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 情 概 況
石鼓鎮邊貿交易發達,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捷 (距320國道僅15公里) ,環境優美,無工業“三廢”污染,特別適宜發展綠色無公害食品。
自 然 地 理
石鼓鎮位於湘潭縣西南邊陲,屬我國江南丘陵中的湘中低山丘陵區。主要屬冷家溪(厚3500餘米)和板溪群地層(厚1600餘米)。在歇馬周家大嶺一帶有岩漿岩分布,屬火山濆出的碎屑岩,它是一種複式花崗岩體,岩脈呈東西向斜式排列,脈長一公里左右。石鼓、明道管區也有多處分布。這種花崗岩,斷面呈灰麻色,硬度較大,抗風化性能強,是良好的建築材料,也可經機械製作,做成堅實美觀的大理石等板材。
鎮內地形為低山丘陵區。自西南、西北至東北,山脈環繞,東南向青山橋鎮開口。最高處為昌山錦鰲峰,海拔755.1米,為南嶽72峰之一。最低處為珠聯村莫家村民組,海拔75.6米;鎮域地勢是西高東低,西北、西南至東南山地較高,中部沿河地區較低,自西向東傾斜。涓水支流——青山河發源於鎮內位置最高的頂峰村,流經該鎮17個村,全長15公里,從高屯壩出境,流向青山橋鎮。
石鼓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夏時間較長,春秋較短,年平均氣溫攝氏16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夏季氣溫高,雨量多,適宜水稻兩熟。春季天氣變化無常,多低溫陰雨,常有倒春寒,影響早稻和其他作物播種。
在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作用下,全鎮廣大丘陵區土壤多屬含鐵鋁成分較多的紅壤,偏酸性,肥力較低。山地土壤適宜林木主要以馬尾松、杉木、油茶、油桐、楠竹等林木品種的生長。旱土適宜良種茶葉、柰李、葡萄、紅薯、柑桔、辣椒等經濟作物的培植。水田適宜水稻、特色紅薯、湘蓮等的種植。
石鼓鎮擁有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坐落在石鼓鎮與雙峰縣交界處的昌山巍然屹立、氣勢磅礴;奇巒疊嶂、蔚為大觀,方圓20公里,海拔755.1米,是湘潭縣的最高峰。其主峰錦鱉峰系南嶽七十二峰之一。還有昌山西走的分支銅梁山,海拔613米,其峰雲霧盤繞、風景秀美,有石龍寺、兩湘亭、銅梁水庫、曹家坳瀑布、曾國藩稍息亭、大三彎、頂峰等多處景點,其銅梁水庫建於1958年,是湘潭縣位置最高的小(一)型水庫。庫內綠水粼粼、碧波蕩漾,烏龜山浮於水中,水面青山倒影、水天一色。
石鼓鎮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尤以大理石貯量豐富,開採潛力巨大。農業主導產業以特色紅薯、旅遊傘業、無公害生豬和優質水稻為主。到目前為止,全鎮已發展特色紅薯6250畝,並全部實現訂單生產;發展旅遊傘生產企業和專業作坊40餘家,從業人數達1100餘人;已建立了一個3萬畝的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並長期與天稷米業和弘達米業公司簽訂高價回收契約;工業企業有湘潭市電線電纜廠、歇馬造紙廠、金川塑膠廠、電熱合金絲廠、益康食品有限公司、弘達米業公司、燦焱環保木炭等骨幹企業。2005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2327萬元,工業總產值14967萬元,財政總收入為544.8萬元,人平純收入1992元。
近年來,石鼓鎮黨委政府秉承“綠色石鼓”理念,著力打造“綠色石鼓”品牌,以富民強鎮為目標,以“建好一個市場,繁榮兩大產業,確保三個重點,辦好四件實事”為工作重心,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實現了鎮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兩湘亭
兩湘亭,位於湘潭縣石鼓鎮頂峰村與雙峰縣井字鎮扶溪村交界的丫豬坳上,海拔500多米。以前,雙峰縣全境隸屬湘鄉縣,此處正是湘鄉與湘潭兩縣交界地,故名“兩湘亭”。
兩湘亭系花崗岩建築,呈拱形。亭高2丈許,面積約40平方米,內有石桌石凳供行人休息。亭東西各有一拱形門,連線兩門的山道全為2米多寬的石級道。憑東門,可觀日出,階石下是美麗如鏡的銅梁水庫(屬湘潭縣石鼓鎮);倚西門,可聞扶溪潺潺流水,連綿起伏的大山構成一道翠綠屏障,風景迷人。西門亭頂上建有一石匾,上刻剛勁有力的“兩湘亭”3個楷體字。
