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玲[導演]

周美玲[導演]

周美玲(Zero Chou),1969年7月24日出生於台灣基隆,台灣女導演。1992年,周美玲畢業於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她曾於電子媒體與報社擔任過記者,很快就轉向獨立影片創作。1992年,周美玲認識“螢火蟲影像體”董振良;1993年,她合作改寫黃克全短篇小說《燈》,即《單打雙不打》的劇本,得到了電影基金會的三十五短片補助。1994年,周美玲第一次使用DV拍攝劇情片創作《身體影片》。2004年,周美玲完成第一部35毫米電影劇情長片《艷光四射歌舞團》,獲邀入圍溫哥華國際影展、釜山國際影展、倫敦國際影展、德國曼漢姆國際影展等,並獲得第四十一屆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2007年,周美玲長片《刺青》獲得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泰迪熊獎。

基本信息

簡介

周美玲導演周美玲導演

周美玲,1969年出生於台灣基隆,1992年畢業於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後曾於電子媒體與報社擔任過記者,很快就轉向獨立影片創作。

台灣越來越多的同性戀題材電影,大都情節簡單,風格純美,像以前的《藍色大門》、《十七歲的天空》。周美玲的《艷光四射歌舞團》比起以往的同類作品,應該說還是有所進步的,不僅僅停留在愛情這樣一個層面上,而且加入了對死亡和同性戀在整個社會的立足地位的探討。

職業生涯

1992年在拍攝社會運動為主的獨獨傳播公司認識“螢火蟲影像體”董振良。

1993年合作改寫黃克全短篇小說“燈”,也就是後來《單打雙不打》的劇本,得到了電影基金會的三十五萬短片補助。從這部劇本之後,開始進入比較完整的製片流程領域。

1994年第一次使用DV拍攝劇情片創作《身體影片》,之後則長期持續創作。

這種“偏重美學創意與哲學獨立思想,甚於道德文化使命”的創作概念,直到1999年推動《流離島影》計畫達於成熟,周美玲推動十二位導演聯合拍制島嶼,與導演們分別到台灣周圍的十二個離島上,進行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實驗計畫《流離島影》,強調“創意、深思、奇想”,並為該系列之一《烏丘》擔任編劇、導演;一年後,十二人聯合推出總長288分鐘的《流離島影》電影,受邀參加十數個國際影展,可說是當時台灣電影史上最龐大的一個35mm電影計畫。

2002年“台灣國際雙年展”中,周美玲同時以《私角落》與《極端寶島》二部,獲得“台灣獎—評審團特別獎”以及“國際競賽類—評審團特別獎”;這兩部她稱之為“創作”的作品,也陸續受邀參加諸多國際影展。

2004年,周美玲完成第一部35厘米電影劇情長片《艷光四射歌舞團》,甫一完成鏇即獲邀入圍溫哥華國際影展、釜山國際影展、倫敦國際影展、德國曼漢姆國際影展等,並獲得第四十一屆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該部電影之主題曲“流水艷光”則獲得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2005年《艷光四射歌舞團》獲得韓國亞洲獨立製片影展觀眾票選最佳電影。

2007年,周美玲完成了她第二部長片新作《刺青》,《刺青》講述了視頻女郎小綠(楊丞琳飾)與女刺青師竹子(梁洛施飾)的愛情故事。《刺青》一片入圍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並成功奪得最佳泰迪熊獎(BestFeatureFilmofTheTeddyAwards),同時榮獲羅馬亞洲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

用電影講述同志人群的“漂浪青春”

從幾年前入圍多個國際影展並獲得了當年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大獎的處女作長片《艷光四射歌舞團》開始,周美玲的影像創作就一直沒有離開過同志題材,無論是《艷光四射歌舞團》中男同志之間的愛情,還是《刺青》中女同志的情感糾葛,一直到最新的作品《漂浪青春》,同志這一特殊的社會人群一直是周美玲影片所要關照的主體。

《刺青》是周美玲彩虹電影的第二部。《刺青》是周美玲彩虹電影的第二部。

在近些年台灣同志題材電影興盛的大背景下,周美玲的電影不僅能在國際電影節頻頻有所收穫外,在票房上的成績也相當理想,由台灣當紅偶像楊丞琳主演的影片《刺青》甚至連內地觀眾也通過各種方式觀看過。

也許是源於自己同志身份的緣故,對於同志的情感和生活比一般導演更加熟悉的她,對於同志題材影片的野心並不僅僅是取得好的票房收入或者再多幾座獎盃,她想通過自己的鏡頭為更多人描繪出一個完整的同志人群,以及他們的情感和內心。

計畫拍攝六色同志主題影片

《漂浪青春》的主色調是標誌同志的彩虹旗中的紅色《漂浪青春》的主色調是標誌同志的彩虹旗中的紅色

“我們都知道,彩紅旗是同志的標誌,它有紅橙黃綠籃紫六個顏色;我曾想,要依這六色,拍六部性別議題的影片。2004年拍攝的《艷光四射歌舞團》是黃色,2007年的《刺青》是綠色,《漂浪青春》已經是我彩虹電影的第三部曲了,這部片子是紅色,主題是生命。”

周美玲的影像創作一直被評論界認為是重美學創意和哲學思考勝過道德使命,對於死亡等哲學命題的探討常常會出現在她的影像當中。上半年剛剛完成的《漂浪青春》則延續了她對於同志情感一貫的思考。

青春易逝,生命卻不斷轉進,轉眼年華衰老,愛情餘溫不存。周美玲希望用“漂浪青春”這樣的字眼來詮釋同志人群對於自身情感與生命的一些感喟。影片中她設計了一個三段式的故事,六個角色輾轉演繹出一條生命之流。八歲的女孩,嫉妒著盲眼姐姐的愛情,親自設計了一場騙局,使姐姐迷失了回家的路;一個失智的老婦、一個愛滋病老人,兩人在絕望中相遇,但沒有交集的兩人只能將對方嵌在錯亂的記憶里,將錯就錯的共同生活。最後,故事倒退三十年,本片主角回到了17歲那年,那時她的乳房正急劇發育著,可是她卻有了纏胸的衝動,直到她與一個歌舞女郎展開一場身體的探索。

周美玲說:“每當有人抱著不屑一顧的態度來評價同志愛情,說他們(她們)只是青少年的過渡期的時候,我就要用我的電影回答他,不,不是過渡,這是我們的整個生命!”

