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解剖學結構與組織學結構
1、咽鼓管的解剖和組織學特點
咽鼓管位於顱底深面,由鼓室前壁向前內下連通鼻咽部,形成兩邊寬中間窄似喇叭樣的骨肌性管道。大量的解剖及CT結果證實,咽鼓管全長31~38mm,由骨部、軟骨部和接合部組成。①骨部位於顳骨岩部,沿岩尖呈直線向前內走行,占咽鼓管後外1/3,長8.82~12.14mm。骨部內側緊鄰頸內動脈管,咽鼓管手術時應避免損傷頸內動脈。②軟骨部鑲嵌於蝶骨大翼和顳骨岩部間的蝶溝內,沿顱底斜向前內下開口於鼻咽側壁,同水平和矢狀面成45°角,占咽鼓管前內2/3,平均長度為20.36~25.72mm,為咽鼓管的功能部分。該部管腔的內側和外側上方大部分由軟骨構成,截面呈內長外短的倒立魚鉤狀,外壁下部與底部由肌肉和纖維結締組織膜封閉,使之成為完整的管腔。其中,內外側壁橋接部有豐富的網狀彈性蛋白,加之周圍軟組織張力,可使主動開放後的管腔被動回復到自然狀態,故通常情況下軟骨部呈閉合狀,只在吞咽、咀嚼時短暫開放。臨床上,咽鼓管功能障礙通常指原發或繼發損害導致咽鼓管開放不良所致的通氣功能障礙,大多發生於軟骨部。③接合部位於骨部和軟骨部之間,由軟骨向骨部移行重疊環繞而成,長約3mm,橫截面積(0.65±0.19)mm,為咽鼓管最狹窄處,也是其發揮保護功能的解剖基礎。
2、咽鼓管咽口的形態:從臨床角度將其分為開放型(三角形和圓形)和開放不良型(裂縫形和臍形)。
咽鼓管圓枕:既往報導的多數咽鼓管圓枕無前唇,但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多數前唇缺如標本其咽口呈裂縫狀,據此推想咽鼓管圓枕的前、後唇對咽口也有一定支撐作用,當前唇缺如而後唇發育良好時咽口很容易受壓而呈縫隙狀,成為分泌性中耳炎的好發因素。當前唇缺如時,咽鼓管咽口前緣實際上就缺少了一個屏障而直接暴露在鼻腔後方,當鼻腔、鼻竇炎症時,咽口很容易被分泌物堵塞而發生咽鼓管功能障礙。當咽鼓管圓枕前、後唇距離很近且都發育良好時咽口呈臍形,也容易造成咽口堵塞。
相關疾病與治療
1、咽鼓管功能障礙與中耳疾病咽鼓管功能障礙(ETD)與中耳疾病密切相關。常見病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過敏、食管反流、先天性齶裂、鼻咽部腫瘤和腺樣體肥大等。臨床上,ETD是多種致病因素引起中耳疾病發生的中心環節,是影響中耳手術預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2、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兒童最常見的耳病之一,主要特徵是長期或間斷耳流膿、鼓膜穿孔和耳聾。其發病是多因素的,主要包括環境、遺傳和咽鼓管解剖的異常。動物試驗觀察發現,急性中耳炎後3~6個月咽鼓管黏膜杯狀細胞數目增多,腺體體積增大,提示咽鼓管處於高分泌狀態,不利於咽鼓管功能的充分發揮。臨床上,當外源或內源性因素破壞咽鼓管功能引起分泌性中耳炎致鼓膜穿孔或置管後,中耳氣壓失去了抵抗異物的“氣墊”作用,導致鼻咽部分泌物或胃食管反流物逆流至中耳,引起持續的中耳污染。
3、治療
①咽鼓管功能障礙的外科治療ETD造成的中耳疾病是耳科手術的難點之一,對鼓室成形術的成功率亦有重要影響。但現如今尚缺乏可廣泛使用且效果確切的改善咽鼓管功能的治療方法。
②從18世紀開始,人們就嘗試用咽鼓管吹張法治療咽鼓管阻塞所造成的聽力下降。因其無創、操作簡單的特點,現如今仍廣泛套用於臨床,但對頑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仍存在復發率高的缺點。
③咽鼓管雷射成形術
將咽鼓管後壁及後唇的軟骨進行非穿透性的網狀切割,更有效地改變了軟骨的彈性及張力,使治療有效率達92%。如今,咽鼓管雷射成形術以其較高的有效率,越來越多地被國內外學者認知。但由於設備昂貴,雷射高能量對軟組織的熱損傷,切割深度和雷射穿透力的難控性,以及對咽鼓管毗鄰的頸內動脈潛在的損傷風險,使其難以大規模套用於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