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吳效閔任山西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第四支隊副排長,第三支隊政治主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縱隊游擊第一團連政治指導員,第一縱隊二十五團營政治教導員,太岳軍區第二軍分區二十團政治處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十旅二十九團政治委員、團長, 第二野戰軍十三軍三十七師副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師長,師長,副軍長兼參謀長,軍長,援越抗法時為軍事顧問團顧問,昆明軍區副司令員, 濟南軍區副司令員。一九六四年晉升為 少將軍銜。人物生平
吳效閔,出生於 晉商家庭,衣食無憂,就讀 太原知名學府。在學校時,加入了民族解放先鋒隊,參加過聲援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示威遊行。1937年9月,日寇打進山西,鐵蹄所至,國軍潰敗如山崩,惶恐的難民如潮。他沒有隨學校退到後方,而是渴望把一腔熱血拋灑在抗擊外族入侵的沙場。“家庭沒有促使我投身革命,給予我的是以自私自利為本質,以個人致富為目的的讀書夢,以及強烈的自尊和虛榮心。短短兩年的中學生活對我的思想演變起著重大的作用。在進步教員梁品青和同學王宏士、黃宏基的影響下參加了讀書會,看了一些魯迅、巴金、茅盾的進步小說、報刊,啟發了我對舊制度的不滿,抽象革命的觀念隨之滋長。日本帝國主義的刺刀和反動當局鎮壓學生運動,把我逼上了革命。”吳效閔在《歷史思想自傳》中這樣寫道。新兵入伍,吳效閔並不被看好。因為他皮膚白,還戴著一副高度近視鏡,身材幹巴瘦,比三八步槍高不了多少,連長瞅半天沒瞅出“兵味”,就把他安置到了炊事班。雖不情願,但不能抗命,在乾炊事員的同時,他和機槍班長交上了朋友,學會了操弄機槍。
在一次突圍中,一排炮彈落在機槍陣地,機槍被炸飛,機槍班非死即傷。鬼子狂叫著往前沖,連長急得大喊:“誰會打機槍。”“我會。”吳效閔撿起機槍,三兩下排除障礙,端起機槍猛掃,面對日軍毫無懼色。戰鬥結束後,吳效閔當上了班長。月余後,部隊在文水縣伏擊日軍,吳效閔帶領全班衝殺,把日軍切成兩段,與敵爭奪制高點,打上來衝下去。夜色中,連長分辨不清戰士模樣,但能看到兩隻鏡片在戰火中閃光,撤出戰場後,吳效閔就當上了副排長。不出一月連升兩級,成了學生兵中能打仗的典型。
吳效閔參軍前8年,一直在基層從事政治工作,曾被評為太岳軍區模範幹部,屬政工幹部中的佼佼者。但他心裡還是非常期望到一支會打仗打硬仗的英雄部隊中去。機會總會眷顧有準備的人,1944年10月,抗日戰爭熬過了最艱苦的相持階段,日軍開始收縮兵力。此時,太岳山深處,在決死第一旅二十五團一營擔任教導員的吳效閔終於等來了一個機會。三八六旅二十團缺政治處主任,時任太岳軍區政委的薄一波欽點吳效閔到該旅,用政治理論武裝部隊。三八六旅可是一支讓日寇膽戰的部隊,曾轉戰川陝,三次翻越雪山草地,抗戰以來,戰功赫赫。吳效閔和三八六旅二十團團長楚大明脾氣相投,兩人在大小戰役中配合默契,屢立戰功,成為一段佳話
主要成就
殲滅天下第一旅、活捉黃正誠
