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從20世紀70年代發現土墩墓以來,由於各地發現的土墩結構異常複雜,發掘者們幾乎都陷入了“盲人摸象”的困惑,爭議不斷,迷霧重重。土墩墓成為長期以來困擾考古學家的謎。
2005年寧常、鎮溧高速公路土墩墓大搶救,是江南土墩墓發掘歷史規模最大一次。共發掘土墩40座,清理墓葬233座、祭祀器物群 229組、墓葬建築遺存14座,出土以幾何印紋陶、原始青瓷器為主的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各類文物達3800多件。極大豐富了江南土墩墓的文化內涵,特別在土墩墓的形制、結構、埋葬、祭祀習俗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確定江南土墩墓不僅存在一墩一墓,而且存在一墩多墓,一墩多墓的現象明顯較一墩一墓普遍;確認堆土掩埋與豎穴土坑共存;首次發現一墩多墓的向心結構布局,具有濃郁的江南土著特色;發現形式多樣的墓葬建築遺存;首次發現土墩墓的墓地界域;確認土墩墓存在著以器物組進行祭祀等複雜多樣的喪葬習俗。
在這次挖掘中,句容天王寨花頭的2號墩里出土的一個小罐子尤其讓專家們備感詫異,小罐子裡面竟然裝的是滿滿一罐鴨蛋!順著罐口往裡看,白白的蛋比現在的鴨蛋小,蛋殼保存完好,至今還能聞到一股鹹味,可能是2500年前這戶人家醃制的鴨蛋,出土時陶罐上還有一個蓋子,而且罐子裡面還有封泥,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目前整個江蘇有三罐這樣的古老蛋,一罐在南農大的博物館里,一罐在鎮江博物館裡,這是考古發現的第三罐。
此次發掘引進了埋藏學的概念,根據土墩墓的埋藏特點用“剝洋蔥”的發掘理念,憑藉考古層位學還原青銅時代江南土墩墓營造的全過程,清理出痕跡清晰的船棺葬具、石床及木構的人字形窩棚式墓上建築,在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是江南土墩墓考古的里程碑!
句容金壇周代土墩墓群考古於2005年4月啟動,江蘇省文物局組織南京博物院和南京、鎮江、常州等地博物館及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共80餘名專業人員分別組成8支考古隊,同時對寧常、鎮溧高速公路沿線的土墩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是江蘇歷史上規模
最大的“考古會戰”。
土墩墓是西周時期江南地區的一種特殊的埋葬方式,有墳丘而無墓穴,在地面上安置死者和隨葬器物,然後堆積起未經夯打的饅頭狀土墩,每個墩內埋一墓或埋幾座甚至十幾座墓。由於各地發現的土墩結構異常複雜,爭議不斷,迷霧重重,是一墩一墓,還是一墩多墓?是平地掩埋還是豎穴挖坑?祭祀器物群與墓葬存在什麼關係?諸多問題使土墩墓成為長期困擾南方考古學界的謎。這次搶救發掘為解開江南土墩墓之謎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
意義
其最主要的學術意義在於它廓清了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土墩墓的模糊認識,同時也為土墩墓的源流、分期、分區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土墩墓向心結構的首次發現為深入研究西周至春秋時期江南地區的社會結構提供了新資料。極其豐富且具有明確層位關係和打破關係的出土器物無疑將成為江南土墩墓的分期標尺!發掘使江南土墩墓自上世紀70年代發現以來,首次以其明確、翔實、可靠的田野考古學資料確立了自身在中國考古學中的地位,對研究商周時期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的關係、中華文明的一體化進程等重大課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推動江南土墩墓的保護提供了最新的價值判斷和學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