丫豬坳是石鼓鎮頂峰村去荷葉、井字至南嶽的必經之道,上坳後還需翻越海拔750餘米的昌山上的“一字大脊”,山上人煙稀少,無處歇腳。據傳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之家捐資修建了亭子和長達50公里的石板路。建亭時間已不可考,只是西門右門柱上“四月二十日”的字樣還依稀可辨。傳說過兩湘亭上“一字大脊”脊頂上原來還建有兩處新亭子,一曰瓦新亭子,一曰茅新亭子,可惜的是此兩處新亭子現只剩下傳說和地名了。
出兩湘亭西門不遠處,有一棵5人也合抱不了的大樹,當地人叫它為“雞爪樹”,其枝狀如雞爪,所結果更象雞爪。此樹系落葉喬木,果不發芽,根不長枝。樹旁原有建明朝的“土地沖庵堂”,至40年代末僧人還有100餘眾,“大躍進”年代才被拆除。“雞爪樹”傳說是建庵時的僧人所栽。歷經數百年,這隻“雞爪”仍孤立林海,無“後代”出現。因此,“兩湘亭”和“雞爪樹”都已成了保護文物。
銅梁山
在雙峰縣井字鎮與湘潭縣、湘鄉市交界處,有一座大山叫昌山。主峰靈應峰海拔755.1米,是南嶽72峰之一。在主峰與鷹尖石之間,橫臥著一條長達2公里的一字形平脊嶺,當地人叫它“一字大脊”。相傳有一仙人挑著兩個大小不一的籮筐,掌燈時分就來到了大山腳下的花山村。熱情好客的花山人見了這位外來客人,格外歡喜,他們以美酒佳肴相陪,不知不覺已到雞鳴。仙人突然想起師父“雞鳴前一定要翻過大山”的教誨,趲告辭,挑起擔子飛也似的上山去。可是,送客的花山人一會兒便發現,那人的擔子擱在了山頂,扁擔成了一條“一字脊”,兩個籮筐便成了一字脊兩端的“巒柱”,形似一個巨大的銅梁。因此,銅梁山這個美名便叫開了。
銅梁山上層巒疊嶂,有著名的周公寨、劈山寨、雲牌寨、野雞寨、鹿角寨、仙女殿、響水潭瀑布等景點。相傳古時響水潭有飛瀑兩疊,懸瀉300餘米,如銀練掛空。曾國藩曾為自己選此為百年之後的安眠之地。可惜現在這裡只有了一個美麗的頂峰水庫,銀練成了明鏡。因從荷葉、井字去湘鄉、湘潭必須翻越這一大山,山上至今完整地諐有分別從同樂、花山兩村上山到頂峰相會的寬2米共長達20餘里的石級,傳說就是曾國藩兄弟為坐轎上縣城、省城而修建的,故稱“曾氏古道”。人們口中至今還傳著一首歌謠:“荷葉有個曾大人,經常坐轎去進城。去時稍息竹山坳,回來轎歇萬福亭”。
銅梁山的主峰至今還有雷祖殿和靈應寺的古址,傳說曾有女修貞於此而升天,峰頂建有材料全系花崗岩的仙女殿。殿內有聯云:“仙掌層雲青山近,女道千古白雲高。”此殿修建時間不可考,但殿門石柱上“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建”字樣還清晰可辨。站在峰頂,可遠眺兩湘兩衡和雙峰五縣市,天下獨秀的祝融峰好像就與腳下的銅梁山相接似的。清代一等毅勇侯爵、著名外交家曾紀澤的詠銅梁山詩道:連山壁立亘銅梁,屏障縈迴百里長。隔樹群峰排鳥翅,插天磴道詘羊腸。春深野草出無際,泉近高田旱不荒。浩蕩晴空雲霧盡,忽看衡岳出蒼茫。
水利基礎設施
石鼓鎮現有小Ⅰ型水庫兩座(銅梁水庫、響水潭水庫);小Ⅱ型水庫四座(十一水庫、將軍水庫、吃水拓水庫和壩塘水庫);骨幹山塘3706口;大小河壩105座;乾渠8條,長108公里;支渠105條,長310公里;提灌機埠52處,裝機容量390KW。總蓄、引、提水量1776.5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3.7萬畝,旱澇保收面積2.8萬畝。
道路交通設施
石鼓鎮交通便捷,距320國道僅15公里,距湘鄉火車站僅35公里,距湘潭至衡陽西線高速公路僅十多公里(正在規劃中)。縣道主要有山花公路和黃歇線,其中長達12.8公里的山花公路(湘鄉山棗—湘潭花石)貫穿其中並全部實現水泥路硬化,為鎮內主要交通幹線;
鄉道主要有四條,分別為道貫嘴—四路港、石嘴頭—銅梁山、石鼓—西沖、石嘴頭—歇馬四條。其中道貫嘴—四路港這條鄉級公路目前正在組織實施水泥路硬化工程,其他3條預計在今、明兩年也可全線實現水泥路硬化;
村級公路的建設步伐也逐年加快。到2005年底,全鎮共有村級公路78條,長218公里,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其中,栗山、雙河、路口等村主幹道路面已基本實現硬化,沿紅、群星、石鼓、海雲、將軍等村的主幹道的硬化也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之中。
