加城市居民基本醫療保險7195人,109.82萬元,參保參合率達到100%。實施住院救助8904人次,支出資金1161.5萬元(其中重特大疾病救助4237人,支出資金755.63萬元,門診救助49人次,支出資金10.57萬元)。救助地震孤兒7名,發放救助金5.04萬元。
基礎設施
綿竹境內建有綿竹至德陽快速通道,有德天鐵路(德陽-天池)和三條地方鐵路專線與寶成鐵路連線。
綿竹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截至2008年,綿竹境內公路總里程已達1466公里,建成了綿竹至成都快速通道,有德天鐵路、廣木鐵路和3條地方鐵路專線, 通過德天鐵路至德陽與寶成鐵路連線,可與全國各地相通。
風俗民情
年畫
綿竹年畫為民間工藝美術品,中國四大年畫之一 。由於多以木版印出輪廓而後填色,又稱綿竹木版年畫。綿竹年畫有門畫、畫條、斗方等品種。技法細膩,造形質仆、粗獷,色彩鮮明,深受西南、西北以及其他一些地區民眾的喜愛,並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綿竹年畫始於明末清初,盛於清光緒年間,其形式主要有門畫,斗方、畫條等。其製作多先以木刻版印墨線,再敷以彩繪。製作程式和特色全在於手工施彩和勾線。
戲劇
清代初年綿竹的戲劇活動便很繁盛,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綿竹縣令陸箕永在一首《竹枝詞》里就曾寫道:“山村社戲賽神幢,鐵板檀槽柘人梆;一派秦聲渾不斷,有時低去說吹腔”。乾隆年間,羅江籍進士李調元在《新搜神記》中也寫到“綿竹東嶽廟有沙彌素有能戲之名,忽一日竊其師千錢,逃入班中學戲”的事。綿竹的戲劇活動已經十分活躍,與戲曲同作為民間藝術品種的綿竹年畫,也同戲曲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至遲在清代乾隆年間,就有《西廂記》等戲劇年畫問世。
風景名勝
九龍山—麓棠山旅遊區
九龍山—麓棠山旅遊區地處德陽綿竹市西北,坐落於龍門山麓,是川內著名的國家AAAA級鄉村旅遊景區,距綿竹市區6.5公里。景區包括九龍山鄉村旅遊景區、中國玫瑰谷、麓棠溫泉度假區、頤心谷四大板塊。
麓棠溫泉度假區
麓棠溫泉度假區位於綿竹市土門鎮,距市區10公里,擁有迄今成都平原區域唯一的自流碳酸型醫療熱礦泉水。現建有自駕車營地、溫泉度假別墅、溫泉會館、戶外娛樂親水設施、會議中心、健身登山道等。
中國玫瑰谷
中國玫瑰谷位於綿竹土門鎮,背靠九頂山脈,距離市區10餘公里。區域內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已建成萬畝有機玫瑰園,香氛園、扦穗園等展廳,並開發玫瑰系列產品100餘種,2018年將建成月季博覽園。
頤心谷
頤心谷,即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六十四——綿竹山,頤心谷地處龍門山脈,是以青少年戶外拓展教育基地為主的觀光旅遊、戶外拓展、農業種植、養殖、科普教育、國防教育、餐飲、休閒、養老於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旅遊區。
綿竹年畫村
中國綿竹年畫村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綿竹南派年畫的發源地孝德鎮年畫村,距市區5公里。主要景點有年畫邨、年畫湖、現代農業示範園、年畫展示館、年畫街坊等。
劍南老街
劍南老街位於綿竹市老城區,以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劍南春酒坊遺址”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益老號”酒坊為依託,按明清風格重建的歷史文化旅遊街區。
諸葛雙忠祠
諸葛雙忠祠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漢遺蹟之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綿竹大西門外約500米,是為紀念蜀漢最後一戰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之孫諸葛尚魂壯綿竹關而建。現建有山門、拜殿、啟聖殿、民俗園、綿竹歷史博物館等。
九頂山風景名勝區
九頂山為國家地質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境內保存了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和完好的典型垂直植被帶譜,植物景觀多姿多彩,擁有野生動植物3000餘種,有珙桐、銀杏、水杉等馳名的植物“活化石”和被譽為“高原三大名花”的杜鵑花、報春花、龍膽花,還有大熊貓、野氂牛、扭角羚、雲豹、豹、藏羚羊、川金絲猴、綠尾虹雉、華南虎等國家保護動物。
清平旅遊小鎮
清平旅遊小鎮是四川省新農村綜合體示範鎮鄉,地處綿竹市西北部山區,幅員面積302平方公里,是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九頂山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九頂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植被繁茂,分布著以珙桐、杜鵑、水杉、大熊貓、金絲猴等為代表的各類野生動植物2400餘種,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區內年平均氣溫15℃。
雲湖國家森林公園
雲湖森林公園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92%以上,負氧離子濃度極高,年平均氣溫15℃,年最高氣溫25.6℃。景區生物資源豐富,其中以珙桐、杜鵑、水杉、小熊貓、黑熊、大靈貓、紅腹角雉等為代表的野生動植物2000餘種,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基因庫。
漢旺地震遺址公園
漢旺地震遺址公園總面積為1.72平方公里,包括遺址保護區(東汽廠區、東汽家屬區、漢旺老城區)、紀念區(綿竹市抗震救災·災後重建紀念館、紀念廣場)、科普區(科普館)等區域。紀念館、科普館全年免費對外開放,通過圖片、文字、實物、音像、視頻等方式,展陳了抗震救災.災後重建過程,以及防災減災知識。
著名人物
張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張栻的父親。字德遠,世稱紫岩先生。四川綿竹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學者,西漢留侯張良之後。
張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後避諱改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謚曰宣,後世又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市)人。南宋抗金名將張浚長子,出生在綿竹九龍的無為山。曾創建湖南長沙城南書院,主持嶽麓書院,確立了宋代理學中的湖湘學派的重要地位,堪稱南宋理學宗師。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
劉宇亮,字季龍,號蓬玄。綿竹(今屬四川德陽市)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屢遷吏部右侍郎。崇禎十年(1637年)八月,擢禮部尚書,與傅冠、薛國觀同入閣。
楊銳(1857年—1898年),字叔嶠,綿竹人,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
王乾青,原名王世禎,別號王翼,化名潛夫,原綿竹五福鄉人,革命烈士。早年追隨孫中山信仰三民主義,“四一二”事變後,積極追隨共產黨,四川臨解放時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成都十二橋。
駱是愚,四川綿竹人。歷任中共洪毅縣委副書記、中共中央統戰部副處長。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長,中共中央統戰部副秘書長,中共蘭州市委書記處書記,甘肅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四川省第四、五屆政協副主席。
能海(1886年—1966年),俗名龔學光,字緝熙,綿竹市漢旺鎮人。原系涪陵白象山天寶寺住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歷任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是一位精研密經,弘揚佛法,中外聞名的愛國高僧。
趙利群,四川綿竹縣人,早期優秀共產黨員。
袁庭棟,著名巴蜀文化學者。著作有《張獻忠傳論》、《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合作)、《中國古代戰爭》、《古代職官漫話》、《巴蜀文化圖典》(合作)、《天府的記憶》等。
城市榮譽
2017年12月14日,綿竹市獲評第四屆四川省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