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吳堡石城位於陝西省吳堡縣城東2.5公里處的獨立山樑上,城東下臨黃河,河東為山西省柳林縣軍渡鎮,系呂梁山脈。南為南壇峁,有大路與現縣城相通。西城牆外為大橋溝,溝西為新莊山。地理座標為東經110o30',北緯37 o30',海拔高度約793米,北門外為先農壇、校場坪。城內及城北、南遍植棗樹、杏樹等經濟樹木。城內土壤為黃色粘土,厚約10—20米,下為基岩。城內現有居民5戶約20人;校場坪北為焉底村,住20戶80人;大橋溝西為新莊村,約住100戶450人。
歷史沿革
吳堡石城始建於五代時期北漢政權,為吳堡寨,北宋為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設吳堡縣治於此,元、明、清及民國各代,皆為吳堡縣城。這裡設寨一千餘年,設縣城710年。1945年移縣治於宋家川鎮,古城遂為城關鎮的一個行政村(現名古城村)。
保存現狀
吳堡石城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規則圓形,城周長1125米,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城牆內為黃土夯築,外為石砌,條石拉筋。城垣殘高1.6—11.2米。城垣設東、南、西、北四門,上均建有門樓,今門樓皆毀。原門上所嵌石刻題額現僅存西門、南門二處三塊。城垣西牆、北牆各設馬面一處,東北、西北角設有角台。城內原有南北大街一條,店鋪數十處及歷代衙門、娘娘廟、祖師廟等,現皆殘破不堪。四十年代侵華日軍隔黃河炮擊石城,使城內部分古建遭毀,城牆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城內現存數處清代窯洞式民居,保存相對完整。
維修保護
據史料記載,金(偽齊)阜昌八年(公元1137年),曾對石城進行過維修。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十七年(1538年),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對石城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復,增設了南門瓮城。2001年,對石城西城門及城牆局部進行了加固、維修。2003年,對石城南門及部分城牆進行了加固、維修。
保護級別
1982年,吳堡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