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堂墓

吳錦堂墓

1926年1月14日,吳錦堂先生在日本神戶養和山莊與世長辭,享年72歲。 1984年慈谿縣人民政府為表彰吳錦堂先生愛國愛鄉之精神,按原樣重建墓園。 1986年秋,日本神戶僑商領袖陳德仁拜謁錦堂先生墓,並在墓東側建“澤鄉亭”,立“澤鄉碑”。

1926年1月14日,吳錦堂先生在日本神戶養和山莊與世長辭,享年72歲。彌留之際,吳錦堂先生一再囑咐子孫將他的遺體運回祖國,葬在家鄉。1929年農曆四月初十,其子啟藩等將靈柩經上海、寧波從水路輾轉運至慈北,在金仙寺舉行了隆重的追悼營葬儀式。回顧他“不欲以多金為子孫計”的懿行碩德,慈北廣大民眾扶老攜幼,自發前往送行致哀。這一天十里湖塘人流不歇,禹王山上形成了層層人梯,從慈濟祠至錦堂墓地萬頭攢動,水泄 不通。靈堂內掛滿了一幅幅輓聯,煌煌業績,昭然矚世。
吳錦堂先生墓位於觀海衛鎮鳴鶴的白洋湖畔,由墓園和墓莊二部分組成,占地面積1,354平方米。墓前湖堤橫貫東西,東接金仙寺,西鄰湖口村,東南近杜湖,西北是漾塘,適居錦堂先生生前造福鄉里的重點水利工程中心。
墓園平地起墩,四周條石砌築,形成一塊南北長38.3米,東西寬25.4米,高於路面的長方形大平台,其正面為石柵欄,東西北置水泥欄桿。進大門入墓園,墓道左右置抱鼓石,墓前外明堂石獅相護,內明堂石鼓對列,周圍長條石兼作石凳,正中圓錐形墓穴,高4.81米,四周建花壇32個,植松柏栽花木,環境幽美。墓碑由清代末科狀元張謇題寫,橫刻“吳錦堂先生墓”六個大字,墓表由中國民主革命思想家章太炎書丹,兩側鐫刻錦堂先生自撰對聯——“為愛湖山堪埋骨,不論風水只憑心”,寄託了他對祖國鄉土深深的眷戀之情。
墓莊二進五開間配左右廂房,平面呈口字形,系硬山頂磚木結構高平房,牆體用青磚錯縫實砌,正立面門額鐫“吳公墓莊”四字,前有石板明堂約390平方米,與墓園相通。第一進五柱七檁穿斗式結構,進深6.1米,明間大門4.4米,次間2.8米,前有廊1.4米,梢間3.9米與廂房以過弄間相連。第二進明次間為享堂,面寬前後進相同,進深6.8米,前有廊1.5米,彩色水泥磚鋪地,四柱八檁抬梁式結構,穿斗式梢間與廂房以過弄連線。東西廂房各三間二弄,二柱五檁小沿廊,進深4米。
享堂大門額枋懸掛慈谿縣人民政府“流芳千秋”匾,明間高懸中華民國五年八月,大總統題褒“熱心公益”匾,正中列吳錦堂先生遺像,兩旁撰聯“修浚湖塘稻棉年年豐稔,振興教育子弟濟濟成材”,表達了後人的緬懷之情。左次間懸掛中華民國四年浙江巡按使屈映光,特獎助款賑濟之吳紳作鏌的“惠敷桑梓”匾。右次間懸掛江陰馮環於己未秋日題寫的“世外桃源”匾。享堂几案錫典,莊嚴肅穆。
吳錦堂先生富而不忘桑梓,愛國戀鄉之情至死不渝。至今,慈北一帶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中國生,中國長,中國流落到東洋,東洋回來到白洋,白洋湖口一座墳,道士宮前豎銅像。”然而“文革”期間,黑白顛倒,墳墓和銅像都變為“四舊”被徹底平毀,吳公墓莊一度成了鳴鶴公社湖口大隊的生產隊倉庫,墓園水泥地坪被當作曬穀場。1984年慈谿縣人民政府為表彰吳錦堂先生愛國愛鄉之精神,按原樣重建墓園。因舊銘損毀,故墓碑上方另撰新辭,雖未及什一,亦當了卻世人夙願。
1986年秋,日本神戶僑商領袖陳德仁拜謁錦堂先生墓,並在墓東側建“澤鄉亭”,立“澤鄉碑”。金石錚錚,青史可鑑。錦堂先生撰寫的《獨建漾塘》和《杜白二湖》詩言:“年來夜夜夢家鄉,上禱玄穹莫降殃。願築石堤捍閭里,西流水不禍我莊。”“湖田霸占暗無天,積訟如山案幾千。只手剪除無限弊,拚輸性命與金錢。”字字句句無不流露出他對家鄉父老的摯愛情懷和鞠躬盡瘁的崇高品德。1986年8月,慈谿縣人民政府將吳錦堂墓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