所謂“天下第一旅”,即國民黨嫡系胡宗南精銳部隊整編第一師第一旅,是蔣介石的警戒部隊。中將旅長黃正誠曾留學德國,住過希特勒的軍事學校,態度傲慢自負。該旅全副美式裝備,訓練有素,可謂蔣軍中嫡系之嫡系,故被稱為“蔣家御林軍”“天下第一旅”。
1946年8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第10旅和縱隊的其他各旅一起參加了同蒲戰役,接連攻克洪(洞)趙(城)霍(縣)靈(石)汾(西)等5城及廣大鄉村,控制鐵路130公里,將太岳呂梁兩個解放區連成一片,為繼續殲滅國民黨軍隊王牌部隊“天下第一旅”開闢了廣闊的戰場。
9月23日,團政委吳效閔帶著部隊由臨汾進至陳堰村。在陳堰村西北一個高坡上,吳效閔用望遠鏡觀察,發現前面黃塵滾滾。原來,黃正誠旅正往陳堰村開進,企圖依託村寨固守。29團立即按預定作戰命令向敵人發起攻擊。第1營由西門、第2營由北門攻進陳堰,第3營則布置在村外作預備隊,防止敵人從西南方向逃跑。從西門衝進村內的第1營發現敵人正在捉雞殺豬、架鍋做飯,沖在前面的3連一個猛撲,活捉了200多個俘虜。
激烈的爭奪戰在陳堰村內展開。敵在我數路對進、穿插分割、猛烈攻擊下節節敗退,並企圖向西南方向突圍,被3營用機槍、手榴彈擋了回去。敵人退縮至巷子和院子裡作最後的掙扎。24日凌晨4時總攻發起,驚天動地的炸藥包響了,就近射擊的山炮響了,接著衝鋒號、手榴彈的爆炸聲、槍聲和相互聯絡的哨聲交織在一起,敵人固守的4個院子很快被攻下3個,殘敵被壓縮在最後一個院子裡。
29團4連在炮火支援下攻了進去。4連5班班長李新田帶著戰士吉萬才、時來亮衝進了大門。院子的正面是一排4個大窯洞,離大門不遠的地方有一堵矮牆,他們利用矮牆作掩護,一邊朝窯洞投手榴彈,一邊向敵人喊話:“繳槍不殺,趕快投降!”
一顆顆投到視窗的手榴彈爆炸了,窯洞裡的敵人嚇得高聲大叫:“不要打了,不要打了!我們繳槍,我們繳槍!”槍一支一支被扔了出來,並走出來七八個敵人。接著又有一大群國民黨官兵分別從4個窯洞裡走出來,垂頭喪氣地站在院子裡,共130多人。有一個下身穿黃嗶嘰馬褲、短皮靴,上身卻穿著一件士兵服、戴著眼鏡的大個子躲在人群後面,他的奇異穿戴沒躲過團政委吳效閔的目光。在吳效閔的追問下,他承認自己就是黃正誠,原想換上士兵服裝逃跑,可剛換好上衣就當了俘虜。
黃正誠被指認後,乾脆脫了士兵上衣擺起了架子,甚至還不服氣地說:“這不算失敗,是你們違反戰術規則,我們還沒有拿起槍、架起炮,你們就偷偷摸摸進來了。”黃正誠的話引來了官兵的大笑。
29團採取聲東擊西、穿插迂迴、利用夜暗直搗敵穴的戰法,一舉搗毀“天下第一旅”旅部,殲滅其直屬隊,活捉中將旅長黃正誠、少將參謀長戴濤、少將參謀處主任顧鐵、旅一團少將團長劉玉樹,斃傷敵人2000餘人,俘敵2500餘人,繳獲山炮4門、火箭炮7門、重機槍30餘挺、斯登手提式衝鋒鎗200餘支、其他槍械和軍需物資無數。
此戰威震太岳,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對蔣介石軍隊囂張氣焰打擊較為沉重的一次成功戰鬥,受到了黨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讚揚。二野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誇讚道:“如此一舉殲滅‘天下第一旅’,出乎意料,29團立了奇功!”
