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之路

唐詩之路

“唐詩之路”的定義是: 第一,指從錢塘江開始沿浙東運河經紹興、上虞和浙東運河中段的曹娥溯古代的剡溪(今曹娥江及其上游新昌江)經嵊州、新昌、天台、臨海、椒江以及餘姚、寧波、東達東海舟山和從新昌沿剡溪經奉化溪口至寧波的具體的一條道路,這是表層含義。 第二,就像我們平常說的“文藝路線”、“思想路線”那樣意義上的抽象之“路”,這是深層含義。 “文藝路線”、“思想路線”的“路”,與“唐詩之路”的“路”,都屬“思路”範疇,不同的是:前者是靠邏輯思維,後者是靠形象思維。詩人憑藉浙東山態水容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的感性素材(題材,或所謂載體),通過想像、聯想和幻想,結合自己熾熱的感情,進行概括和集中而噴發為詩的思維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思路。這是“唐詩之旅”、“唐詩文化”不能替代的。

唐詩之路研究社

唐詩之路路線圖 唐詩之路路線圖

新昌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社,成立於1991年。民政字號50233784-2,是具有法人資格的民辦學術研究機構。本社原稱新昌唐詩之路研究開發社,2000年改用今名。本社社址在新昌,故全稱為:新昌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社。但其任務,則是以浙江東部地區的人文、歷史為主要研究對象。名譽會員來自全國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文史工作者。研究社專職人員5名。

唐詩之路申遺

唐詩之路從1990年提出到現在20多年了,在新昌這個山城小縣召開了7次學術會議,其中國際性會議3次,最大的一次有11個國家和2個地區參加。難怪一位學者說:在一個縣召開這樣的學術研討會在全國來講也是罕見的。

嵊州剡溪口 嵊州剡溪口

竺岳兵在談到唐詩之路申遺有多少理由和有利條件時說,唐詩之路不僅是詩,而是有七大底蘊支撐起來的,這七大底蘊是:第一、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中國第一首山水詩是在新昌沃洲的,這是明朝楊慎講的,他是著名的學者。接下去有謝靈運,謝靈運在上虞、嵊州,在新昌留有不少詩篇,他“高高入雲霓,還期哪可尋”是尋王母。“暝投剡中宿”,宿到電影院後邊康樂里。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這是一致公認的。

第二,是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第一幅中國山水畫是畫天姥山的。是在元嘉元年朝廷聽說天姥山風光非常好,就請一個姓顧的畫家畫給他看,這看叫“神遊”,後來發展到宋朝,越來越好,但第一幅天姥山是很重要的。

第三,“唐詩之路”是佛教中國化時期的中心地,而佛教中國化也是專家研究出來的,其權威,是湯雲彤,是任繼愈, 日本的一本《簡明中國佛教史》,反映了新昌的水簾庵是佛教中國化時期的中心地,連日本學者也知道。

第四,“唐詩之路”是中國佛教化時期的中心地。中國佛教化時期是全國盛行佛教的意思,開啟這大門的是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是河南人,他原在南京講學,38歲時為了“欲啟禪門”,不顧朝廷挽留,而來沃洲。他為什麼要到沃洲來呢?新昌大佛寺是彌勒佛,彌勒佛是未來佛,那是釋迦牟尼講的:這個弟子是未來佛。是佛教中國化時期的一個標誌,一個偶像,一種象徵。所以智者大師來到這裡以後,就說要圓寂在這裡,這是對彌勒佛的尊敬。唐詩之路反映了佛教盛行時期。

第五,六朝時候有了天姥山,作為道教的一個載體,天姥就是王母,從崑崙山傳過來的。西王母住在崑崙山,到六朝時期,說西邊的王母與東邊的東王宮,就是玉皇大帝相配,道教因而得到了鞏固和加強。

第六,“唐詩之路”是中國書法藝術的聖地。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藝術具有國際意義,但後來還很多,所以如沈約,六朝時期的文壇領袖,都要來追慕先賢。

第七,士族文化的薈萃地。說話斯文,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溫文爾雅、琴棋書畫等等,都是士族文化,逐漸到東晉定型。現在新昌的“茶道之源”, 是士族文化的一部份。

“唐詩之路”的七個文化底蘊,很少被人理解。不理解就說唐詩之路沒有東西可以看,看大佛賞山水,已經走進了唐詩之路。“茶道之源”提到的皎然、陸羽、李季蘭三人……他們都是詩人, 所以說“茶道之源”是唐詩之路文化底蘊的一部分。新昌在申報國家級的時候,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唐詩之路是陳年老酒,越陳越香,七大文化底蘊,為申報世界遺產打下了基礎。

他在談到有利條件說:新昌對“唐詩之路”已有了深入的研究,為申遺奠定了基礎。新昌有新昌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社,還有國家級的中國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全球2000家媒體在宣傳介紹報導唐詩之路,這為申遺提供了輿論支持。

七個標準符合申遺還有三個有利條件,一是把這一期《中華遺產》有關唐詩之路申遺編好,二爭取在北京開論壇會;三步入申遺。

竺岳兵介紹,《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媒體記者多次問到唐詩之路何時從品牌成為旅遊產品?這不是唐詩之路本身的問題,是如何來理解唐詩之路的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唐詩之路並不單是一條唐詩鋪起來的路,不是這樣一個概念。唐詩之路要從兩層含義上來理解:??柯橋、紹興、上虞、嵊州到新昌,再到天台山、臨海延伸到溫嶺這條路,還有一條支線,從奉化到寧波到餘姚出來。新昌正處於唐詩之路幹線和支線交接處的中心地段。唐詩之路的二層含義,則是抽象的, 不同的是一個是用邏輯思維,詩是用形象思維。

作為文學藝術的唐詩之路,它反映了社會經濟的,宗教的各個方面的內容,比如說孟浩然,他在公元731年臘月初八到新昌大佛寺禮拜,他喝了臘粥以後寫詩,反映當時大佛寺的盛況。大佛寺有《寶相寺譜》,《譜》說大佛寺於公元800多年建閣,而在孟浩然的詩里寫道:“松柏禪庭古,世界樓台稀。”可見公元731年,大佛寺就建有“世界樓台稀”的樓閣了,當此,大佛寺公元700多年已存在。

1999年,在“天姥山國際學術會議”,最大的成果就是天姥就是王母的研究成果。李白等人就是衝著這個王母來的。沒有天姥,就沒有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詩。從文學角度的題材來看,大佛寺、天姥山等等就是寫詩的題材。某一座山,某一條河,它有一定的文化特徵、特別吸引詩人,詩人呢,結合他自己當時的思想感情轉化為一種感慨。於是留下了1500首詩!新昌這裡的山水,東晉以來的十八高僧,十八名士在這國里的活動吸引了451位詩人的到來。李白寫《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時,是遊了泰山.為什麼要寫《夢遊天姥》啊?因為泰山沒有王母,天姥山才有王母這文化積澱,所以李白儘管在泰山下面,還是寫了夢遊天姥這首詩。所以說詩是反映具體事物的,具體事物是被詩反映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