電力通訊設施
近年來,石鼓鎮加大了信息工程的建設力度,34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除頂峰村外都實現了固定電話“村村通”,行動網路信號覆蓋率也達到85%以上,基本擺脫了偏遠山村信息閉塞的困境。到目前為止,全鎮有85%的農戶開通了固定電話,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擁有行動電話。
電力等基礎設施也得到加強。鎮區內新建了1個35千伏變電站和1棟電力供應大樓,用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農網改造工作也取得突破性進展,至2005年末,全鎮有27個村已完成農網改造,其餘7個村預計今年年底至明年上半年也可全面完成農改任務。
近年來,石鼓鎮農業生產發展較快。2005年,全鎮共實現農業總產值12594萬元,人平純收入達1992元,比2001年分別增長5105萬元和612元,年均增速分別為17.05%和11.07%。
1、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化經營初見成效。
大力調整糧食種植結構,積極引導農民種植優質稻,建立了1個3萬畝的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並與天稷米業簽訂高價回收契約,實行訂單生產,農民種植積極性大大提高。2005年,全鎮種植優質稻面積達到3.5萬畝,占糧食種植面積的52%;林業部門加強了森林防火工作和濫砍濫伐的整治力度,認真搞好了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工作,全鎮的森林覆蓋率大大提高;大力扶植生豬生產,改良生豬品種,擴大養殖規模,提高養殖水平,生豬生產來勢喜人。從2001年起到現在,全鎮共出欄生豬38.2萬頭。湧現了象趙德明、邱國新、王體寺等一大批的專業養殖戶。生豬生產正在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據統計,2005年,全鎮年養殖100頭以上生豬的農戶就有120多戶。養豬協會等農戶協作組織和無公害生豬生產基地開始出現,組織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動物防疫做到了及時有效,生豬生產正在向良性發展軌道的邁進。紅薯和旅遊傘等特色產業也發展迅速。2006年,全鎮特色紅薯種植面積發展到6250畝,並全部由益康食品有限公司實行訂單收購;旅遊傘生產企業和專業作坊達到40餘家,從業人數達到1300餘人;扶植了益康食品和弘達米業2個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走“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道路,解決了農民的後顧之憂。通過一系列的努力,全鎮已初步形成了以糧食、生豬、特色紅薯、旅遊傘為主體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2、惠農政策效應明顯,農民收入大幅提高。
通過深入貫徹落實兩個中央1號檔案“三補一免”等支農扶農政策,全鎮農民直接減負增收414.13萬元。其中,發放直補資金104.99萬元,糧補資金67.84萬元,免徵農業稅241.3萬元;勞務經濟迅速發展。2001年到現在,全鎮累計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4850人。其中新增外出務工者3200人,新增勞務收入2560萬元。
3、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大,綜合生產能力大大提高。
近4年來,全鎮累計完成農業基礎設施投資860萬元,完成水利工程1732處,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0.9萬畝;投入鄉村公路建設資金68萬元,硬化公路10公里,整修鄉村公路52公里,為推廣農業生產機械化(如聯合收割機等)打下了堅實的交通基礎
教 育 事 業
石鼓鎮現有在編在崗教師300人,有中學3所,在校學生2100人;國小14所,在校學生2700人。
