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明代名醫]

吳昆[明代名醫]

吳昆是中國明代名醫。著作主要有:《素問吳注》、《醫方考》、《脈語》、《針方六集》四種,其餘著作流傳少。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吳昆——著作吳昆——著作

吳昆(1552~1620年)字山甫,號鶴皋山人,因其洞參岐黃奧旨,人稱“參黃子”。安徽歙縣人。

祖父吳正倫,為明代隆慶至萬曆間名醫,曾治癒神宗朱翊鈞疾病,以及穆宗朱載後貴妃之疾病而名聞朝野。後來遭太醫妒忌,飲毒酒而亡。伯父元昌,父親文韜二公,皆修德隱居世中,家中藏書甚為豐富,對《內經》頗多研究。昆自幼聰明好學,熟讀六籍文章,習儒舉業。因受家庭薰陶,常瀏覽醫書,在15歲時,已開始接觸醫學,通讀《素問》、《靈樞》、《難經》、《甲乙》、《脈經》、《傷寒論》等經典,精曉河間、東垣、丹溪等諸賢醫籍,為其日後行醫、著書打下了良好的醫學基礎。

生平經歷

25歲時

吳昆——著作吳昆——著作

舉業不第,鄉里長者勸其“古人不得志於時,多為醫以濟世。”由此專心於岐黃醫事。拜余養正(午亭)為師學醫。據吳氏著作中記載,為師教導主要從臨證看病切脈、處方用藥上,傳授心得秘訣。三年後,遊學於江蘇、浙江、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負笈萬里,就“有道者為師”,故稱有“七十二師”。謙虛好學的品質,豐富了吳昆的人生閱歷,開闊了醫學視野。注意吸收不同流派的醫學經驗及秘傳,同時,廣交朋友,拓寬了思維空間。在此時,校注整理滑壽《明堂圖四幅》。

33歲時

傳授醫學,帶徒弟三人,方元振、汪躍德、汪縂及侄孫吳子湛,因於“世醫昧於上古經論,不達於中古之方”,不明方義與方證關係,不明藥物升降浮沉之性,以及宣、通、瀉、輕、重、滑、澀、燥、濕之法,反正類從之理,而盲目執方用藥療病,危害性極大。於是選取古今良醫之方七百餘首,“揆之於經,酌以正見,訂之於證,發其微義”,著成《醫方考》六卷。同年,又將所讀過有關診病切脈的醫書要點,摘抄為語錄,重點注釋或述之師傳心得,著成《脈語》二篇。

43歲時

吳昆對《素問》進行全文注釋,著成《素問吳注》(自序作《內經吳注》)二十四卷。從該書參校友人名單推測,此時期吳昆可能在太醫院裡教授《素問》,整理者有太學生8人,太醫院醫生1人,儒生3人,禮部儒生3人,庠生6人,居士1人,總計21人。此書可能是吳氏授課講稿,由眾人整理收集而成。著述的動機見自序:“隋有全元起,唐有王冰,宋有林億,嘗崛起而訓是經,是庶幾昧爽之啟明哉,待旦者較然睹矣,獨其為象,小明則彰,大明則隱,謂之揭日月而行未也”,於是“居常晷度有熊,日術其旨而討論之”,“不揣管陋,釋以一得之言”,在王冰二十四卷本基礎上,參考宋臣林億新校正語、師傳心得,發揮自己對文字音訓、釋義特長,進行了整理注釋,使《素問》讀起來通暢,文義明白,轉難為易。從寫序時間上推論,他對此書研究很早就開始,原因有二:一是祖父擅長《內經》研究,有家學庭訓的治學傳統。二是《醫方考》對病證機理、方藥注釋,均顯示他對《內經》研究功力。

67歲時

隨之臨證經驗的積累,學識日豐,對以往針砭治驗不能盡得其中之奧旨者,經過三十年不斷探討,始破迷津,醫學思想進入成熟期。帶生徒23人(包括侄孫吳象先),將自己在針灸方面的研究心得,結合曆代經典論述、醫家歌賦,寫成《針方六集》六卷,旨在羽翼《圖經》(明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學習使用。吳氏訂校滑壽《明堂圖四幅》(又作《正伏側人臟腑明堂圖》),一併收入此書卷首“神照集”中,形成該書圖文並茂的著述特點。

歷史記載

吳昆——著作吳昆——著作

據丹波元堅《醫籍考》“亡名氏鶴皋山人傳”分析,吳氏還著有《十三科證治》、《參黃論》、《砭考》、《藥纂》等書。惜今未能見到。從吳氏已出版傳世的醫著中看,這此作品完全是可能的事,如《醫方考》對貝母、柴胡、杏仁、糯米、醇酒、橄欖、白曲、麥芽、山楂、淡豆豉、麝香、枳枸子、烏梅、香薷、雲母等藥物所作的考證,以及分析方劑組成的藥理作用,顯示了吳氏對藥物研究的功力,著有《藥纂》是十分自然的事。再如該書論病說因,涉及傷寒、內科、外科(痔漏、癰瘍)、耳鼻咽喉眼、婦人、小兒、痘疹、養生等臨床各科範圍,因醫生精通十三科乃是明代任用醫生的標準,故著此書不是難事。再則,《針方六集》是專論針刺、灸艾之文,而吳氏以綜合醫學的觀點,認識微針之奧,精專於砭鴌文集研究,筆觸所及而著有《砭鴌考》。

