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達文故居占地125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四周為高大的風火牆,內設前後天井,建有前廳後廳和廂房。前廳大門掛有伍修權同志書寫的“周達文故居”金字匾。正堂中央安放著周達文大理石塑像,左邊為居室,有古式木床、木櫃等;右為展覽廳,有圖文並茂的展板和展櫃,較詳細地介紹了周達文生平和中共鎮遠地下支部,還展出了史達林寫給周達文的信、周達文的自傳和中共鎮遠地下支部成員的像片等。周達文故居也是中共鎮遠地下支部舊址。
人物介紹
周達文,原名周達定,早期革命活動家,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生於鎮遠,五四運動周達文成為鎮遠學生會組織的主席,因上街遊行,揭露《二十一條》賣國條約,被開除學籍。
1920年隨父遷居北京。當年以其二哥(周達文)的畢業證書考入北大,後沿用此名。第二年考入俄文專科學校學習。
1924年,到蘇聯東方大學學習。
1925年擔任臨時黨團書記,帶領國共兩黨的人員118名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周達文既當學員,又當職員,從事教務和翻譯工作。
1937年王明、康生因嫉妒,利用史達林接見的機會。誣告周達文,致使其在蘇聯肅反擴大化中被冤死在蘇聯。
1987年,中共中央給周達文平反,並撥款對其故居進行維修。故居總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08平方米,四周用高封火磚牆圍成長方形大院,結構嚴謹,保留完整,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古代民居。
1985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達文故居同時又是中共鎮遠支部舊址,支部成立於1938年。當時貴州工委派遣田伯萍同志到鎮遠,與謝速航、陳法軾三人成立了第一任黨支部。在當時起到臨時縣委的作用,黨的組織活動已經輻射到銅仁、石阡、三穗、思南、施秉等縣。1943年,黨組織遭破壞而解散,雖其僅存了三年,但對鎮遠的革命有著重大的影響。
人物故事
20世紀20年代,在蘇聯西伯利亞的哈巴諾夫斯克(即伯力),有一份宣傳革命的中文報紙,名為《工人之路》,它的總編輯是邱貢洛夫。可是,1937年以後,這個邱貢洛夫突然消失了,再沒有人提起他的名字。《史達林全集》出版後,又有人開始注意到這個邱貢洛夫,因為在第九卷中有一篇《答邱貢洛夫的信》。既然史達林親自給他覆信,而且作為一份珍貴文獻收入《全集》,顯然是個重要人物。第九卷中還有一篇史達林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為中國留學生所作的報告,作翻譯的也是這個邱貢洛夫。邱貢洛夫是誰?除了當時和他在一起的人而外,很少有人知道。他被歷史淹沒了整整半個世紀,到了1987年才開始揭開邱貢洛夫的謎。
邱貢洛夫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黨員,名叫周達文,邱貢洛夫是他在蘇聯使用的俄文名字。從中共中央組織部為他昭雪平反的檔案中,人們才知道這個化名邱貢洛夫的周這文是貴州鎮遠人。周家在鎮遠倒是個有頭有臉的人家,住在衛城和平街南側的一個大宅子裡,人稱"周公館"。這公館好生氣派,占地250平方米,有前後兩個院落,四周的封火牆有9米多高,看去肅穆典雅、深邃幽靜、古色古香,從門樓一望便知是個大戶人家。門框用精細琢磨的青石條鑲成,兩側有雕花的枕石,漆黑的兩扇門上有扣環鋪著。在單檐單坡垂花門樓下有粉底橫額,朝街的一面楷書"汝南世第",標明是來自中原的望族。背面篆書"履中蹈和"四字,道出了循規蹈矩、以和為貴的家風。院落結構嚴謹,門樓、正廳、後廳布置在一條中軸線上,東西有廂房,均衡對稱。房屋為一樓一底的穿斗木結構建築,正廳、後廳和廂房互相連通,形成"走馬轉角樓"。門窗上有摟空花格,堂屋裡擺設八仙桌、太師椅,壁上有字畫,書卷氣很濃。
祖父周炳元在光緒初年就修建了這所公館,他的父親在這裡成家立業,他的青少年時代也在這裡度過。父親名叫周英,考中秀才不久便廢除了科舉,有幸到日本留學,做過國民政府駐日本長崎的參贊、領事,以後便在外交部供職。他有四個兒子,長子周達宣,次子周達文,三子周達定,四子周達時。達宣隨父到日本,病故東贏。達文入仕途,做過八寨(今丹寨)、威寧縣長。周家怎么會有兩個周達文呢?原來,這邱貢洛夫原名周達定,讀中學時因為反對袁世凱與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抵制日貨,被學校開除了。後來去報考北京俄文專修部,沒有文憑怎么辦呢?百般無親,借用了二哥周達文"道立中學畢業證書",從此便沿用了這個本來不屬於他的名字。雖然周家有了兩個"達文",但也不打緊,反正他們都有自己的號,二哥叫敷世,三哥叫屈公,家裡人和親戚朋友是絕對不會弄錯的。至於在社會上,各有不同的圈子,一個在官場做事,另一個投身革命,更何況老三做的是秘密工作,長期僑居蘇聯。