近年來,石鼓鎮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後,全鎮各中國小校順利實現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全面轉軌,大力推行課改,提升教學品味,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大大提高。2005年,全鎮小學生畢業率達到了100%,國小畢業升學率達到100%,國中畢業率達到99.5%,高中入學率達到85%,全鄉國小輟學率為0,國中年輟學率為0.6%。
醫療衛生事業
石鼓鎮目前共有衛生院3所(石鼓中心衛生院、歇馬衛生分院和明道衛生分院)。其中,中心衛生院於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後成立,是一所防疫、保健、門診、住院治療為一體的綜合性一等乙級醫院,並獲縣藥品質量信得過單位、文明衛生先進單位等多種榮譽稱號。中心衛生院自組建之後,總院實行“人員統一調配、財務統一核算、財產統一管理”的體制,院領導恪守“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堅持治病救人,全心全意為全鄉廣大農民民眾服務的原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4年起,又被縣市指定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
文化廣播事業
石鼓鎮民眾自發組建的電影放映隊、業餘花鼓戲劇團、木偶劇團、樂隊等文藝團隊為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貢獻。這些團隊在80年代得到迅猛發展,到目前為止,境內尚存電影放映隊3支,業餘花鼓戲劇團1支,銅管樂隊7支,腰鼓樂隊8支,龍獅隊23支。團隊豐富多樣的活動,逐漸滿足了民眾文化生活的需要。有線電視入戶率也逐年提高,到目前為止,全鎮共架設光纜50多公里,同軸電纜200多公里,總投資近200餘萬元,為民眾提供40餘套高清有線電視節目。到2005年底,全鎮有線廣播電視入村達到22個村,入戶率為20%。
老 齡 工 作
近年來,石鼓鎮全體老年協會的成員本著老有所養,老有所靠,老有所醫,老有所為的思想理念,積極開展了老年人的各項工作,真誠為老年人服務,取得了較好成效,老齡工作年年被評為省、市、縣的先進單位,其突出的工作成績受到了省、市、縣各級領導的高度讚譽。較為突出海雲村老協會,在1995年至2003年期間,還多次被市、縣老齡委授予“十佳村老協會”稱號。今年歐沖村老協還將參加全國的先進評選活動。
嗩 吶 風 情
石鼓民間嗩吶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特色,素有“嗩吶之鄉”的美譽。其嗩吶傳人更是一代勝過一代,石鼓鎮安樂村陳慶豐是石鼓嗩吶的精英人物,1956年,陳慶豐與朱梅江、王雨池、左元和、袁碧琪共五人創譜《哭懵懂》,並將此曲譜在湘潭縣農村民眾藝術觀摩會演時首演成功,獲一等獎。同年年底,他們以湘潭地區代表隊身份,參加湖南省農村民眾藝術觀摩會演,《哭懵懂》節目再次獲獎。隨後,省會演領導小組將陳慶豐、朱梅江、左元和三人列入湖南省代表團成員,1957年他們帶著《哭懵懂》曲目上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哭懵懂》被評為優秀節目,並代表全國進駐中南海懷仁堂作了匯報演出,當時周恩來、朱德、宋慶齡、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觀看。這樣,在中南海上空,第一次迴蕩著石鼓驕子演奏的、造詣高深的嗩吶之聲,為石鼓乃至湘潭文化事業發展史寫下輝煌一頁。
石鼓的嗩吶文化經久不衰,一直流傳下來,70年代以後,又有優秀傳人左金宇、莫柏槐分別兩次晉京演出,並受到過宋任窮、屈武等領導人的接見。近年來,石鼓嗩吶技藝又取得長足發展,演奏隊經常在省、市、縣組織的嗩吶大賽中獲獎,在2003年2月湘潭市首屆嗩吶藝術大賽中,《暢音子》、《哭懵懂》又榮獲一等獎;在2006年7月份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暨全國首屆民間吹歌展演活動中,湘潭縣文化體育旅遊局副局長、中國南派嗩吶第三代傑出傳人莫柏槐,帶領石鼓民間嗩吶藝人代表隊,作為我省唯一代表參加演出,以集體合奏《哭懵懂》和個人獨奏《雙點鼓》技驚四座,贏得了現場與會領導、全國各地參賽代表隊以及7萬餘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並得到了組委會領導和專家評審組的高度評價,獲得全國民間藝術表演“優秀表演獎(最高獎)”榮譽。