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經歷
2000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我叫阿銘啦》,從而開啟了她的導演生涯, 該片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劇情片獎,她憑藉該片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新導演獎;同年,執導紀錄片《流離島影》。2001年,執導紀錄片《誰來釣魚》,該片入圍第3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2003年,執導劇情電影《終身大事》。
2007年,執導由高捷‘、蘇慧倫、張翰等聯合主演的劇情電影《流浪神狗人》,並擔任該片的剪輯師 ,該片入圍第4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第12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 ,獲得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每日鏡報》讀者評審團獎 ,她憑藉該片獲得入圍第4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剪輯獎 。
2008年,擔任劇情短片《水岸麗景》的製片人。2009年,擔任喜劇電影《一席之地》的編劇及製片人,該片由樓一安執導 。2012年,與何蔚庭、沈可尚、姜秀瓊聯袂執導劇情電影《昨日的記憶》,該片講述了四段關懷失智老人的短篇故事 。
2013年,與趙德胤、沈可尚、張榮吉聯合執導劇情短片《台北工廠》,該片由高捷、朱芷瑩等聯合主演 ;同年,執導劇情短片《豬》。2014年,執導紀錄片《行者》,該片入圍第5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同年,執導紀錄片《山靈》。
2015年,與沈可尚、黃嘉俊共同執導紀錄片《來得及說再見》,該片以記錄片的方式講述受助者、志工以及肝病患者,面臨年華老去、重病纏身與孤獨淍零的人生故事 。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5年 | 《來得及說再見》 | 紀錄片 |
2014年 | 《山靈》 | 紀錄片 |
2014年 | 《行者》 | 紀錄片 |
2013年 | 《台北工廠》 | 短片 |
2013年 | 《豬》 | 短片 |
2012年 | 《昨日的記憶》 | 電影 |
2007年 | 《流浪神狗人》 | 電影 |
2003年 | 《終身大事》 | 電影 |
2001年 | 《誰來釣魚》 | 紀錄片 |
2000年 | 《流離島影》 | 紀錄片 |
2000年 | 《我叫阿銘啦》 | 電影 |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12年 | 《昨日的記憶》 | 電影 |
2011年 | 《阿霞的牽掛》 | 短片 |
2010年 | 《觀—幕後紀實》 | 紀錄片 |
2009年 | 《一席之地》 | 電影 |
2008年 | 《水岸麗景》 | 短片 |
2007年 | 《刺青》 | 電影 |
2007年 | 《流浪神狗人》 | 電影 |
2000年 | 《我叫阿銘啦》 | 電影 |
監製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09年 | 《一席之地》 | 電影 |
2008年 | 《水岸麗景》 | 短片 |
剪輯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2007年 | 《流浪神狗人》 | 電影 |
獲獎記錄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台灣電影金馬獎 |
|
釜山國際電影節 |
|
台北電影節 |
|
人物評價
陳芯宜在人物塑造和演員指導上刻意避免了傳統電影對人物的構建方式,即“被觀看的女性”和“被認同的男性”,而是構建有獨立女性意識的人物。她塑造的女性形象體現出導演本身對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呼喚和現實生存處境的思索。她們的形象並非反映客觀現實的一般女性形象,而是蘊含女性導演主體意識的形象,或直接或間接體現了導演的女性主義視角。陳芯宜的電影可看出她對當代台灣社會中各階層人群生存和精神世界的關注,以及對於普通人命運、信仰和生存狀態之間互相作用的人文思考 (《當代電影》評)。
中國影壇女導演(港台篇)
中國女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多數選擇與自己成長經歷有關的素材,她們或是老手、或是新人,而且與男性導演喜歡架空歷史相反,她們的作品都從現實出發,儘可能地表達自己對情感的態度,這是中國女導演的美好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