醫學整理

此外,吳氏一生讀書勤奮,縱橫正史、野史、筆記小說、易學、數術、運氣,以巨觀角度審視醫學現象,以《易經》水火既濟、九六陰陽解釋《內經》陰陽,以《尚論》釋五行原委,以《史記》、《北齊書》、《魏志》、《南唐史》、《太平御覽》、《泊宅編》、《遁齋聞覽》、《內則》等,野史筆記醫藥內容,以及《醫說》、《醫余》等書中的病案論藥摘出,充實到《醫方考》里,增添了文章雅趣。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醫學影響

吳昆的著作,自明代萬曆年以來,距今已五百餘年,影響較大,流傳較廣的著作主要有:《素問吳注》、《醫方考》、《脈語》、《針方六集》四種,其餘著作流傳少。現將四種醫著版本狀況作如下介紹。

1《醫方考》六卷、《脈語》二卷

由於二書是同年同時所刊,所以版本相同一併介紹。據《聯目》介紹存世12種版本,其中明刻5種:萬曆十四年(1586)亮明齋版本(附《脈語》)、萬曆十四年友益齋刻本(附《脈語》)、萬曆琅環刻本、萬曆本、年代不詳明刻本。抄本2種。日本刊本4種:元和五年(1619)梅壽刻本,寬永六年(1629)秋田勘兵本、慶安四年(1651)秋田屋平左衛門刊本、年代不詳的日本刻本。民國排印本1種,即《中國醫學大成》所收本。另據三木榮《朝鮮醫學史》、崔秀漢《朝鮮醫籍通考》記載,《醫方考》、《脈語》均有朝鮮刻本存世,年代未詳。
歸納上述版本:早期刊本有2種,來源明顯不同。①萬曆十四年亮明齋刊本,保存有江東之、方時化序,無汪道昆序(明代史學家),參校者6人:友人黃基、蔣中谷,門人方元振、汪躍德、汪縂,從侄吳子湛。依此分析,此本當為其弟子、親屬所授親傳之本,為善本無疑。②萬曆十四年友益齋本,有汪道昆、江東之、方時化序,參校者為同鄉方處厚所為。由於汪序最早,是研究吳昆生平重要文字依據;,故版本價值、文獻價值均應受到重視。日本刊本基本屬於一種流傳系統,即日本元和五年梅壽本,其餘為此本翻本。抄本狀況未及考察。《中國醫學大成》本,據曹炳章序雲“每書必選精刊、初印、足本,其他亦多為明刻精本、家藏孤本”,此本應為精善之本,其中保留諸本脫落的方名一處。

2《素問吳注》二十四卷

《聯目》載有今存世14種版本,其中明刊本3種:萬曆三十七年(1609)石室刻本、萬曆刻本、明刻本。清刊本7種:正學齋刻本、光緒二十年程梁刻本、宏道堂本、隆文堂本、文興堂本、巴川儒興呂力本、清刻本,抄本1種。日本刻本2種:元祿六年(1693)本、寶永三年(1706)本。就考察所見,此書雖然版本多,但彼此差異不大。清代刊本多沿習明代幾種刊本特點。該書早期刊本系統有二:①萬曆三十七年石室本,保留吳序、張元裕序,但目錄有脫,參校人名單有脫。吳昆書成以後(1594年),未能刊刻,但在歙縣曾有流傳,尤為喜歡岐黃醫術者所看重,故在萬曆己酉(1609年),由張元裕氏寫序刊行,以清除後學對《素問》學習上的“迷醒之疾”。據自序、張序以及書口作“內經吳注”等特徵,均符合萬曆三十七年刻本鑑定。萬曆刻本屬此系統,行款相同,然脫張序。②光緒二十年程梁本,是程氏購得萬曆原版書而重刻,此本有多處與石室本系統有異,但目錄、校閱人名完整,似明代另一版本系統。

3《針方六集》六卷

該書成書於1618年,程處士(程標)為感謝吳昆治癒疾病之恩而開刊此書。今傳世僅有二種本子:①明刊本。北大藏本,無牌記,卷首有自序,正文首行下有“古歙鶴皋吳昆述,海陽玉閹程標梓”。明堂經穴總圖二幅,各為五個半版版面(均有書口象鼻)接續而成,書口刻工姓名為“黃鼎”。重慶圖書館所藏惜未能見到。②抄本。刪去所有圖譜,誤字較多,此本抄自明代程標本。明刊本的版本價值在於反映明代安徽地區雕版工藝,採用拼版雕刻印刷技法,人體繪畫按5:1比例。由於木雕藝術自清·雍正以後才採用7:1人體繪畫比例,故吳氏明堂圖譜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