作品

年份 片名 英譯片名
1996年 《身體影片》(劇情片)
1997年 《藝術家和她的女兒》

《走找布袋戲的老藝師—一代女頭手江賜美》
1998年 《飄泊的港灣》

《斷曲—找尋布袋戲後場的老樂師》

《遺失在海峽中—烏丘》
1999年 《輻射將至—烏丘》

《師影》
2000年 《獵人頭祭的故事》

《鄒族戰祭》
2001年 《私角落》 Corner's

《雪山歷歷》
2002年 《 極端寶島 》 PolesExtremity
2003年 《擺渡》
2004年 《 艷光四射歌舞團 》(劇情片) SplendidFloat
2005年 《黑暗視界》 VisionofDarkness
2007年 《 刺青 》
2008年 《 漂浪青春 》 Drifting Flowers

《麥子不死》
2009年 《搏浪》 Wave Breaker
2010年 《死神少女》
2012年 《 花漾 》 Ripples of Desire
周美玲導演的作品周美玲導演的作品

◆作品年表-編劇作品

年份 片名 英譯片名
1993年 《燈》
1995年 《單打雙不打》
1996年 《身體影片》(劇情片)
1999年 《解密831》
2004年 《 艷光四射歌舞團 》(劇情片) SplendidFloat

◆作品年表-製片作品

年份 片名 英譯片名
1997年 《X島嶼之兩門相望》
1999年 《 流離島影 》
2006年 《 腳踏車上路 》 TheRoadintheAir

◆作品年表-副導演

年份 片名 英譯片名
1995年 《 單打雙不打 》
1999年 《解密831》

獲獎記錄

1993年,以《燈》獲電影基金會選為優良創作輔導短片。

導演周美玲導演周美玲

1997年,編著電影書《單打雙不打》獲金鼎獎年度優良圖書。

1998年,以《走找布袋戲的老藝師—一代女頭手江賜美》獲得第二十一屆金穗獎錄像帶佳作;1998年度地方文化影帶獎佳作;入選新加坡國際影展。

1999年,以《漂泊的港灣—百年基隆港》獲第二十二屆金穗獎錄像帶佳作。

1999年度地方文化影帶獎優等作品。

1999年,以《斷曲—找尋布袋戲後場的老樂師》獲得1999年度地方文化影帶獎優等作品。

2000年,以《師影》獲得2000年度地方文化紀錄像帶獎佳作。

2001年,電影影像書《流離島影》獲選中時開卷年度十大好書。

2001年,以《獵人頭祭的故事》獲得第二十四屆金穗獎優等錄像帶獎。

2001年,以《雪山歷歷》獲得2001年度文建會紀錄像帶獎地方文化史紀錄獎。

2002年,以《極端寶島》獲得第二十五屆金穗獎最佳紀錄錄像帶獎;第三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國際競賽類評審團特別獎。

2002年,以《私角落》獲得第四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第三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評審團大獎。

2004年,以第一部35厘米電影劇情長片《艷光四射歌舞團》入圍溫哥華國際影展、釜山國際影展、倫敦國際影展、德國曼漢姆國際影展等。

2004年,以《艷光四射歌舞團》一片獲得第四十一屆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並以該部電影之主題曲“流水艷光”獲得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

2005年,以《艷光四射歌舞團》獲得韓國亞洲獨立製片影展(1stCJAsianIndependentFilmFestival)觀眾票選最佳電影(AudienceAwards)

2008年,以《刺青》獲得2008年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泰迪熊獎(BestFeatureFilmofTheTeddyAwards)及羅馬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2008年,《漂浪青春》入圍柏林全景單元

評價

周美玲作為一名導演事實上還是略顯稚嫩的,她有很多優點,比如強調美學和文學氛圍,意向與符號的運用。但是《艷光四射歌舞團》作為她第一部劇情片來看,她對於美學的注重仍然保留了下來,畫面的美感和構圖都還是不錯的。

由於她一直以來都是拍攝製作紀錄片,所以她對劇情片需要講故事的能力估計不足,由她編導一體的作品怎么看都還是殘留著紀錄片的餘味。當然也可以理解這樣的風格是寫實風格,周美玲不像他前輩導演們,她更少了那種與大陸的背景關聯,對於本土的關注更加濃重。像影片中表現的民間表演薈萃、牽亡歌陣、喪葬禮儀、道士超渡亡魂、孝女團、電子花車、以及同志圈裡的扮裝皇后歌舞團,都折射出台灣本土文化的特色,所以說這部電影被頒與台灣最佳電影還是有其道理在的。

中國影壇女導演(港台篇)

中國女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多數選擇與自己成長經歷有關的素材,她們或是老手、或是新人,而且與男性導演喜歡架空歷史相反,她們的作品都從現實出發,儘可能地表達自己對情感的態度,這是中國女導演的美好歲月。

中外著名女性導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