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式表演

咆哮式表演

咆哮式表演,是指演員以喊叫的方式進行表演。這種表演方式,一方面是由於演員自身的表演功力不夠,一方面是由於作品的語言表現力不夠,只有靠演員在表演中提高音量來引起觀眾的注目,是一種藝術的失控。

基本信息

表現

咆哮式表演咆哮式表演
春節期間,打開電視,不少頻道都在那裡吵吵鬧鬧,晚會主持在嚷,小品演員在吵,電視劇里在喊,連電影也少不了一陣陣的吼叫,似乎大嗓門已經成了舞台與螢幕的某種特徵。

不知是生活中的大聲喧譁影響了藝術,還是藝術作品裡面不時地叫嚷反過來又激發了生活中的高音,總之,高嗓門好像已經成為最有力度的表達。尤其是小品,縱觀這些年的表演,幾乎沒有不用大嗓門的,大嗓門也成了一些演員的看家本領,關鍵時刻如果不喊上那么幾嗓子,似乎就失去了舞台氣氛,可謂戲不夠、嗓門湊。再看看那些電視劇,怒目圓睜、大喊大叫、哭天抹淚,也變作某些演員的基本功,義正詞嚴需要高八度,胡攪蠻纏也常常以嚷嚷收尾,而顯示逗樂更要用大嗓,表現悲情仍離不開哭喊。

原因

表演功力差

咆哮式表演咆哮式表演
含蓄、內斂、張弛有度,這才是藝術家的基本功。老話講,有理不在聲高。喊叫的日益泛濫,是劇情需要,還是演員功夫不到家,或是導演本身就是個高音喇叭的愛好者,但優秀的作品和出色的藝術家絕不依賴大嗓門,把握適度、忌諱誇張,恰恰體現的是表演的內在功力和藝術分量。

作為藝術的一般規律,越誇張、越外露、越大張旗鼓,表達的效果也就越弱,虛張聲勢只會適得其反,令觀眾反胃,只有瓦釜才會雷鳴。

作品表現力差

古往今來的優秀作品,還在於作者筆下語言的力量就足以表現思想、情緒,展現撞擊、交鋒,顯示出波瀾起伏、縱橫捭闔。如今的一些作品,語言很弱,不得不用外在的表現來加強其張力,這也是又叫又喊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語言力量的弱化,尤以話劇創作為甚,話劇、話劇,話不行,劇當然也不行。當年的話劇舞台,不但自己的那些經典之作語言精彩,即便是翻譯作品,也能表現出老一代文藝家的功力,幾十年中,北京人藝上演的很多譯作,與北京人藝的本土作品一樣,都足以顯示其魅力所在。可見,只要功力在,無論演土還是演洋,同樣可以表達出中國語言最美的意蘊。

建議

不喊不叫,建議作為審視藝術美的一項硬標準。在當今文藝作品喊叫過度的情形下,起碼可以以此來評判演員的表演內功。其實,喜怒不叫、悲歡不喊、寵辱不嚷,這個並不難,難的是很多演員已經喊出了習慣,有的人已經成了聲嘶力竭專業戶,以致觀眾見怪不怪,好像不喊不叫就缺了點什麼。

改變喊叫的習慣,首先應該意識到,一旦靠喊叫來表現情緒就證明了自己功力不足,是藝術的失控,就如生活中那樣,大聲喧譁是一種失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