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嗩吶

周家嗩吶

周家嗩吶,又稱周家嗩吶班、周家鼓樂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戶在安徽靈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國管樂大師周正玉等周氏族人為樂手成員的中國民間樂班。周家班自清末創始以來發展到現在,已傳承家族六代,歷經100多年滄桑。目前,男女老幼樂手總計100餘人,橫跨蘇魯皖浙,享譽民間海外。

歷史沿革

藝術源遠源長,全國有20多個民族有吹奏嗩吶的傳統,它發音開朗豪放,高亢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善於表現熱烈奔放的場面和大喜大悲的情緒。
據文獻記載,嗩吶最初成形並流傳於古代波斯(即伊朗)、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金元時期嗩吶自波斯傳入我國新疆地區,並迅速向廣大中原地區傳播,明代嗩吶曾用於軍中,據傳說明代將領戚繼光曾把嗩吶作為軍樂,每逢作戰,排嗩吶陣于軍前吹打以壯軍威。由於嗩吶吹奏技巧不太複雜,吹奏的樂曲大多節奏明快,易與大眾產生強烈的樂感共鳴,故而在民間廣泛傳播,用於婚、喪、嫁、娶及節慶等。
靈璧嗩吶藝術的廣泛普及,據說與明中晚期的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有關,朱載堉一生淡泊宮庭生活,熱愛民間藝術,長期在懷慶府(今河南沁陽)一帶,深入到黃河沿岸民間嗩吶班子裡,潛心研究民間音樂的挖掘整理和校堪研究工作,廣泛流傳於中原地帶的幾十個嗩吶曲牌如《叫句子》、《凡字調》、《百鳥朝鳳》、《抬花轎》、《大開門》,是朱載堉整理保留下來的,明天啟二年(1622)和崇禎二年(1629),黃河兩次決口,使得黃淮地區流離失所的災民,輾轉遷徙,有的落戶靈璧,有的外出學藝。嗩吶便成為災民們謀生的手段,每逢過年過節、迎神賽會、男婚女嫁、舉喪祭祀等習俗,均有嗩吶鼓吹,鑼鼓敲打。
到了清末,靈璧尹集周家嗩吶班(也叫菠林喇叭),開始活躍在蘇、魯、皖廣大農村一帶。第一代周文化出生於江蘇睢寧縣桃園鎮魏凹村,自幼因家庭貧困,與人學藝吹奏嗩吶,後逃荒靈璧落戶尹集菠林村,民國時期傳至第二代周懷邦、周懷榮兩個兒子時以吹奏嗩吶謀生,正式成立周家嗩吶班,因當時靈璧及周邊地區嗩吶班子發展迅速,常有鄉里鄉親婚喪嫁娶,請嗩吶班子熱鬧辦事的習俗,為了在眾多嗩吶班子中站穩腳跟,周家苦練技藝,取長補短,通過鄉間比武打擂台等形式,逐漸在當地有了名氣,到了第三代周正玉、周正美、周正民、周亮時,隊伍已經壯大,在蘇魯皖等地名氣也越來越大,常常出現找不到周家班子來吹奏,男不娶、女不嫁的事情。
第三代傳人周正玉秉承天賦和家傳,八歲學藝,十二歲單獨領班,他一邊到外獻藝謀生,一邊刻苦學藝,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提高嗩吶技藝,被稱為“蓋三省”、“喇叭王”、“金喇叭”。解放初期,周家嗩吶班常被縣政府請去參加送新兵、交公糧、慰問軍屬或者修治淮河等水利工地演出,這一時期周家廣收山東、江蘇、皖北一帶眾多的嗩吶愛好者為門徒,向他們傳授演奏技藝。上世紀六十年代,周正玉進靈璧泗州戲劇團工作,因遠近聞名的吹奏技藝,在改革開放初期,安徽省黃梅戲學校聘請任嗩吶老師傳播技藝,這段時間周正玉與我國著名嗩吶大師劉風鳴、劉風桐、任同祥、胡海泉、郝玉歧等多位藝術家均有交往,他們在一起切磋技藝,並集南北嗩吶演奏之技巧風格為一體,改革創新,使嗩吶吹奏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所授學生眾多,現在省黃梅戲學校、蚌埠泗州戲劇院等許多省內劇團均有他的學生成為領導和骨幹。周正玉晚年回鄉繼續傳授技藝,直至2004年去世。他一生與喇叭相伴,常有一句名言:“鄉親們喜歡,俺就使勁吹”。周家嗩吶班傳之第四代有周本祥、周本靈、周本鳴、周本銀、周四新周海波周中華周本富號稱“周家八虎”,而周海燕、周本華、周海琴、周香草號稱“鼓樂四花”,這一時期,周家嗩吶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創新,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拿手絕活。如周本祥吹奏的泗州戲(咔戲)、雙管藝術堪稱一絕,周家特別對銅嗩吶、銅笛子的演奏音高而不燥,柔而不膩,音色質樸自然、美妙動聽,被人們稱為“金喇叭”。第四代傳人周家八虎之一的(周正玉四子)周中華八歲時參加全省少年兒童樂器比賽獲一等獎,後考取安徽藝術學校嗩吶專業,畢業分配到馬鞍山歌舞團工作,擔任嗩吶獨奏、合奏、重奏的演出任務,多次參加省、市、全國器樂比賽均獲一、二等獎。06年隨中央電視台遠赴奧地利參加維也納華人新春聚會演出,07年隨馬鞍山市文化藝術交流團赴台灣、韓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08年隨安徽省馬鞍山市政府文化團赴日本進行中日傳統文化交流演出。省電視台、文化周報及安徽廣播電台多次採訪周中華及周家嗩吶班。周家先後錄製了《婚禮曲》、《鼓樂喧天》、《拜花堂》等系列磁帶專輯。近年來,周家嗩吶班先後有十餘人考取了安徽省藝術學校、安徽黃梅戲學校、山東煙臺藝校等,其中不少在省、市、縣各專業藝術團體中擔任主要獨奏演員,其中周明就是靈璧縣泗州戲劇團的骨幹力量,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周家嗩吶班子傳至第五代,周明、周勁松、周強、周輝、周紅波等人,他們以過硬的功底出省挑戰打擂台,先後打敗了來自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省份的嗩吶高手,一時名聲大震,威震四方,提起周家嗩吶班子,同行望而生畏,老百姓讚不絕口。
周家嗩吶班子自創始以來,始終傳而不失,興而不衰,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在本縣及周邊乃至蘇、魯、皖等地享有盛名,尤其是山東台兒莊地區許多人都知道靈璧周家嗩吶班。周家嗩吶班從第二代開始足跡遍及許多省、市、縣,為活躍廣大農村的文化娛樂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其班底發展到現在已家族傳承六代,一百多年的歷史。目前,周家男女老幼樂手有百餘人,有十多個周姓嗩吶班子活躍在全縣,是靈璧眾多嗩吶班子的典型代表。從第三代周正玉在省黃梅戲藝校傳藝,到第四代傳人周中華隨中央電視台赴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華人新春聚會演出,使這一民間藝術得以發揚光大,周家嗩吶班演奏技藝既保留傳統,又不斷創新,技藝廣泛流傳,為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做出了貢獻。