因工作關係,父親把家搬到北京,周達文便隨之在京求學。他是俄專的高才生,能說一口流利的俄語,還能熟練地翻譯俄文,對蘇聯的情況自然了解得比別人多。192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也就在這年秋天,范鴻與李守常介紹他加入了共產黨。你道李守常是誰?他就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21歲的周達文是一個出色的社會活動家,被選為全國第五屆學生聯合會主席。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蘇共決定在莫斯科創辦一所培養東方革命幹部的學校,命名為"孫逸仙大學",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莫斯科中山大學,周達文就是這時到蘇聯去的。
當時在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下,國共雙方都派人到蘇聯學習。第一批留學生118人,共產黨方面有王稼樣、張聞天、伍修權、烏蘭夫、左權等,國民黨方面有蔣經國、谷正綱、普正鼎、康澤等。他們是國共兩黨的"尖子人物",在歷史上有重要地位,而帶隊的就是周達文。他既是學生,又是中國部負責人,兼管教務和翻譯。第二年初春,中共旅歐支部選派了24名黨團員從法國等地赴蘇留學,其中有鄧希賢(鄧小平)、傅鍾、李卓然等。學校中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小組,雲集了國共兩黨的重要學員,被稱為"理論家小組",鄧小平、周達文、傅鍾都在這個小組活動。
毛毛寫的《我的父親鄧小平》,有一個題目是《張錫瑗媽媽》,引出了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那時在中山大學留學的女生有20多人,其中有個兩姐妹,姐姐叫張錫瑗,妹妹叫張錫瑞,正當妙齡,漂亮極了。她們是河北房山縣人,中學時一起參加革命,一起到蘇聯學習。張錫瑗相貌端莊秀麗,舉止大方,她與鄧小平在中山大學相識,是同學,是戰友,兩人之間"好像有一層神秘又朦朧的光環"。分開幾年後,突然在武漢相遇,自是一番喜悅,不久便結為伉儷,可惜兩年後她便不幸病故。妹妹張錫瑞到莫斯科時不過十七八歲,一顆童心愛上了才華橫溢的周達文,在蘇聯結了婚。可後來回國參加革命活動,在天津犧牲了。家裡還有一個小妹妹叫張錫珍(後改名張曉梅),經鄧小平介紹,與中山大學的同學徐冰結婚了,徐解放後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張家三姊妹,嫁了三個革命偉人,留下一段美好的佳話。
當時蘇聯共產黨內的鬥爭是很激烈的,支持列寧的一派是大多數,稱為"布爾什維克",支持托洛茨基的一派被稱為"孟什維克"。中山大學的中國留學生都被捲入了這一政治鏇渦,在同學中享有很高威望的周達文、俞秀松、董亦湘等,遭到王明等自稱"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人忌恨,被強加上"反對中央領導"的罪名,扣上"托派分子"的帽子,送到西伯利亞洲白力。儘管他們忍辱負重,在冰天雪地里勤勤懇懇地辦報,但王明、康生一夥並不善罷甘休,他們利用史達林在克里姆林宮接見之機,誣陷周達文等是"托洛茨基匪徒",是"日本間諜",組織反黨的"江浙同鄉會"。這樣,在1938年蘇聯"肅反"運動中一個滿懷革命激情的優秀黨員,沒有死在敵人的槍口下,卻言冤死在"十月革命的故鄉"。
"為有犧牲多壯志"。也就在1938年,中共貴州省工委派田伯萍到鎮遠開展工作,建立鎮遠支部。當時周家已沒有人在鎮遠,周公館交給周達文的外詛父家居住,把東廂房租給一個姓陳的人家。陳家的兒子陳學聯是鎮遠師範學校的學生,在同學宋大鳴的影響下加入了共產黨,宋也搬到樓上住下。從此,冷清了多年的周公館熱鬧起來,成了鎮遠支部秘密活動的場所,以"讀書會"的名義廣泛聯繫青年學生,學習、開會、印發傳單、編印《海燕》刊物,在鎮遠、施秉、黃平發展了許多"民族解放先鋒隊"隊員,直到1940年遭到鎮壓為止。
1984年鎮遠縣人民政府公布中共鎮遠支部舊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年的沉冤終於昭雪,周公館門第生輝,政府撥款修復處,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達文故居"的金字匾是伍修權的題字,正堂中央安放著周達文的大理石塑像,左邊的居室恢復當年的模樣,右邊展出了周達文一生的光輝事跡。人們這才知道,周公館就是邱貢洛夫的家。
周達文故居是一座典型的黔東風格四合院古民居。院落用高封火牆圍成長方形大院。院內正廳、後廳和東西廂房之間,互相連通,組成走馬轉角樓式結構,是研究中國古居民不可多得的一處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