這是繼左元和朱梅江50年前進入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以及去年莫柏槐同志獲全國鄉土藝術表演成就獎之後,湘潭縣石鼓鎮民間嗩吶藝術再次獲得國家級大獎。另外,本次活動石鼓鎮中青年演奏員左天露因用鼻孔出色演奏嗩吶曲目而獲得民間吹歌個人表演三等獎。
2006年5月,以石鼓嗩吶為核心的青山橋民間嗩吶藝術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為挖掘和保護石鼓鎮本地唯一的一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嗩吶藝術提供了強有力保障。自此,石鼓嗩吶藝術的發展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又將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石鼓旅遊傘
地處石鼓鎮昌山之麓的安樂村、花樓村、銅梁村等一帶有著上百年的制傘歷史。解放前從事做傘的工作有三千人之多。年產雨傘120萬把,產品遠銷湘潭、長沙、宜昌、漢口、安慶、南京等地。仿造的菲菲傘、自製的小花傘、大棚傘、油布傘也銷到了衡陽、廣 州、港澳並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但到解放前夕,制傘業和其他行業一樣蕭條衰落銷聲匿跡了。直到解放後,由於政府重視制傘工業,1952年,在黨的領導下派來了工作組,把那些制傘工人重新組織起來,並在將軍橋原莫氏祠堂內,成立了“湘潭縣國興雨傘生產合作社”,制傘業才重新興旺起來。到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制傘工藝進入技術改良、創新和進步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內,又開發了時尚美觀的晴雨傘和菲菲傘,產品也遠銷中南亞各國。
60年代中後期,市場風靡經久耐用的、以金屬材料為骨架的布傘,傳統油褙傘的生產銷售初顯衰勢。70年代至80年代初,流行小巧精美、攜帶方便的摺疊傘,油褙傘逐漸被市場所淘汰,油褙傘的生產也就從此成為歷史。
改革開放後,旅遊業的悄然興起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給石鼓制傘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石鼓的制傘技術工人將傳統的制傘技術和人們的時尚消費需求有機嫁接,開發生產旅遊傘。從此,石鼓制傘業邁入了穩步發展的生產經營軌道。
到目前為止,石鼓鎮共有各類大大小小的制傘企業和家庭作坊 42家,從業人員 1200餘人左右,年生產各類旅遊傘傘骨 460多萬把,生產成品傘 300萬把左右,產值約1500餘萬元。42家制傘企業中已具備一定基礎、已形成一定規模,年產值在150萬元以上的制傘企業有 14 家,其中以趙文超的傘業規模最大,年生產規模達30多萬把,其次,安樂村周漢宇、周漢超等,年產值100 萬元以上。
石鼓旅遊傘的品種繁多,以布料的選用來分,有絲絹傘、布料傘、皮紙傘、絲絨傘四大系列。以傘的尺寸來分,有15cm~600cm(傘面直徑)的8個規格。按傘的用途來分,有裝飾傘、旅遊傘、工藝傘三大系列。總共有10個花面、500多個品種。
現今的石鼓傘,共功能由過去單一的擋雨功能,拓展為擋雨、遮陽、欣賞、裝飾、饋贈、收藏,並廣泛套用於廣告、商務禮儀、食品點綴、攝影和舞美道具。石鼓傘不僅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消費品,更是人們重要的精神生活消費品。傘作為雨具的單一功能概念已經被歷史徹底改寫。
隨著傘的功能轉化,石鼓旅遊傘的市場定格於發達、較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大中城市、風景名勝旅遊區。主要消費群體定位於中高收入人群。2005年,石鼓旅遊傘內銷北京、杭州、福建、桂林、南嶽等地,出口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義大利、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總產量的90%。