表演形式及特點

表現形式

周家嗩吶有二種表現形式,一種為佇列行進式,樂手分二列縱隊邊走邊演奏,如有“大號”在前的則跟隨在後,隊形相同。此形式主要用於婚嫁迎即、迎神廟會、行會、出喪等動態場合。另一種為室內坐奏,樂手分三面圍坐在八仙桌前演奏,有傳統的“五人份”、“八仙樂”等,此形式主要適用於祝壽、小孩送奶糖(小孩出生十二天)、祈禱、廟會、祭祀等靜態場合。

特點

周家嗩吶班經過六代傳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
一,擅長吹奏歡快的婚慶喜慶曲調和用於喪事吹奏抒緩、沉穩且淒婉如泣如訴。
二,在吹奏過程中加雜一些民間戲法絕活,如吃火、吐彩紙、吹旗桿、火燒葡萄架、漱豬手、玩菸頭、雙管、(把銅管子拿掉吹哨子,民間叫娃娃哨)等絕技表演。
三,由單初單一的吹奏技巧發展到今天的吐音(單、雙、三吐音)、腹顫音、齒顫音、滑音、墊音、花舌、打音等多種吹奏技巧,音樂有開有闔,有靜有動,富於變化,具有濃厚的皖北地方特色。
其四,在傳統曲牌中融合進一些地方戲曲(如:揚琴、大鼓、皮影戲、泗州戲等)、民間小調,甚至古典樂曲、流行歌曲、搖滾歌曲、外國樂曲等多種形式。

代表曲目

代表曲目:《雁落沙灘》、《集賢室》、《慶賀令》、《萬年紅》、《十樣景》、《一技花》、《迎賓客》、《百鳥朝鳳》、《黃土情》、《正月十五鬧花燈》、《抬花轎》、《大、小開門》、《凡字調》、《喜臨門》、《百獸鳴山林》、《江淮晨曲》、《鼓樂喧天》、《拜花堂》、《泗州戲音樂》、《揚琴》、《皮影戲》、《大鼓》、《扒缸》、《梆子戲》、《管笛》、《悶笛》等等。
樂器、道具及服飾等
1、樂器:周家嗩吶班要樂器有大嗩吶、小嗩吶,對笛、悶子、管子,二胡、笙、雲鏝、小號、長號、堂鼓、鑼鼓、小鑼等。
2、道具:八仙桌(坐奏)。
3、服飾:無特殊要求。