解放西雙版納
1950年2月,時任37師副師長的吳效閔率野戰軍南下追殲部隊—37師部分指戰員和38師114團,追殲蔣軍殘部到達思普地區。2月5日,吳副師長率領的500餘名野戰軍部隊抵達寧洱,受到地委、“邊縱”部隊和人民民眾的熱烈歡迎。當晚,吳與114團政委趙培憲和地委“邊縱”九支隊領導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野戰軍和“邊縱”部隊緊密結合,立即向車佛南進軍。2月6日早上,召開了隆重的出征動員會,地委領導、“邊縱”九支隊領導和吳副師長先後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午飯後,由野戰部隊和九支隊機動營組成的追殲部隊,在吳效閔、趙培憲、唐登岷率領下,向車佛南開進。
2月9日,部隊到達小勐養,在當晚召開的緊急軍事會議上,確定大部隊直插橄欖壩,力爭在該地的瀾滄江北岸截殲擊敵人;“邊縱”車佛南整訓總隊則配合大部隊,從瀾滄江段的曼閣、曼斗渡江,殲滅在車裡的殘敵。
2月10日,部隊到達橄欖壩曼團寨後,得知敵已過江逃跑。在唐登岷和當地民族進步上層人士、車裡宣慰使司議事庭庭長、車裡縣民族自衛大隊長召存信等人請求下,吳副師決定部隊過江追殲逃敵。
2月14日,部隊在吳副師長指揮下,強渡天險瀾滄江。追擊途中,得知敵人已撤出佛海,吳等領導當即決定不進佛海,直插南嶠縣城。16日下午,部隊到達景真寨子,吳、趙、唐當即部署攻打南嶠縣政府,攻占敵93師司令部烏龜山。當晚,在吳副師長統一指揮下,由114團擔任主攻,機動營和鎮江整訓總隊配合,向盤踞烏龜山的敵93師278團發起攻擊,占領了敵師、團部和縣政府。中午,敵一個營又從寧江方向送上門來,被我殲滅。烏龜山之戰共殲敵700餘人,繳獲各種武器千餘件和部分彈藥物資,取得了解放西雙版納的決定性勝利。
部隊在返經佛海時,吳副師長又接受敵160餘人的投降。此間,吳獲悉敵237師709團殘部竄入車裡,吳即令114團某部從佛海疾進截敵,在車裡縣曼達鳩與敵交戰,敵逃往大勐龍方向。吳命令從側翼配合追殲的“邊縱”42團、車佛南整訓總隊和起義部隊追殲敵人。在勐龍曼傘,與敵激戰,迫敵逃出國境。
人物評價
陳賡大將夫人傅涯在為吳效閔兒子吳森所著《吳效閔少將》作序時曾回憶說:“說到吳效閔,我對他印象很深。因為在陳賡的幾員戰將中數他文弱年輕,戴一副深度近視眼鏡,個頭不高,很瘦,一眼就能看出是個讀書人。參軍後,一直在薄一波同志領導的決死隊做政治工作。剛調到三八六旅時,許多同志並不看好這個‘眼鏡主任’。”命運之神只垂青挺胸膛不趴下的勇士。殲滅國民黨“天下第一旅”時,吳效閔是團政委,團長負傷,他明智果斷率部同敵人一起進村,以近戰、村落戰巧妙地將敵切割殲滅,活捉了中將旅長。戰鬥結束,陳賡立即讓他當了團長。
從此後,他更是一發不可收。從直搗國民黨第五兵團部到淮海戰役堵住第五軍,從圍殲黃維兵團到南昌城下火線止住潰退,從千里追擊大西南國民黨殘餘部隊到硝煙瀰漫的越南戰場、朝鮮戰場,都留下了吳效閔將軍的身影。
“有帶頭衝鋒的官,才有不怕死的兵”。這是許多老兵在回憶吳效閔時常說的一句話,曾擔任吳效閔警衛員的宋天發在回憶時稱:“團長很勇敢,打起仗來一門心思在作戰上,根本不考慮什麼危險。他的指揮所長了腿,誰要找團長就要到戰鬥最激烈的地方找。他要往前跑,我們幾個警衛員都拉不住。”
在其十多年的戰爭生涯里,他帶領部隊打過不少大仗、惡仗,攻必克、守必堅,踏敵屍骨唱凱鏇。據老兵們說,跟隨吳效閔將軍打仗,是勝仗多、敗仗少。在每次戰鬥中,他都能身先士卒,並很好地帶領部隊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以至於吳效閔將軍帶出來的部隊後來成為了一支能攻善守的主力、尖刀部隊。
吳效閔用兵謹慎,抓住時機後又極為迅猛,不但是個剛勇睿智的軍事指揮員,還善於做部隊思想工作。老戰友回憶,吳效閔不但能征善戰,而且也是一位善於相處、平易近人、心胸開闊的高級領導幹部。從一位血性青年學生到歷經戰火薰陶的一代戰將,他很好地完成了由政工幹部向軍事幹部的轉型。
1949年2月,吳效閔被授予“戰鬥英雄”的稱號,在我軍歷史上,團級指揮員獲此殊榮的並不多,但在十旅的歷史上,第一位是“猛虎”團長楚大明,第二位就是貌似文弱的“秀才”團長吳效閔。
戰爭沒有摧垮他,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1977年一場重病卻把他從親人的身邊奪走,年僅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