石鼓制傘業能夠在經歷一百多年的興衰沉浮後流傳至今,就充分說明它具有強盛的產業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是由其豐富的產品內涵和特定的市場需求所決定的。首先,在制傘業的初始階段,傘具作為人們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為制傘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而產品用途多樣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傘市的地域空間和消費群體快速擴充,加快了石鼓傘走出湖南、走出國門的步伐。其次,制傘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80多道工序全部是手工製作,且分工精細、專業化程度高,以石鼓目前的產量計算,可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500多人,年創勞務收入300多萬元。制傘的主要原料楠竹、雜木、桐油均是就地取材,可帶動農村相關產業發展。所以,農村為制傘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再是,制傘工藝中的80多道工藝均需嫻熟的手工技能,石鼓制傘業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制傘技術工人和管理、行銷能人,這是石鼓制傘業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四是傳統工藝技術和時尚消費理念的有機嫁接,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市場資源的有機整合,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有機聯動。賦予了石鼓制傘業“傳統特色”的產業時代內涵,產業發展“記憶體”充裕。五是純手工製作的產業特色,使制傘業對場地、設備、資金沒有太高的要求,適合於分散生產、流水作業、統一銷售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這是其它製造業所不具備的發展優勢。
石鼓制傘業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基礎堅實、市場需求可觀,且產品頗具特色競爭優勢,發展前景廣闊,它的出現,將給石鼓鎮地方經濟的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樓房高了,街道寬了,路燈亮了,店鋪多了……昔日偏僻落後的石鼓鎮,如今商賈雲集,信息靈通,三產活躍,成為周邊地區最大的農產品集散地之一。
其他信息
近年來,石鼓鎮不斷加大小城鎮建設力度,大力培育支柱產業,統籌規劃鎮區發展,積極引導農民參與鎮區開發建設,小城鎮建設取得較快發展。目前,鎮區面積已達到 30 公頃,人口 9200 人,戶數 2210 戶。鎮區水、電、路等各項基礎設施齊全,鎮區農網改造達到 100%,綠化率達 12%,城鎮化率達到16.2%。
在大力改善交通、通訊、電力、醫療等基礎條件的同時,通過開發農貿大市場,有力的推動了鎮區內商貿流通。鎮區產業以“電線電纜廠”、“弘達米業”、“燦焱環保木炭“、“電熱合金絲廠”為主,皮鞋、家具、旅遊傘、養雞等其他一、三產業為輔,初步形成了一個設施完備、功能齊全、寬敞明亮、商賈雲集的現代化新型城鎮。
按照 “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建設規劃,石鼓鎮將大力改善鎮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投資新建農產品加工廠和農科教中心,重點投資600多萬元建好一個垃圾填埋場,搞好農貿市場第二、第三期工程開發項目。鎮區垃圾場和汽車站正在修建當中。小城鎮正在向上檔次,上規模、上品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