傳承狀況

周家嗩吶班從清末周文化開始學藝,到現在周家嗩吶班子有十多個,周姓一百多人從業。經過六代一百多年家族傳承,譜系較為清晰。
第一代:周文化(清末開始學藝)
第二代:周懷邦、周懷榮(1910年前後開始學藝)
第三代:周正玉、周正美、周正民、周亮,周正軍、周小社、周正群、周四、周五,代表人物周正玉被譽為“蓋三省”、“喇叭王”, (1930年前後開始學藝)
第四代:周本祥、周本靈、周本鳴、周中華、周本銀、周本金、周本華(女)、周香草、周本付、周本雨、周本財、周海波、周海濤、周海燕(女)、周海琴(女)周建等,代表人物周本祥、周本靈、周中華。(1949年前後開始學藝)
第五代:周計萍、周明、周勁松、周輝、周靜、周俊、周強、周壘、周賀、周慶、周杰、周紅波、周雪、強偉、尹強鋒宣廣州、宣廣西等,代表人物有周明、周勁松、宣廣州等。(1978年前後開始學藝)
第六代:周偉、周泉等(2000年開始學藝)

所獲榮譽

◆ 2008年,周家班隨政府代表團赴日本參加中日傳統文化交流演奏會
◆ 2008年,周家班參加中央電視台《全家總動員》春節特別節目,獲得“魅力媽媽獎”和二等獎。
◆ 2007年12月,中央電視台、安徽省電視台、各級市、縣電視台專項採訪報導周家班舉辦的“迎新年,慶奧運” 專場民族音樂演奏會
◆ 2007年,周家班參加中央電視台《神州大舞台》欄目比賽,獲得最佳組合獎
◆ 2007年,周家班隨政府代表團赴台灣參加中國傳統文化交流演奏會
◆ 2007年,周家班隨政府代表團赴韓國參加中韓傳統文化交流演奏會
◆ 2006年,周家班隨中央電視台赴奧地利參加維也納金色大廳華人新春演奏會
◆ 2005年,周家班參加安徽省民族管樂大賽,獲一等獎和二等獎。
◆ 2004年,周家班參加安徽省第七屆藝術節器樂比賽獲一等獎。
◆ 2001年,周家班應全國綜藝之首的安徽電視台《超級大贏家》欄目組的邀請,接受專題採訪報導,錄製《超級大贏家》欄目專場特別節目
◆ 1997年,周家班應邀“大鬧省城”,在合肥安徽省商之都參加為期一個月的納涼晚會
◆ 1994年,周家班第三次被邀參加安徽省春節聯歡晚會
◆ 1993年,周家班再次受邀參加安徽省春節聯歡晚會,其演奏節目的錄象被選送在中央電視台三套播出
◆ 1991年,周家班應邀參加安徽省春節聯歡晚會表演節目,並獲好評
◆ 1988年,上海音像、海威特、南京、黃山等出版社先後為周家班錄製了《拜花堂》、《鼓樂喧天》、《豫劇》、《百鳥朝鳳》等優秀傳統曲目並先後出版了《婚禮曲》、《鼓樂喧天》、《拜花堂》等系列磁帶專輯
◆ 1988年,安徽電視台、文化周報及安徽廣播電台多次播放周家班的專題報導
◆ 1987年,安徽廣播電台專程赴安徽靈璧為周家班錄製用嗩吶演繹吹奏的外國曲目——《霍拉舞曲》、《波爾卡》等舞曲。
◆ 1982年,周家班第四代傳人——12歲的周中華參加安徽省少年兒童器樂比賽,獲一等獎
◆ 1981年,周家班參加安徽宿縣地區文藝調演,獲一等獎
◆ 1980年,周家班參加安徽宿縣地區文藝調演,獲一等獎
◆ 1979年,周家班參加安徽宿縣地區文藝調演,獲一等獎

相關活動

家嗩吶班屬班社活動,多與民俗禮儀相隨,喜慶婚嫁祝壽喪葬祭祀時演奏,演奏曲目在不同的場合可套用、混用。

喜慶婚嫁

婚慶時,嗩吶班隨花轎一路吹奏至新娘家,待新娘出房門上轎再吹奏(行走時可適當休息),到新娘家後大吹一氣,直至新娘下轎進入洞房,一般吹奏《萬年紅》、《抬花轎》、《凡字調》、《拜花堂》等。《拜花堂》表現鄉村新娘的羞、小伙的憨及眾鄉親的鬨笑,兒童調皮戲等。

喪葬祭祀

從喪葬到祭祀的眾多場合,如報喪、祭奠、出殯等,一般都要用嗩吶樂隊,其中出殯前一天的弔唁活動,嗩吶樂隊根據事主家“執事”安排程式吹奏各種表現悲痛之情的曲牌,如《快欠場》、《慢欠場》、《哭皇天》、《將軍令》等曲調舒緩莊嚴。《大開門》使整個喪葬祭祀活動高潮迭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