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洞介紹
嘎仙洞位於鄂倫春自治旗的拓跋燾森林公園內,它本是天然的山洞,很早就存在,當地鄂倫春人都知道,並流傳著許多有關嘎仙的神話。在嘎仙山南側25米的陡坡懸崖上,赫然一個大洞,洞口張作菱形。洞內宏偉寬闊,穹頂渾然天成,高20多米,有如大廳,南北長92米,東西寬27米,足可容納數千人。洞內幽暗深邃,神秘莫測,使人感到一種威嚴肅穆的恐怖氣氛。因洞內發現了鮮卑石室而成為眾多考古學家關注的焦點。鮮卑石室就是鮮卑族的祖庭,大約2000年前,名不見經傳的鮮卑族從這裡南下,越過長城,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北魏王朝,歷時148年。
這洞,就是“千古之迷”的鮮卑石室。《魏書》有石室規模“南北90步,南西40步,高70尺”的記載,但不知它在何處,找不到“石刻祝文”的實證,確定不了石室之所在。而揭
不開這一謎底,鮮卑史的難題無法解決,不知有多少代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為此付出多少艱辛和心血,卻終成憾事。
祝文的發現
1980年7月30日,深有研究、頗有抱負和毅力的考古者米文平,在自己論證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經歷四探嘎仙洞,終於發現了刻於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確定了嘎仙洞就是鮮卑石室。石刻祝文的刻詞為豎行,通高70厘米,寬120厘米,共19行,12個整行,每行12至16字不等,余為半行,為抬頭別行與題名。漢字魏書,隸意濃重,古樸雄健,全文201字。這一考古成就,成為歷史性的貢獻,意義重大而深遠。嘎仙洞內幽暗深遂,在被柵欄圍著的石壁上,隱約可見鮮卑先祖當年所刻的祝文,字型古樸拙勁,從中體現出鮮卑族人直率豪爽的個性。
文物出土
在內蒙呼盟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的山腰上,天然洞穴,但有人工開鑿的痕跡。 1980年專家學者考察時,發現洞內一處壁上有刻痕,經辨認是"太平真君四年"幾個字。後共辨認出19行,201個字。刻字記載了公元443年北魏皇帝拓趿燾派中書侍郎李敞來此祭祖一事。洞內還出土打制石器、陶器、鐵器、野生動物骨骼等。此洞是1500年前鮮卑人居住的石室。
峰巒層迭,古木參天,松樺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約2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長90多米,東西寬27米許,高20餘米,相傳為仙人洞府。
資料來源
游易天下 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